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充独特的工艺绘画及民间艺术

南充独特的工艺绘画及民间艺术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50年代,竹帘画为南充工艺美术厂产品,系四川省独特别致的传统工艺品,被国内外誉为精工画帘,广州口岸、香港中艺公司、澳门公司曾向国外介绍。目前,在蓬安、南充,乃至四川省内,祝世华的麦秆画被称为 “点草成金”的工艺品。2006年,升钟树皮画被列入南部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又被南充市人民政府列入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充独特的工艺绘画及民间艺术

竹帘画 竹帘画,是在精编的竹丝卷帘上绘画,通常运用具有传统特色的国画技法。清光绪年间,南充就出现了油漆彩绘的画帘。史志上有南充竹帘“细如毫发密如丝”的记载。1949年后,南充竹帘画有了很大发展,不仅受到国内外广大群众珍爱,而且还被选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和政府首脑。

竹帘画早期多作轿帘使用,清末逐渐发展成为室内陈设画帘形式,品种有通景屏、单条、斗方、屏风、帐檐、对联、灯罩等百余种。竹帘平整柔软,因有粉底堂心,诗画作于上有传统宣纸的感觉。最精湛的竹帘画是采用蚕丝与竹线作经纬交织,然后在帘子的幅面上画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走兽等,密不漏缝,如丝绢般精细润泽。

竹帘画的制作程序为首先制作竹帘胚。竹帘画选用的是特长节结的慈竹,去节去皮、破篾拉丝,再制成粗细均匀断面浑圆的竹帘胚丝,进行防腐染色等处理。然后送到木制的人工织机上的贮丝筒中。织帘艺人巧手挥舞,以竹丝代木梭,左送右引、机杼声声,帘胚渐成。之后修边剪裁,装木枢,喷清漆,上堂心,遂成白竹帘。将白竹帘送至绘画车间,画工们按照设计图稿要求,或白描或写意,或淡雅或艳丽,细心绘制,复经检验审核,才算大功告成。

在竹帘画的基础上,南充工匠们又加上蜀绣和锦绣的技法,绘制出竹绣帘。竹绣帘发挥了两种技艺的优势,也规避了各自的短处。如在熊猫图、猛虎图中,动物的毛发、人物的衣服等采用蜀绣的针法,使其更加栩栩如生,质感更强,而面部则采用绘画技法,其感觉、表情更为传神。

20世纪50年代,竹帘画为南充工艺美术厂产品,系四川省独特别致的传统工艺品,被国内外誉为精工画帘,广州口岸、香港中艺公司、澳门公司曾向国外介绍。该产品获四川省优质产品奖和四川省旅游产品银奖。远销港、澳地区和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法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还多次作为我国领导人出国访问馈赠外宾的礼品。

1978年,赵映宝的竹帘画 《朱德故里》,张重渝的竹帘画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展。1979年,邓浩英的竹帘画 《彩鸾伏虎》获四川省工艺美术展优秀奖并送中国香港等地和日本等国展出。1983年,李一生的竹帘画 《彩鸢卧巨虎》选送香港展出。但遗憾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南充的竹帘画日渐稀少,其主要因素是后继乏人。尽管如此,高坪区青莲乡制作的竹帘画产品也曾远销过海内外。

麦秆画 麦秆画是中国民间画种中的一绝。传说中的麦秆画长期以来难觅其踪,直至秦怀王墓发掘时才出土面世,发掘出的麦秆画原作虽历经两千多年,仍色泽鲜明,不失古朴本色。

麦秆画制作要经过蒸、煮、浸、剖、刮、碾、贴、剪、烫、粘贴、组合等几十道工序。普通作品需一个熟练工一周左右的时间,复杂作品需要25天以上才能完成。

祝世华正在创作麦秆画 《捕》

麦秆画除保持麦秆自然光泽和纹理外,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浮雕等众多艺术品的表现手法,表现了麦秆画艺术的高雅品位和东方文明的独特艺术魅力。它能保持上千年质地不老化、不褪色,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麦秆画制作艺人现今寥若晨星,南充仅有蓬安县的祝世华系麦秆画的传承人。他以工笔画为基础,画中诸如叶脉、秆干、羽毛以及深色部位,均用电烙铁进行烫划,尤其是鸟类的羽毛,更是精心烫划,直到逼真为止。麦秆画不是有时间就能做出来的,它还需要很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目前,在蓬安、南充,乃至四川省内,祝世华的麦秆画被称为 “点草成金”的工艺品。

