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阆中市石刻:民间艺术成果及保护措施

阆中市石刻:民间艺术成果及保护措施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11月16日,南充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南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石刻由文成镇政府成立的文城镇文物保护领导小组,负责文物的安全保护和管理工作。老观北魏石狮锦屏山石刻 又名碑林,位于阆中市江南街道办事处锦屏山公园内,是1985年修复锦屏山时,为对重要石刻加强保护,将原锦屏山幸存下来的碑刻集中存放,并搜集了市区内散存的重要碑记等形成的。2003年9月26日被阆中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阆中市石刻:民间艺术成果及保护措施

阆中古城石雕历史悠久,唐代滕王阁经洞、云台山雷神洞的摩崖造像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当今飞凤艺人冉石匠(已逝)及其弟子邓国培便是石雕艺术的佼佼者,他们的石狮既继承了传统艺术的精华又有所创新,形象生动传神,张飞庙大门外一对石狮出自冉石匠之手,陕西会馆、蚕种场门前石狮为邓国培雕刻。他们为阆中民族民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石雕艺术品欣赏:

久照亭贺兰石雕香炉,可转动(清代

久照亭山门抱柱石雕(清代)

锦屏山藏 《石刻门楣》(清代)

大佛寺北魏石狮(北魏)

阆中陕西会馆门口石狮(邓国培)

石刻狮子

阆中水码头

水码头藏石雕狮子(邓国培)

张飞庙门口石雕狮子(冉荣发)

古民居大门左右础蹬《牡丹富贵》

古民居大门外础蹬 《喜鹊闹梅》

古民居大门外础蹬《空谷幽兰》

古民居大门外础蹬 《兰》

古民居大门外础蹬 《萱花》

大佛寺石狮 位于阆中大像山大佛寺内,石狮刻于北魏时期,高约1米,石狮的造型以雄健质朴为主要特点,借石质的总体形态,关键处施以雕琢,细节处多以阴线刻画,整体造型浑然天成、简练粗犷、古拙厚重,面貌朴拙而又生动。因为是 “神兽”,所以这一时期狮子的肩膀上都有翅膀的造型。石狮是重要神兽之一,渗透在神话大地的各个角落,深受人们的喜爱。它那威武雄壮的形象、激昂的神态、磅礴的气势,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1991年3月,大佛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① 大像山摩崖造像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文物的安全保护和管理工作。

读书岩石刻 又名台星岩,位于阆中市南郊七里镇状元村大像山与白塔交会处,也称南岩。岩高3.5—4.5米,宽50余米,岩壁间有一天然岩洞,传为宋代陈尧叟兄弟读书处,在洞顶岩壁和东侧石壁上有宋代摩崖题刻18处、造像一龛。岩前有

读书岩石刻

① 该寺为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像山摩崖造像的一个点。莲池、紫薇亭、将相堂等建筑。后陈氏兄弟出两状元一进士,功名显赫,南岩因此更名读书岩,岩洞被称为状元洞。有文人墨客、地方官吏在此留书题刻,筑亭纪念。宋真宗曾亲笔御书赐额紫薇亭。由宋至清相继有学子、官吏来此游历拜谒,读书岩成为象征阆中科甲鼎盛的名胜古迹,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2002年12月27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大像山摩崖造像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文物的安全保护和管理工作,阆中文物管理局实施保护监督和维修指导。

图为读书岩紫薇亭石刻

灵城岩石刻 位于阆中市文成镇灵城村2社王家山半山腰的石壁之上,坐东北向西南。明嘉靖 《保宁府志》载;灵城岩在城东二十五里(明志误为六十里)岩上有泉滴乳为水珠,石上有双竹痕,长尺许,仰观枝节俨然。(www.daowen.com)

灵城岩石刻

宋淳祐帅守阆州之王惟忠诗:“一石中虚深数寻,岩前泉响孰知音? 解鞍一枕邯郸梦,洗尽尘寰名利心。”明监察御史杨瞻诗:“灵岩俯视近千寻,洞口莺啼应远音。面壁老僧八十岁,花开花落不关心。”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阆中任维贤诗:“石洞烟霞远市城,飞仙真信有丹成。虎溪井作渊明笑,鹤岭如闻子晋笙。崖拂苔花挥草圣,泉近瀑布濯尘缨。百年绝唱谁专妙? 风月无边玉署清。”此宋、明年代其景其人其情也。

岩罅整长50余米,左端长20米,高约5米,深仅10余米,右端长30余米,入内长阔各60余米,顶高2至3米,再进仅米余。2009年3月3日封洞口的碑掘开后,发现有上、中、下三洞,有洞道。岩右侧石壁有造像12尊,已风化严重,据记载为唐宋刻,中岩顶造像60多尊。或坐或立,姿态各异,为元明造。正中有 “何仙姑庵”题额。现存明舜原 《灵城岩记》。岩口佛像,何仙姑庵题额,宋元明碑八通。

