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部县石刻:罕见的民间艺术与文化遗产

南部县石刻:罕见的民间艺术与文化遗产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南部县城内的 《陈氏状元》大型石雕像、《李鸣珂》大型石雕像、碑院大佛以及石泉乡府君村的摩崖造像都以多姿多彩的仪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吴道子 《观音像》吴道子 《观音像》石刻南部县石桅杆造型石刻 “石桅杆”其原型为笔故又称 “石笔”,它是用石条凿成方形或圆状的石柱,杆身圆形,杆尾渐收。该桅杆是南部县境内独特的石桅杆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价值。2004年4月,公布为南部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部县石刻:罕见的民间艺术与文化遗产

回龙山石刻 又名 《沈荣功德记》,位于南部县城盘龙镇回龙垭村,坐南向北,濒临嘉陵江。其镌刻于回龙山腰距地面10.4米的岩壁上,为一浅龛,高1.55米,宽2.03米,深0.1米,龛内刻唐代宗时太子文学沈涛所撰写的《后汉述善侯廿二孙成都府犀浦尉沈荣功德记》,刻于唐大历三年(768)。

石刻楷书六百余字,字径3—5厘米不等。文中颂扬了沈荣为其 “更卜终焉之地”的功德,沈氏家族的历史、迁徙,以及沈涛本人的为官避乱经历,遂托侄沈荣寻找 “背山临水,更卜终焉之地”。龛外右侧行书竖写三行,为唐代鲜于叔明题刻,“于叔明大历三年六月十五日于新政”。《功德记》上有一高0.4米,长2.2米的小龛,龛内刻坐佛七尊,立佛八尊。

龛内外书法风格迥异。《功德记》正文用 《郑文公碑记》的笔意,以唐楷书写,书法朴秀遒劲,兼具隶书风格。龛外题字则落笔潇洒,气势豪迈,具有章草的狂狷。石刻字迹基本保存完整,是南部县唯一的唐碑,且为南部县历史名人鲜于叔明仅存的一处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沈荣功德记》石刻

回龙山 《佛像》石刻

回龙山 《佛像》石刻

《沈荣功德记》石刻

《沈荣功德记》局部石刻

南部县在南宋时期就有了碑院乡大佛石雕唐朝吴道子在南部寓居时,也雕刻观音石碑。古时在大户人家门口往往有石雕作品标志,也有石雕作品放在花园内作为摆饰,还有古、现代墓碑、陵寝建筑上的装饰,它们多以户外环境为主。南部县石刻艺人以任开烈先生为代表,唐平安(已故)、任文高、任文周等人也参与石刻工作。它们多采用红砂石和黑色花岗石以及青砂石作材料,采用传统雕刻艺术,线条流畅、朴实大气。

目前南部县城内的 《陈氏状元》大型石雕像、《李鸣珂》大型石雕像、碑院大佛以及石泉乡府君村的摩崖造像都以多姿多彩的仪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石泉乡府君村佛教摩崖造像

吴道子观音碑石刻 吴道子(约680-759),唐代画家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画史尊称吴生,因其深信黄老道学,后改名为 “道玄”,后世尊称其为 “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他年少孤贫,初学书后转习绘画, 20岁才崭露头角,曾任兖州瑕邱县尉,后流落洛阳,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天宝年间,他曾奉敕绘写嘉陵山水,寓南部县三清乡罗寂寺,于石壁间绘观音像。

观音像碑高158厘米、宽70厘米、厚9厘米,左下角有缺损。观音高154厘米,削肩宽38厘米,披巾著花冠,半袒的胸部略现璎珞,所著通肩天衣,衣袖飘动。双颊丰满,智慧慈祥的眼神似乎带着沉思平视着远方。

画像用篆笔手法,白描阳刻,整体造型艺术及凿刻均极精美。

吴道子 《观音像》

吴道子 《观音像》石刻

南部县石桅杆造型石刻 “石桅杆”其原型为笔故又称 “石笔”,它是用石条凿成方形或圆状的石柱,杆身圆形,杆尾渐收。它高低不等,最高的有10余米,其底座分四角、六角和八角样式。在古代民间如果有人考上秀才、举人或进士,家人或族人便可以在其家屋大门左右,或家族祠堂门前,或主人墓地前雕塑两根对称的桅杆,以示荣耀并激励后人读书入仕,成才立业。石桅杆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周时也是民间艺术石雕中较为独特的表现形式,现今在南部县境内还完好地保存着的石桅杆共有五处。