树皮画 树皮画是利用树皮所具有的天然形态和不同颜色与纹理,经创意巧妙组合粘贴而成的各类半浮雕式图画。在树皮纸上作画,以矿石植物颜料为主,内容以人物、风景和生活情景为主。

树皮画创作现场图

树皮画艺术品

树皮画制作工艺流程概述可分为9个环节:(1)采集各种树皮,堆放阴干备用。(2)根据不同树皮的天然花纹,设计树皮画纹样图稿。(3)将纹样图稿复印在已装饰的板材上。(4)将不同树皮花纹材料托雕成纹样零部件。(5)对零部件进行外观修理、整形。(6)在已装饰面材上按事先构建的图形线框里用强力胶粘贴图形零部件。(7)用油彩或广告涂料彩绘颜色。(8)喷涂亮光漆或清漆。(9)装框即成成品。

南充树皮画制作稀少。目前仅有南部县升钟 “杜氏树皮画”一枝独秀。升钟的森林覆盖面积较大,树皮资源非常丰富。以村民杜光显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干部和村民,利用这一资源制作了各类题材的美术作品。他们的树皮画以桃树为主要材料,制作出各种山水、花鸟、人物画。《双鹤屏》《野菊》《山雀》等作品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还有一些作品被中央、省、市有关部门收藏,同时,作品也远销全国各地。2006年,升钟树皮画被列入南部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又被南充市人民政府列入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糖画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用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 “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 “糖灯影儿”。这一颇具巴蜀地方特色的工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相传它是在古代 “糖丞相[1]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www.daowen.com)

糖画以糖为材料,制作以勺子为 “笔”,糖汁为 “墨”,各种生动的图案造型在艺人的手下跃然纸上。糖画的题材有小说戏曲人物、吉祥图案、飞禽、走兽等内容,以人物和动物的造型最为有趣,若是侧面形象,便以线造型;若是正面形象,则用糖料将其头部堆成浮雕状。

糖画在绘制之前要先熬糖,即把一个铜锅放在火上,加入适当清水,再放入白砂糖。熬糖的合适温度是色泽稍微变黄,大泡变为小泡后切碎,收入盘中保存。质量好的糖块在常温下,半个月都不会融化。这样熬制出的糖透明较高,非常脆,不粘手、不滴油、不流液,才能作为绘制糖画的材料。制作糖画跟普通绘画不一样。首先,用糖作画,冷了之后容易凝固,因此作糖画动作要快。其次,作糖画相当于笔画,所以每笔之间不能间断。为了熟悉步骤,一般要进行一些绘画练习。

20世纪50年代,南充的糖画艺人虽屈指可数,但手艺不凡。他们作糖画,画稿全在头脑里,胸有成竹,趁热一气呵成。如今,糖画虽和其他古老的民间技艺一样,开始凋零,但也有不少爱好者以饱满的热情在延习着这一民间技艺。

顺庆 “80后”民间糖画传人李丽琼,从小跟随父亲学习糖画,在反复实践中,慢慢积累了经验,现在她只要通过看糖汁颜色、闻糖汁香味,就知道熬出来的糖汁是否符合标准。她在坚持民间艺术的传承中,逐渐改良固有的龙、凤、鸟、蝴蝶等造型,创新出更多更时尚的作品。

嘉陵区民间艺人樊聪对糖画颇有研究,他在民间传统糖画的基础上,派生出深受儿童喜爱的卡通画。他除了创作动植物外,还创作出带夸张造型的飞雕、麻雀、金鱼蜻蜓老鼠、沙滩狗与喜羊羊等,既丰富了作品种类,又培育了糖画市场。

