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龙洞摩崖造像 位于高坪区胜观镇半边寨村金城山林场场部北约200米处石壁上,凿于清。造像向东北,立面面积约16.8平方米。依岩壁凿一龛,面阔2.9米,高5.8米,龛内有清道光年间剔地浮雕四趾虬龙一条,通长2.3米,头部残损。龙于波涛上流云间,昂首、瞠目、龇牙,奋力追逐红日。左下减地浮雕造像2尊,为土地菩萨像。龙洞内清泉一脉,飞流直下,如银剑掷地,昔为金城山名胜 “龙泉插剑”。老龙洞摩崖造像对于了解高坪区石刻艺术有一定价值。
打石厂摩崖造像 位于高坪区螺溪镇对鹅坝村打石厂坡,凿于清代,存碑二通、龛两个,分布面积约1000平方米。
碑为阴刻,楷体。一号碑向南,立面为长方形,面阔3.28米、高1.54米,首有 “道光□八年□□”字样,落款为 “萧承举书/立”,小字,竖刻,字高0.07—0.09米、宽0.06—0.08米不等;中为 “汛爱众”三字,大字,横刻,左读,每字高1.02米、宽0.83米,字口深0.14米。二号碑位于一号碑南约30米处的小溪沟石板小桥东侧,向南,面阔1.5米、高0.8米,为“养生塘”三字,横刻,左读,字高0.2米、宽0.18米,碑边阴刻回纹一周。
一号龛在一号碑西约25米处,龛外观依岩体凿重檐仿木构建筑式样,重檐,素面台基,高0.66米,阴刻纹饰大部分湮灭,少部分依稀可辨为波浪纹。面阔三间3.37米,通高3.09米。明间,面阔1.81米,进深1.52米;檐柱、内柱为圆柱;内柱顶端凿斗拱,斗拱上雕金瓜,承托额枋;额枋面刻西番莲纹饰。明间檐高2.13米,脊高3.09米。次间,檐柱为方柱,顶端凿斗拱,门楣刻卷草纹饰;柱与门楣间雕花牙子连接;飞檐,高1.57米,翘角镌兽吻;脊高2.24米,脊上雕一硕大桃纹及如意云纹。明间、次间二重檐屋面凿筒瓦、瓦当、沟滴。龛造于明间内,穹隆形顶,高1.62米,面阔1.85米,进深0.86米。有造像二尊,头部均毁损。龛西壁雕主像,残高1.13米,足宽0.68米,肩宽0.44米,坐高0.69米,面东善跏趺坐,着袍,腰间扶带,足着靴。从造型上看似为供养人。龛北壁雕侍者像,立式,面南;着右衽宽袖长衫,系蝴蝶结腰带。
二号龛位于一号龛西侧,向南,斜坡顶,无造像。龛门高2.28米,宽1.14米。门楣以上雕扇形,内阴刻楷书 “惜字洞”三字,字高0.12米、宽0.8米。打石厂摩崖造像仿木构件保留了清代建筑特点,又融进地方建筑手法,颇具特色。其镌刻刀法娴熟,线条柔和细腻,对于研究高坪区宗教文化、石刻艺术有一定价值。
石老爷摩崖造像 位于高坪区江陵镇堰水沟村7社凤凰山,凿于清代。造像围绕一巨石雕琢,因巨石倾斜,部分石刻已被埋进土里,存龛四个。K1,造像已完全风化;K2,面阔0.8米、高1.12米,主尊为千手观音像,坐于云间宝相花上,有背光,坐高0.32米,左右下方各有8尊姿态各一的小造像,龛外下方近地处有横排9尊结跏趺坐造像;K3宽1.47米、高1.25米,刻亭台楼阁,清晰可辨,但人物造像风化严重。K1与K2、K2与K3间隔1.05米,各刻有6排,每排9尊共54尊造像,坐式。K4风化严重;K3与K4间刻一力士,高1.25米。石老爷摩崖造像对于研究高坪区宗教文化、石刻艺术有一定价值。
林青庙摩崖造像 位于高坪区浸水乡银花村5社林青庙山西面,凿于清代。造像共5龛,向西,距地高约1.5米,立面面积约8平方米,均为直壁,券顶,由北向南依次编号一、二、三、四号龛。一号龛,高1.4米,面宽0.8米,进深0.6米;造像头饰螺结,身着宽袖长袍,长袍下摆雕刻 “U”形纹饰;善跏趺坐。二号龛,高1.5米,面阔1米,进深0.78米;造像头带冠,披通肩袈裟,身着裙,半跏趺坐于宝相花座上。三号龛位于二号龛上部,高0.4米,面阔0.3米,进深0.28米;造像,头残,身着 “U”形领宽袖长袍,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台座上。四号龛高1.4米,面阔0.82米,进深0.58米;造像头带冠,两颊长髯,身着宽袖长袍,长袍下摆刻 “U”形纹饰;左手扶大带,右手放膝上,善跏趺坐。五号龛造像已毁。林青庙摩崖造像具有一定的考古学价值,是研究宗教文化的实物例证。
