理论教育 南狮演绎武术功架与因子:狮武岭南

南狮演绎武术功架与因子:狮武岭南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低(地)青、中青表演中的武术南狮表演有舞狮头、舞狮尾两个角色。采青如同起、承、转、合的戏剧故事,被称为“穿上狮服演大戏”。过程看起来简单,但舞狮人若没有南派武术的腰马桥功底,根本没办法舞出高起高落、刚劲有力的动作,更不用说演绎采青、醉青的功架、神态和情绪。“滚球”又称“狮子吐球”,在佛山的中外周馆九江英勇堂等个别武馆中仍有传承。

南狮演绎武术功架与因子:狮武岭南

南狮的核心环节在于采青,狭义的“青”是指由生菜等物构成的青包,广义的“青”是狮子所表演的或者需要去破解的套路。采青一般分为低(地)青、中青和高青。采青表演时的桥步采用南派武术的四平马、子午马、丁字马、座盘马、吊蹄马等,步法有麒麟步、碎步、马步、弓步、虚步、行步、探步、插步、提步、摆步、丁步、越步、扑步、跳步等。

(一)低(地)青、中青表演中的武术

南狮表演有舞狮头、舞狮尾两个角色。舞狮头者要表现狮子的精气神,全靠手臂的瞬间发力和精准控制,训练手臂力量尤为重要。狮尾托举狮头靠的是马步稳实,扎马步训练不可缺少。舞狮时腰要保持固定高度,训练腰马桥是必修课。这些处处需要武术根底,扎马习武就成为舞好南狮的基本功。

采低(地)青完全在平地上进行,而采中青则要借助方台、长凳、木椅等道具。舞狮人会把这些道具布置成某一个阵式,如长凳比喻为桥,三张方台叠起称之为三座山,以高背椅作为悬崖等。总之是借助常用物品、农具等道具,设置山、岭、岩、谷、溪、涧、洞、水、桥等虚拟场景,舞狮者按摆设的阵式进行观阵、试阵和闯阵,演绎狮子的寻青、见青、惊青、疑青、试青、踏青、食青、撕青、嚼青、吐青、醉青等过程。

采低(地)青、中青是传统南狮表演的重点,它衍生出了水青、盆青、蟹青、蛇青、蜈蚣青、凳青以及狮子出洞、桃园三结义、睡佛采灵芝、八仙贺寿、五行令旗青、七星伴月青等套路。采青如同起、承、转、合的戏剧故事,被称为“穿上狮服演大戏”。既然是狮戏,就要淋漓尽致地表现狮子的身形神态——“狮之百态”。1941年,绍虞的《广州之舞狮》称:“舞狮者必尽狮之百态,善舞者,几有使人疑其为兽,亦奇技也。”比如,“狮子出洞”是传统南狮的典型套路之一,其动作包括在石洞中苏醒,伸懒腰,磨爪与步出石洞,出洞时倚傍洞穴,望太阳等。过程看起来简单,但舞狮人若没有南派武术的腰马桥功底,根本没办法舞出高起高落、刚劲有力的动作,更不用说演绎采青、醉青的功架、神态和情绪。

再者,南狮狮头有相当的重量,舞狮人若没有一定的武术根底,无法完成套路表演。《点石斋画报》(1893年)最早以“头巨如圆桌”形容“广帮瑞狮”的狮头造型,这个比喻带给人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佛山“黎家狮”就是这种狮头的典型代表,又称“佛装狮”,以“额头高、角直、眼大、眉精、杏鼻、口大、有笑容”为特征,其最直观的特点是狮头大而重,舞佛装狮又俗称“舞大头狗”。传统的“佛装狮”普遍重达十斤以上,即便对于有武术基础的人也颇有挑战性。低(地)青套路耗时较长,在表演中表现南狮的步形步法、狮形狮态,全靠习武之人的耐力和劲道支撑到底。

传统南狮表演还有“滚球”等绝技,廖苹菴《舞狮的艺术》(1936年)对此有过精彩的记录:“舞狮艺术,莫妙于滚球。看它蹲在台上,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时候,把一个绒球吐了出来,一会,又吞了进去。那一吞一吐,当然有一条小绳,紧紧牵住……那些妙技,真是比较庄子所说‘丈人承蜩’,更觉微妙许多。”

“滚球”又称“狮子吐球”,在佛山的中外周馆九江英勇堂等个别武馆中仍有传承。该堂已有九十年的历史,以练武、舞狮为主,他们最擅长的技艺之一就是“狮子吐球”。舞狮人在表演过程中,突然从狮口吐出一个用绳线系着的红球,舞狮头者用脚猛然一踢,红球则被抛向观狮人群,又在突然之间猛地拉回红球,吐球、踢球、收球的动作一气呵成,足见舞狮人的武术功底之扎实。

(二)高青表演中的武术

与采低(地)青相比,采高青表演在动作上增加了技巧难度,呈现杂技化色彩,更具刺激眼球的视觉效应,主要包括上楼台、叠罗汉、爬竿爬梯、飞铊采高青、高桩狮等。

1.上楼台

地面放一个大平台,在大平台上放上小平台,舞狮者舞动狮子,逐台攀扶而上,在最高的小平台上舞动狮子采青。这种表演颇似杂技,狮子逐层攀上高台直至顶端,上攀的动作有正上、直上、倒上、翻上、穿上、穿绕螺旋上等,十分惊险。这种令人屏息敛气的舞狮表演,在广东一带已不多见。仡佬族高台舞狮,湖北省沔阳、潜江等地的高台舞狮还存有类似表演。