洛阳湾民居桅杆全景

洛阳湾民居桅杆局部

一是洛阳湾民居桅杆,位于县境内升水镇,坐南向北,建于清代。两根桅杆左右对峙而立,相距9.37米,其高度、造型一致。桅杆高6.65米,杆身呈六边形,底部每边宽约0.4米,上细下粗,其上部三分之二处置一方斗,四根雕花石撑拱支撑方斗底部四角,桅杆基座为八角形,高0.55米,直径1.1米。其造型独特,雕花刻工精美。

二是铧炉山桅杆当地俗称 “石伞”,位于丘垭乡,坐北向南,建于清代。桅杆高3.7米,基座呈正方形,边长为1米,高0.4米;八棱形柱身,高2.7米,每边宽0.2米,每面均刻有文字;上施圆形盖,直径1.6米,厚0.15米;盖上立正方短柱,边长0.2米,高0.3米,柱顶刻有圆球。铧炉山桅杆保存较好,造型独特,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铧炉山桅杆局部

铧炉山桅杆全景

文状元桅杆全景(www.daowen.com)

三是状元沟桅杆,位于店垭乡,坐西北向东南,两石幢相距430米,分别为 “文状元桅杆”和 “武状元桅杆”,均由石基、石杆、石伞、石刻人物组成,分布面积约450平方米,建于清代。其中文状元桅杆通高4.6米,每边宽约0.15米;基座呈四方形,高0.2米,宽0.35米;石杆呈八棱柱形,高3.85米,上部略小,每面均刻有文字,有对联三副:“龙绕东峰,此日建修培地血;凤飞北阙,他年经济著天庭”“经络通天地,廻龙势亲老龙吟;渊源证古今,鸣凤祥钟飞凤舞”“壹笔亲点状元郎;两脚住定文星地”;落款为 “大清光绪十九年仲春月二十五日谷旦”;柱上覆盖呈圆形,直径154厘米,盖面下刻有“独占鳌头”四字,盖顶立一人,高0.61米,左手托乌纱,右衬丸笔,左足踩鱼,右足直立。

武状元桅杆底部呈四方形,杆身呈八棱柱形,上部略小,通高5.0米,基座宽4.2米,长4.9米,杆座每面宽1.05米,仅两面刻字:“大清光绪十九年仲春望二日立,廻龙桥周姓令众公立”;盖面直径160厘米,盖顶立一人物造像,坐西北向东南,高60厘米,左手叉腰,右手拿剑。该桅杆是南部县境内独特的石桅杆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价值。2004年4月,公布为南部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状元桅杆全景

邓家坝桅杆全景

四是邓家坝桅杆位于桐坪乡,坐东北向西南,建于清代。由石基、幢身组成,通高3.45米,幢基呈正方形,边长为1.05米,高0.75米,幢身呈八角形,每面高2.0米,宽0.12米,西南面刻 “太岁丁丑年冬月朔九日邓姓三房建立”,其余各面均为素面,顶部有圆形盖,盖上立方形柱,占地面积1.1平方米。邓家坝桅杆保存较好,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五是李家坪桅杆,位于五灵乡白虎嘴村六社李家坪坟林,两桅杆平行立于南、北方向,分布面积约5平方米,建于清代。桅杆呈圆柱状,高3.25米,直径0.30米,顶部呈圆锥体,中上部置一斗,边长约0.33米,两桅杆相距5.5米;桅杆上无文字和雕刻图案。