在南充日渐稀少的糖画艺人中,蓬安县的退休干部唐定创,如今仍从事此种手艺,系该县唯一的传承人。

烙画 又称烫画、火笔画,即用电烙铁、电烙笔,把木质板材上或木质家具筷子、笔筒、骨扇等表面烫糊,从而获得深浅不同的褐色画面,烙画与其他绘画一样,可以烙出花鸟、山水、人物、书法等,所烙的书画作品永不褪色。其画陈列在家庭、酒楼、办公室等地方,具有较高的装饰品位和收藏价值。

南部县盘龙镇的李军目前还在从事此种工艺。他年少时酷爱书画艺术,经过多年的努力,爱上了烙画艺术,结出了丰硕成果,如 《泰山雄姿》《观瀑图》等作品,获得高度评价和赞誉,成为南部烙画艺术的新秀。阆中市烙画作者李元斌的《山河颂》《仙山琼阁》《阆苑魁星楼》《怡闲图》等作品在当地颇有名气。

川剧脸谱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演员在演出前,要在面部用不同色彩绘成各种图案,以展示人物的身份、形貌、性格特征。历史上川剧没有专职的脸谱画师,演员都是自己绘制脸谱。在保持剧中人物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演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绘制脸谱。川剧脸谱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是各类地方剧种中少见的。再者,川剧脸谱历史上都是以 “师带徒”的方式传承,师傅怎样画脸谱都是口传身教于徒弟,所以川剧脸谱历史上就缺少纸面的图像记录。脸谱绘制具有以下特征:

色调——颜色是最基本的角色标记。例如,多以红色来表示忠肝义胆的人物,白色多用来表现冷酷无情、阴险狡诈的人物,绿色和蓝色多用来表现草莽英雄、绿林好汉或好勇斗狠而又凶残的人物,金、银和灰色具有虚幻神秘的感觉多用来表现佛、神、仙、妖、鬼怪等角色。

象征图案——在用色定调的前提下,在人物脸膛上勾画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的图案,以显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人们对剧中人物或歌颂赞扬,或揭露讽刺,或批判鞭挞,其贬其褒都能从图案中反映出来。

动物图案——用动物图案表现人物特征,是川剧脸谱的一大特色。设计勾画带有动物图案的脸谱,绝不是把动物图形生搬硬套于脸上,而是需要经过变形、夸张、巧妙安排的艺术处理。动物脸谱的绘制,要力求色彩明快,具有装饰美,还要充分考虑剧中角色各个行当的规范。

文字脸谱——川剧脸谱中还有以文字作为造型来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段。将书法汉字勾画在角色面部的显著位置,再配以其他装饰图案。文字脸谱多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舞台上。

基于川剧脸谱具有特别的观赏性,一些有心人便将川剧舞台上剧中人物的特型脸谱绘制出来,用硬性材质制作成工艺品,以供欣赏。特型脸谱的制作过程:(1)用木质或金属类材质制作大小不同的脸谱模具;(2)用石膏按照比例加水调匀成石膏糊,把调制好的石膏糊均匀舀入磨具,待八层干后取出石膏胚体阴干;(3)根据磨具大小用铅笔设计出脸谱图案;(4)用记号笔在石膏胚体上作好记号,按照设计好的样稿进行描绘,用笔多用铁线描,作色方法多采用平涂法和重叠法。脸谱使用的材料主要为石膏、纸类、布、绢、绸等。

原南充县川剧团著名丑角演员李俊才,对川剧脸谱的线描和拼字颇有研究。他制作的川剧脸谱现存有500多个,以象征图案和歪儿脸(丑角)为主,材质为石膏,大小两种规格,大的以象征图案为主,长5至6厘米,宽3至4厘米。小的以歪儿脸(丑角)为主,长3至4厘米,宽2至3厘米。每个脸谱后面用细铁丝做有圆形挂环,便于摆挂。鉴于李俊才生前未教授脸谱绘制的传承人,高坪区文化部门决定于2014年重点收集整理川剧脸谱的种类和设计样稿,培养设计绘制脸谱的传承人。

[1] 糖丞相:系由明代 “飨糖”演化而来,吸收了民间皮影和剪纸的表现手法,以糖作画,亦糖亦画,可观可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