2.叠罗汉

由2至4人用手臂叠成一个平台,舞狮尾者站在人造平台上,然后舞狮头者在舞狮尾者肩上站着或坐着,舞动狮子采青。还有一种方式,是用“藤牌”托起狮子,通过架人梯,让舞狮人一层层爬上最顶端采青,一般三层以上为高难度。如今广泛在醒狮表演中出现的“企膊”(站肩),就是这种技艺的简化表现。对于长期习武的舞狮人来说不算高难度,但若没有习武经历,一般人很难胜任。(www.daowen.com)

3.爬竿爬梯

先说爬竿。一般要竖起碗口般粗的竹竿,在竹竿的顶部放上青,竹竿下面由数人扶稳,舞狮者用肩背托扶着狮头,用四肢攀竹而上,至竹顶部位后,用腰带把身体固定在竹竿上,稳定身体后,舞动狮子采青。

再看爬梯。由数人扶起倾斜约四十五度的长梯,舞狮者表演拾级而上,至梯顶部位,下层扶梯的人将长梯逐步推起至垂直,舞狮者用双脚勾住梯子的横杆,表演前后弯腰的动作,舞动狮子采青。

4.飞铊采高青

这种采青技艺颇为神秘,它是晚清民国拳师黄飞鸿所擅长的舞狮采青技艺。飞铊由一个棱尖铁铊、一根长绳构成,是习武所用的绳标。采青时,舞狮头者让飞铊从狮口飞出,缠住悬挂于高处的青,然后将青拉入狮口。这种表演融舞蹈、武术、杂技、力度、美学于一体,技艺高难,编排巧妙,可惜已失传。

黄飞鸿的再传弟子朱愚斋在著作《黄飞鸿江湖别纪》(1933年)中,描述了梁宽的“飞锤”采青绝技,表演过程为:

“梁宽仰视楼上所悬之青,距地数丈,距地过高,则非以藤牌叠乘数人,驾舞者于其上,不能采取,但此行固未备藤牌,而同来之人,又为临时纠合”,梁宽棘手纠结之中,“蓦然忆及乃师所授之双飞锤法,姑试用以采此青,遂以锦绣缠双飞锤如绣球形,持之湧前,纵索盘旋飞舞,导狮往采,诸人觇梁宽亲自导狮往采,即振奋密击锣鼓以助威,舞者将狮首往上一举,乘势而舞,梁宽导狮至所悬青之下时,秘命舞者将狮首向上张口作势,以俟其青坠下。梁宽仰首一视,即运力将索旋转作势,势劲即纵索腾上,三楼所悬之青,遂为锤索所缠,梁宽即将索往下一拉,所悬之青,即随其手坠下,舞者乘势将狮口大张,跃起以接,遂得采取此青,观众观此奇技,采声如雷,梁宽夺帜归去”。

这段描述由于做了文学化处理,对表演场景有所渲染。不过,在南海西樵大桐显岗村,七八十岁老人们当中仍口耳相传着黄飞鸿用飞铊采青之技协助显岗权胜堂狮队采高青的故事。遗憾的是,飞铊采青之技只存续于人们的记忆当中。

5.高桩狮

高桩狮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马来西亚引入佛山,大致过程为:1990年7月,从西樵、里水、大沥等镇街选拔队员组成的南海县醒狮队一行11人,在南海县副县长张义联带领下,第一次随中国武术代表团走出国门,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参赛,结果成绩未尽如人意。县醒狮队看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队员在长15米、高2米多的高桩阵上舒展自如的表演后,感到自愧不如,回国后决心改革创新。南海县体委、醒狮武术协会等组织举办舞狮骨干研讨班,反复观看国际狮赛的录像带,精心策划新套路、新技法,创制轻盈精致的狮头,缩短狮被,设计高桩阵。早在1988年,南海县平洲电镀厂醒狮队就创制了“巧夺莲花青”,套路包括开桩、游动、上桩、上莲托、采青、下桩等六个部分。其莲花桩用铁架制成,18支高桩用木桩制成,这种桩阵与马来西亚狮队所用的“组合式大铁架”高桩有着形式上的区别,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高桩又称梅花桩,代表一座座群山,一山连着一山,它借鉴传统南狮中的“上山采灵芝”等套路,意味着翻过一座座山。高桩狮既有标准化、惊险性等特征,又吸收了传统武术根底和技艺。舞狮人要将传统南狮的功架融入高桩狮表演,在演绎惊险动作的同时,也展现南狮的形神情态。如今,高桩南狮的难度大大增加,桩高近3米,桩距达3米以上。除了有夹腰、坐头动作,还添加了走钢丝、腾空跳、连跳三级、跳跃转体180度、叠罗汉转体360度等惊险刺激动作,对舞狮者的武术功底、心理素质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

时至今日,南狮与武术已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不可割裂,也无法分离。1982年曾昭胜等人编著的《南拳拳术》概括道:“南拳基本功,以桥(臂)功、腰功和桩(腿)功为主要内容。当然又包括速度、力量、灵敏和耐力的锻炼。”总结了练好南拳的核心要义,这也是练好南狮的关键所在。广东地区的中老年舞狮人大多有长时间练拳习武的经历,他们依托各类武馆,积极演练推广洪拳、蔡李佛拳、咏春拳等拳术,把“未学狮,先学拳”升华为一代代岭南舞狮人的集体记忆。“学狮先学拳”以对身体的长时间、高强度锻打塑造为核心,难免伴有跌打、损伤、流血等现象,从而滋生了武医文化。这种仅凭口耳相传的医术,全凭医者根据望闻问切的经验判断,利用正骨、推拿、按摩等手法和内服药、外敷药等药方来疗伤医患。如今南海的不少武馆和龙狮组织,保留了武、狮、医并存传承的传统。总之,南狮与武术的关系恒久绵长,充溢着沧桑厚重的历史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