老观音庙摩崖造像 位于高坪区浸水乡白山村1社马尾坡老观音庙内,凿于清代,存7龛,造像16尊,碑刻一通,立面面积约30平方米。K1,向西;K2—K8,向西南。其中K1:券顶,距地面高0.6米,面阔0.65米,高0.78米,进深0.3米,造像两尊,为20世纪80年代新塑。K2:面阔0.53米,高0.8米,进深0.22米,造像一尊,立式;头饰螺结,浓眉,瞪眼,长髯;身外着长袍,内系裙,右手执笔举至头部,左手执簿至腰间,足蹬靴。K3:面阔1米,高0.9米,进深0.3米;造像三尊,主尊善跏趺坐,左右各立一侍;主尊头戴冠,浓眉,瞪眼,短髯,身着右衽宽袖长袍,腰系大带,右手执笔举至胸前,左手执簿至左膝上,足蹬靴;左侍头戴毡帽,浓眉,大眼,瘪嘴,身着右衽短裳,腰系带,足穿鞋,右手执锤举过头顶,左手执锤至胸;右侍身外穿右衽短裳,内着裙,腰系带,右手执钹前伸与肩高,左手执钹至腰间。K4:面阔0.68米,外高0.9米,内高0.71米,进深0.26米;造像为老君骑牛。K5:面阔0.9米,高0.93米,进深0.4米;造像为一菩萨二弟子,主尊观音手执净瓶,结跏趺坐于仰莲台座上,弟子于莲台上侍立两侧。K6:面阔0.62米,高0.71米,进深0.16米;造像一尊,头挽髻,宽额,面部丰腴,身穿宽袖袍,双手执笏举至胸前,善跏趺坐于缠枝花卉座上。K7,面阔1.45米,高1.04米,进深0.2米;造像五尊;波浪纹图案座上,三主尊善跏趺坐,为戏剧桃园三结义故事人物,两侧各立一随从,右随从所执刀似为后补。K8位于K3下面,面阔0.72米,高1.05米,进深0.22米,内凿碑一通,碑高0.48米,面阔0.4米,所刻文字多湮灭,存 “石匠成乾元”等字样。从碑文分析,此为功德碑。老观音庙摩崖造像是了解高坪区民间文化的实物例证。
宝龙岩摩崖造像 位于高坪区浸水乡熊山村8社发祥山山腰宝龙岩的一块巨石上,凿于清代,造像为一龛,向东南。龛直壁,券顶,高1.3米,面阔1.3米,进深0.49米。龛门柱上阴刻楷体联语 “宝龙岩寻身赴感,发祥山救劫灵丹”,横额:“慈航普度”。龛内凿一菩萨二弟子,主尊观音,头挽髻,戴巾,身内着裳,外穿宽袖袍,双手捧净瓶至胸前,结跏趺坐于下须弥座上二重仰莲座上;观音肩宽0.18米,坐高0.3米,两侧童子身着圆领衣,站高0.4米。宝龙岩摩崖造像是研究宗教文化、了解高坪区的民间文化的实物例证。(www.daowen.com)
白云洞摩崖造像 位于高坪区胜观镇半边寨村金城山林场场部西约200米,凿于清代。造像共3龛,立面面积约25.2平方米。龛1、龛2只存空龛;龛3,向东南,距地高1.3米,面阔2.4米,高1.5米,进深0.65米,内距底高约0.39米处并排凿两小龛,右侧龛已空,左侧龛高0.9米,面阔0.8米,进深0.3米,凿造像五尊,中壁三尊,坐式,正中造像魁梧高大,头带冠,穿宽袖袍,腰系大带,坐高0.6米;左右造像比正中造像矮小,腰系带;左右壁各一造像侍立。
阙家观音岩摩崖造像 位于高坪区阙家镇火峰村1社的凤凰山山顶头层岩,凿于清代。造像为一龛,向西北,立面面积约0.8平方米。龛高1米,面阔0.85米,上部进深0.62米,下部进深0.29米;龛内有造像三尊。主尊为世俗送子观音像,头绾髻,戴巾,披通肩袈裟,穿宽袖长袍,“U”形领,胸饰璎珞,半跏趺坐于莲台上,左手持净瓶放置左膝上,右手抱童子放置右膝上,坐高0.45米,肩宽0.23米,仰莲台高0.2米。左右童子侍立。
