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医疗过失分类标准化研究:医疗损害鉴定与技术标准

医疗过失分类标准化研究:医疗损害鉴定与技术标准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医疗过失分类编码管理制度,可以在诊疗全过程进行医疗缺陷监管和医疗安全预警。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在医患纠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医疗过失引发的。WHO 2006年在全球启动“患者参与的患者安全教育、促进医疗质量的改进”的患者安全项目。目前国际国内患者安全理念强调构建PDCA流程[2],改进患者安全监测和管理体系,可以制定“医疗过失行为分类及编码”,相当于医疗损害鉴定的基础标准。

医疗过失分类标准化研究:医疗损害鉴定与技术标准

医疗行为因其技术上的复杂性、实施者水平的局限性和实施对象个体的差异性而被认为是高风险活动,医疗过失难以完全避免。根据WHO的报告,即使在资金充沛、设施先进的医院中,也有10%的患者会受到不可避免的医疗过失行为的影响,美国1999年To Err Is Human报告称每年有44 000—98 000人因医疗行为而死亡,为此的花费高达170亿—290亿美元。现实中,医疗过失更多的不是理论概念,不是数学符号,而是一起起真实发生在社会公众身边的医疗过失事件,每一起医疗过失事件都会导致当事患者付出生命健康的严重代价,并很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有学者通过对医疗过失分类编码的研究,对我国医疗过失进行分析,探索合理的医疗风险管理新方法。通过建立和完善医疗过失分类编码管理制度,可以在诊疗全过程进行医疗缺陷监管和医疗安全预警。[1]

目前,医患矛盾易于激化,甚至导致暴力伤医事件,2020年6月5日《北京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经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20年7月1日起施行,进一步提示医患矛盾已成为影响医院安全的大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在医患纠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医疗过失引发的。

2005年,WHO发起世界患者安全联盟并确定了6个行动目标,其一就是制订“患者安全解决方案”。WHO 2006年在全球启动“患者参与的患者安全教育、促进医疗质量的改进”的患者安全项目。许多成员国根据本国的卫生保健体制启动了以患者为中心,从而改善全球患者安全的行动。我国从2005年起,卫生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把病人安全作为全国医院管理年的主题之一。主张尽快建立我国医疗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提高过失防范意识,保障患者安全。2014年8月,中国医院协会发布2014—2015年度患者安全目标。目前国际国内患者安全理念强调构建PDCA流程[2],改进患者安全监测和管理体系,可以制定“医疗过失行为分类及编码”,相当于医疗损害鉴定的基础标准。(www.daowen.com)

这种代码类似于临床医疗领域的ICD(国际疾病分类)编码,它可以为相关管理措施的施行提供可行性支持。

医疗过失如果从领域上看,需涵盖所有的临床医学领域和医院管理领域;从主体上讲,需涵盖医生、护士、医院行政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医疗行为的参与者;从流程上讲,需涵盖医疗行为全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