碑刻

南充艺文志》载:“灵城岩造像及石刻,在阆中县文成乡灵城山东麓,自然洞穴。穴长50米,高4米,右壁有唐代摩造像5龛,60余尊,有释迦、普贤、众罗汉等,右侧存碑刻8通。”灵城岩,为巨大岩穴,全长50余米,右端长20米,高5米,深10余米。左端长30余米,内长阔各60余米,顶2至3米,越进越低。往下通东河,岩上镌刻佛像70余尊。并有天然双竹痕,枝节俨然。南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僧绍真刻像于岩,元至元四年(1267)建佛寺,赐额明瑞院。今寺圮岩像存。2010年11月16日,南充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南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石刻由文成镇政府成立的文城镇文物保护领导小组,负责文物的安全保护和管理工作。

老观北魏石狮 位于阆中市老观镇老观小学校大门外,石狮刻于北魏时期,高约1米,石狮的造型以雄健质朴为主要特点,借石质的总体形态,关键处施以雕琢,细节处多以阴线刻画,整体造型浑然天成、简练粗犷、古拙厚重,面貌朴拙而又生动。因为是 “神兽”,所以这一时期狮子的肩膀上都有翅膀的造型,石狮是它重要的组成部分,渗透在神话大地的各个角落,深受人们的喜爱,并推崇为神兽、灵兽等吉祥物。它那威武雄强的形象,激昂的神态,磅礴的气势,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老观北魏石狮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文物的安全保护和管理工作。

老观北魏石狮

锦屏山石刻 又名碑林,位于阆中市江南街道办事处锦屏山公园内,是1985年修复锦屏山时,为对重要石刻加强保护,将原锦屏山幸存下来的碑刻集中存放,并搜集了市区内散存的重要碑记等形成的。碑林共有碑刻71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清嘉庆年间锦屏山图石刻;重修临江楼碑记;通济渠记;石刻唐吴道子绘文昌帝君像;黄直元格言诗碑;张之洞锦屏山歌诗碑;近代著名画家张善仔上山虎、下山虎石刻等。诗、书、画记事内容齐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2003年9月26日被阆中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江南街道办事处成立的文物保护领导小组负责该石刻的安全保护和管理工作。

清嘉庆石刻 《锦屏山全景图》

罗汉洞石刻 位于阆中市三庙乡罗汉山村2社,距罗汉山顶下约10米处有一人工开凿的石窟,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0平方米,窟门为长方形,宽2米,高2.2米,窟室内平面呈矩形,窟室内正中间有1.1米的石刻台,现造像已毁,但依稀可见佛像的背光,窟室东侧石壁上记录了建造佛像的年代和其原因及相关人;窟门外西侧石壁上有一骑马供养人浮雕,清晰可见。2010年2月9日被阆中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庙乡政府成立的文物保护领导小组负责该石刻的安全保护和管理工作。

罗汉洞石刻

构溪观音洞石刻 位于阆中市老观镇鱼池梁村12社,分布面积为10平方米。原庙宇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清康熙十九年(1680)、同治三年(1864)两次重建,1928年补修。建筑已毁,现仅存石刻碑记和造像有:《同善碑》一通,造像一尊及清同治三年(1864)建庙功德碑和民国17年(1928)维修碑记各一通。2010年2月9日被阆中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老观镇政府成立的文物保护领导小组负责该石刻的安全保护和管理工作。

构溪观音洞石刻

洞湾观音造像及石刻 位于阆中市千佛镇小保宁村8社,坐西向东,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凿于唐代,在洞湾观音山半山腰开有一龛,龛内有一观音塑像,西边岩壁上各有塑像一尊,并有彩绘痕迹,岩下有一天然岩洞,约100平方米,保存较好,局部有风化。2010年2月9日被阆中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千佛镇政府成立的文物保护领导小组负责该石刻的安全保护和管理工作。

胜全庵佛头及石刻 位于阆中市柏垭镇铺垭村,摩崖造像于清代,摩崖佛头,高约1.2米,佛像面颇丰硕,保存完好。

胜全庵佛头石刻

灵城岩:地处阆中市文成东河之滨,利用自然山洞略加修葺即成,顶部岩石随空气湿度的变化时有竹影如画,真乃自然奇观。崖内珍藏大量碑文、题刻、文献,其中宋代碑刻 《灵城岩记》,书法精妙,文字优美。

风谷洞:风谷洞在阆中市石子乡,属自然岩洞,景观奇特。洞内刻石,碑文甚多,起于北魏,晚到清代,尤以北魏碑刻最为珍贵,书法苍劲,文字优美,对研究北魏历史,书法有重要价值。

《浮雕石狮》(清代)

青崖洞(清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