三王坡摩崖造像 高坪区老君镇老庙子村二社三王坡,凿于清代,现存龛4个,造像1尊。4龛相连,向西北,从左到右分别为K1、K2、K3、K4。K1,直壁,平顶,面阔0.66米,进深0.13米,高1.48米,空龛。龛顶刻仿木结构房檐。K2,直壁,券顶,面阔0.73米,进深0.32米,通高1.14米,壁高0.98米。龛内凿造像一尊,造像头戴长翅冠帽,身罩宽袖长袍,腰系大带,右手扶带,左手扶膝,善跏趺坐虎背上,高0.8米,肩宽0.32米。造像面部、手部、虎头部及龛两侧字已被凿毁。从造像坐骑看造像应为药王菩萨,从造像冠饰、服饰看,造像凿造年代应为清代。K4,直壁,平顶,面阔0.8米,高1.4米,空龛。K3在K2下面,空龛。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陡梯子摩崖造像 位于高坪区万家乡图山寺村4社猫儿沟溪河东岸陡梯子,雕刻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造像在面阔2.61米、高4.6米、长(进深)约6米的大石上凿龛2个,向西北,面积8.18平方米。从左向右编号为K1、K2。K1,长方形,直壁,平顶,面阔0.75米,高1.22米,进深0.4米。内凿造像2身,头部已毁,为土地菩萨像。土地公、土地婆均为善跏趺坐。土地公,坐高0.5米,膝宽0.24米,肩宽0.18米,头戴长翅帽,身着长袍,“V”形领,双手掌置于腹前。土地婆,头绾髻,身着宽袖长衫、长裙,双手置于腹前。土地公左壁上刻捐款凿造像人姓名,落款为 “道光十四年仲春”,楷书,阴刻,字高0.03米、宽0.03米。K2,长方形,直壁,平顶,面阔0.63米,高0.6米,进深0.17米。内凿造像2身,已毁,无法辨识。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岩凤沟水库摩崖造像 位于高坪区石圭镇凤鸣村2社岩凤沟水库北侧山崖上。造像向南,距水库边地面高约3米,龛高约2.35米,面阔1.37米,立面面积约3.2平方米,主尊造像为佛,坐式,头饰螺髻,头顶凿化佛一尊;宽额,慈眉,丰颊,双耳垂肩,披通肩袈裟,风化剥蚀严重。
凌云山立佛 总高达99米,头顶与山顶平,脚跟位于山脚处,山与佛为一体,左手肘到手指尖长达24米,手托的莲花,现已雕刻出两朵花瓣。立于大佛前,仰视方能端详细致。大佛高额隆鼻,两耳垂肩,眉眼修长,慧目如珠;其身形宽厚,法衣线条简练、圆润、流畅。大佛于2005年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完工。
凌云山卧佛 又称释迦牟尼涅槃像。释迦牟尼降生于公元前623年,相传出生后即能周行七步,脚踏之处,现出七朵莲花,且举目四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自言自语地说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石窟全长72米,为世界最长石刻艺术像。雕刻内容为释迦佛祖圆寂的故事,由三部分组成,左边是释迦牟尼涅槃,进入最高不生不灭境界,面容慈祥,神情自然;稍偏黄金分割点处是一株巨大的菩提树连通上下窟沿,树叶点缀整个画面,并把画面一分为二,既起到了丰富画面内容的作用,又很好地解决了支撑窟顶的力学难题;右边是释迦佛祖八大弟子虔心称颂师傅经过三个解脱门,神态庄严,心诚至极。
观音三十二化身造像 每一个化身就是一个经典的佛经故事。佛教有各种名称的佛和菩萨,其中老百姓映象最深的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在佛教中是大慈大悲的代表,观音刚传进中国来时是男性,后逐渐演变成女性。她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主要任务是协助阿弥陀佛劫度众生,在娑婆世界,即现实世界辅助释迦牟尼推行教化。观音菩萨能化出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所现妙容,所念神咒,能使众生无畏。她的主体是圆融清净宝觉观音,应众生机缘有32化身。每一尊石刻像高3—5米,比例匀称,体态丰盈,雍容典雅,颇有盛唐遗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