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营山县摩崖造像:太蓬山、西月台、朝阳洞

营山县摩崖造像:太蓬山、西月台、朝阳洞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蓬山摩崖造像及石刻 位于营山县城东北太蓬乡国林村,太蓬山透明岩和刺沟湾等地,以透明岩最多,分布面积约300平方米。太蓬山摩崖造像西月台摩崖造像 位于营山县东北三元乡轿顶村1社的西月台石壁上。是营山县至今保存完好的唯一一龛清代摩崖造像,雕刻技艺精湛,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2004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月台摩崖造像朝阳洞摩崖石刻 位于营山县城东南灵鹫镇青羊村朝阳洞内。

营山县摩崖造像:太蓬山、西月台、朝阳洞

太蓬山摩崖造像及石刻 位于营山县城东北太蓬乡国林村,太蓬山透明岩和刺沟湾等地,以透明岩最多,分布面积约300平方米。造像原有75龛,大龛25个,每个约4平方米;小龛50个,每个约2平方米。这些造像系唐、宋、元、明、清各代塑造,因年代不一,风格各异。历经土改、“大跃进”和 “文化大革命”,屡遭损毁,只数处险壁尚留有断臂残衣和诸龛的窟饰遗痕。石刻诗文最早开凿年代为唐先天二年(713),最晚为民国38年(1949)。今模糊可辨的共有43处。石刻内容有佛教经典、造像题记、游人诗赋及其他。其中以唐代的 “金刚终” “安禄山题龛”和知县任惠琳的 “透明岩”、宋代雍沿的 “题太蓬十三韵”、朱时敏的“安禄山题龛辨误”、明代陈周政的 “吞月吹云”、住山僧人的 “极乐胜境”等书刻最为珍贵。这些石刻题记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政治、文化、天文、地理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且大都保存完好,2007年被公布为第七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蓬山摩崖造像

西月台摩崖造像 位于营山县东北三元乡轿顶村1社的西月台石壁上。造像一龛,龛制船形,龛高4米,宽3米。龛顶横匾刻 “洞天福地”四字。龛内造像130余尊,纵横交错,大小各异。造像内容分三个部位:顶部正中为弥勒佛,手持吉祥果,高0.5米,座下施两首一身神鸟,作飞翔状。中部正坐释迦佛,高1.5米头饰花冠,结跏趺坐;其右为送子观音,左为一菩萨。底部为 “华严三圣”:主佛毗卢遮那佛,高1.7米,头戴花冠,高肉髻,双耳下垂,面修长,双眼垂视,身着袈裟,褒衣博带,袒胸,半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座底施蟠龙;左右为文殊、普贤,座为青狮、白象,狮奴、象奴;另有弟子各一,紧靠佛身,侍立于莲叶之上。此外,龛内还有风伯、雨师、雷神、电母、天尊、八部众、道观、寺庙、菩提树、供养人、唐僧师徒取经行路图等。是营山县至今保存完好的唯一一龛清代摩崖造像,雕刻技艺精湛,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2004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月台摩崖造像(www.daowen.com)

朝阳洞摩崖石刻 位于营山县城东南灵鹫镇青羊村朝阳洞内。朝阳洞坐西向东,人工开凿,洞高2米,宽4米,深3.5米。石洞内四周石壁上有明、清两代石刻为隶、楷、行、草诗文,石刻面积17平方米。迎门石壁上横行楷书双钩 “朝阳洞”三字,字径0.18米,左右刻联 “丹灶点流霞不待人候,青羊眠古洞好向行踪”,行书,字径0.14米。其余左右前后石壁上,现存较完整的诗刻共14幅,其中明代11幅,清代3幅。以明永乐年间(1403—1424)进士孔公恂诗刻年代最早,其诗云:“青羊佳境胜蓬莱,此夕登临眼界开。宝鼎丹成仙解去,松林深处鹤飞来。天地有水通沧海,石洞无云锁碧苔。一夜竟忘山下去,朝阳又促上金台。”明正德中营山知县严杰亦留有刻诗数首。在这些诗刻中,又以通判吴懋草书诗句的书法艺术最为上乘。此石刻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4年被公布为市级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洞摩崖石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