李家坝桅杆全景

南部县长坪山红军石刻标语 长坪山红军战场遗址及石刻标语群位于南部县长坪镇侯坪村长坪山寨。山寨整体呈南北走向,为一狭长地带,长约800米,宽约150米,是一处重要的革命遗址和战斗地。1933—1935年,红军在长坪山及周边发动大小战斗30余次,解放了嘉陵江东北大片土地。红军二十五师政治部和74团、81团团部曾设立于长坪山,领导当地人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土地革命。先后在长坪山及周边地区建立了6个苏维埃政权,留下了20余幅红军标语,现存标语12幅,另保存有红军团部旧址和红军墓。石刻标语集中分布于漏米岩寨门、林家垭寨门、龙寨门和幺寨门,刻凿于寨门门枋及其相邻岩壁上,现存标语12幅,约10平方米,是南部县红军标语最集中的地方。

长坪山红军战斗遗址石刻标语

长坪山红军战斗遗址石刻标语

长坪山红军战斗遗址石刻标语

长坪山红军战斗遗址石刻标语

长坪山寨构筑于清代,原有九道寨门,现仅存漏米岩和龙寨门及部分寨墙。红军团部旧址所在老场位居山顶,东西走向,长约57米,街宽约4米,均为老式民居建筑。

南部县谢河红军石刻标语 位于南部县谢河镇城东村(谢河场东南角)王爷庙前石堡坎上,坐东北向西南。1933年红军设谢河乡苏维埃政府于谢河场王爷庙,隶属碑院红七区苏维埃政府,红军于寺庙前石堡坎上刻写了 “活捉田颂尧!”“田颂尧是吸尽川北穷人血汗的毒虫!”两条标语,当时田颂尧为川军军长,其中 “活捉田颂尧!”为南部县最大一幅石刻标语,从右至左横排阴刻,长5.9米,字径0.33×0.32米;另一条标语从右至左竖排阴刻,长2.4米,字径0.08×0.07米;立面分布面积约18平方米。

南部县谢河红军石刻示语(局部)

任开烈 《雄狮》汉白玉

任开烈 《神牛》青铜

任开烈 《琴棋书画仕女浅浮雕》青砂石

南部县五灵场红军石刻标语 位于南部县五灵乡徐家沟村(五灵场红军巷),坐东向西,刻凿于一民居房屋的堡坎石墙上。石刻标语长3.47米,宽1.66米,立面面积约6平方米。首行标题横书 “中国工农红军标语”;标语内容竖书七幅:“坚决消灭想到苏区杀人放火的刘湘!”“坚决消灭刘湘的进攻,

收复西康!”“工农武装起来,消灭刘湘的新进攻!”“消灭帝国主义国民党对川陕苏区五次围剿”“争取苏维埃在北上首先胜利!”“坚决保卫自己的土地和政府!”“成营成连参加红军!”。这些标语为1937年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在此建立苏维埃政府时刻凿。

五灵场红军石刻标语全景

五灵场红军石刻标语(局部)

五灵场红军石刻标语(局部)

李鸣珂烈士雕塑 高8.8米,宽3米。取材红砂石和黑色花岗石,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传统的雕塑艺术,方圆兼备、刚柔相间、线条流畅自然、朴实大方,构图大气。李鸣珂手握 《挺进报》,头发、围巾被风卷起,目光远视,表现出李鸣珂为革命的雄心壮志。同时显得沉稳、睿智的风采,大有从地下工作胜利归来之势。此雕塑屹立在火烽公园内,游人到此,感慨万千,时有人在李鸣珂烈士面前鞠躬,献花致敬。

历史名人石雕 《陈氏状元》

宋朝年间,南部县大桥乡,一母所生三子,两状元一进士,官居两宰相一太尉,为国建功,业绩非凡,民间俗称 “陈氏三状元”。直到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才有许多有心人士,慷慨解囊,将 《陈氏状元》的肖像屹立于南部县柳林公园内。

《陈氏状元》为三人组成的大型群雕,高7米,宽4米,用青砂石,采取传统雕塑艺术手法,将三兄弟的风范特质向三面展开:长子陈尧咨,手握朝笏,力推惩治腐败、裁剪冗官;次子陈尧佐,右手握着治水蓝图,双眉紧锁,微开不阔,忧国忧民;三子陈尧叟,手持弓箭,勇猛神威,大有战辽平寇之势。作者将三人各自为国为民的精神特质表现得栩栩如生。

任开烈 《陈氏状元》青砂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