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充年画:民间艺术的历史与魅力

南充年画:民间艺术的历史与魅力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充绘制年画的历史久远,在民间早就有一些民间艺人或工匠使用彩绘绘制的门画(如门神),他们利用传统的木刻水印技艺,翻制年画以供市场需求。清代有阆中的穆德远及其弟子刘复生用彩绘手法绘制的 “天官赐福”年画在境内流传。营山县民间绘画艺人,清末的屠森之,擅长庙宇 “井藻”彩绘,他绘制的年画彩绘 “说唐”故事百余幅,瘟祖庙内的 “天罡剑”数十幅,此外,营山老林乡曹登武的彩绘年画也名噪一方。

南充年画:民间艺术的历史与魅力

花鸟字画 又名鸟字、板书字画、艺匠文字、龙凤字、画家、变图字、多彩艺术书法等。它是因笔画多用花鸟图案表示而得名,是以字为载体,把字的笔画用花、鸟、虫、草、鱼、山、水、螺线、藏字画、字谜语、飞帛板书、艺匠文字表现出来,又因为常常用于书写某个人的姓名,故也有叫名字画。按基本字形组成,集绘画书法为一体。它利用特制的多彩画笔一气呵成,能快速绘出简洁的物形、螺线等代替文字的笔画,利用字里藏画的结构形成,巧妙地融字、画于一体、表达出吉祥喜庆等多种效果,既有传统国画的干净利落,又有西洋画的鲜艳多彩,具有很强的意趣效果及视觉吸引力。民间花写画没有严格规范的技艺体系,是人们在生活中由师傅口传心授、手把手传授而延续发展的一种技法,用花和鸟等有意义的形态写出吉祥祝语、励志警语等表达自己心意的民间作品。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一种自娱自乐艺术表现手法,民间艺人多以赶场和走街串巷的方式进行售卖,作为生存技能延续下来。

高坪区龙门办事处的陈通贵,于1978年在南充市讲评书时巧遇河南从事民间花鸟字的王老师,被其熟练潇洒的作画技艺所吸引,便拜王老师为师,王老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祖传的精湛技艺传授予陈通贵先生。从此,陈通贵艺游重庆、成都、云南、贵州、河南开封等地,传习和售卖花鸟字,深受人们的喜爱。

年画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 “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年画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是最受乡民欣赏的一种装饰艺术。

南充绘制年画的历史久远,在民间早就有一些民间艺人或工匠使用彩绘绘制的门画(如门神),他们利用传统的木刻水印技艺,翻制年画以供市场需求。清代阆中的穆德远(为著名民间艺人)及其弟子刘复生用彩绘手法绘制的 “天官赐福”年画在境内流传。营山县民间绘画艺人,清末的屠森之,擅长庙宇 “井藻”彩绘,他绘制的年画彩绘 “说唐”故事百余幅,瘟祖庙内的 “天罡剑”数十幅,此外,营山老林乡曹登武的彩绘年画也名噪一方。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南充绘画界的名家在继承民间传统艺术的基础上,陆续创作出了一批内容新、形式新的年画,如:1951年,莫孟初创作的年画 《战士与民兵》获川北地区文联授予的荣誉奖章。1957年唐友于创作的年画 《农忙托儿组》,于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刊发。1973年,蓬安籍画师刘浩的年画 《丰收场上》 《队里的娘子军》 《科学养育》先后发表于 《四川画报》,并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卢霖的 《迎新郎》《假日》《独生子女好》于《四川画报》上发表;杨家玥的年画 《银花丛中话丰年》《铁牛迎春》《艺苑育新苗》等均由 《四川画报》发表,林绍良的 《丰收时节》《独生子女好》《自学成才》等都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蓬安的后起之秀唐策力的年画 《打谷场上》《心愿》《课余》,周正威的 《真诚的爱情》等先后在地、县展出。

南充的年画作品多见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以后的时期内,南充绘制年画作品日渐式微,由于市场有大量的外地印制精美的年画出售,冲击了南充本土作者的创作欲望,20世纪90年代以后,就鲜有年画作品问世。

版画 源于中国,至今盛行于东西方造型艺术的重要品种。版画有狭义、广义之分。所谓狭义版画是指画家运用刀、笔等工具,通过在不同材质的版面上制版、印刷出原作的画种。而所谓广义版画,则可囊括素描、水彩、水墨、插图等大部分小型绘画。

20世纪50年代,南充版画作品从广义可概括为宣传画(水粉)、连环画(线描)、科普画(水彩)等。20个世纪50年代,其作品内容以宣传家史、村史、社史、厂史的 “四史”的连环画为主。“文化大革命”中,专业与业余美术工作者先后参与 “红太阳”系列的领袖像绘制、革命英雄人物的大型宣传画栏,以及 “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学解放军”等运动的宣传画展。以后的科普、少儿连环画等都应属于版画范畴

南充境内版画制作历史久远,从早期的木刻制版印刷就有了版画的雏形,许多流传下来的木刻印版书籍中的插图,都是版画。民间流行的版画甚广,其时大多以 “线刻”平面版画为主。

南充版画的绘制活跃期应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境内出现了一些从事版画绘制的美术工作者,他们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版画作品。

现任南充市嘉陵区书画院的美术师曹宁(1959年出生),1977年入伍,为铁道兵文工团美工,1978年进入 “军艺”高级创作班,1979年毕业任中铁二十局集团高级美术师,1999年 “内退”成为职业画家,以山水版画为主。从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代表作 《藏女》获全国青年画展奖,多幅作品参加全军美展;《东方欲晓》《远山在召唤》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高原之春》被军事博物馆收藏。他是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协陕西省会员,陕西省版画艺委会委员,国家二级美术师,相继创作出了360幅版画作品,其中不少佳作在国、省级美展中获奖。如有50余幅作品选入中国美术馆展出,20余幅作品被国外收藏家收藏。此外地区美术研究所罗能建的版画 《阿凡提的故事》获全国第七届版画展四川优秀奖。

1991年南充市艺术馆美术干部于成松创作的复合油版画 《祭天》获中国美协举办的 “孺子牛”杯全国书画作品展优秀奖。2002年,他创作的风光画《四川卷》《广西卷》《新疆卷》《吉林卷》。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大陆文化人赴台湾访问团。

阆中市文化馆美术干部陈文大创作的版画 《寒江曲》,在1989年全国首届美术作品评奖中获三等奖,他的 《闹元宵》在1989年全国首届中国风俗画大赛中获优秀奖,版画 《送扫帚》也于同年被 《大众美术》刊发。

蓬安县文化馆杨家玥(1939年生),1973年他用白描手法创作版画 《田头琅琅读书声》,连环画 《大旱之年守丰收》。县川剧美工周丽琪设计的舞台美术版画 《萝卜国》,文化馆唐策力创作的版画 《头牛图》《渔家》,林绍良创作的版画 《川橘飘香》等,参加四川省纪念鲁迅逝世50年版画展获优秀奖;周口、罗红东创作的版画 《和谐家园》《放飞希望》《家园变》等作品参加四川省第三届美术作品优秀奖,创作的版画 《为了生命,他们夜以继日》《百牛渡江》等获得好评。

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南充的美术工作者创作出了以反映家史、村史、社史、厂史等 “四史”的连环画,配合当时宣传的需要。1977年,杨受安创作的宣传画 《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我们前进的道路》《热烈欢呼毛选五卷发行》《积极开展军事体育活动》、连环画 《毛主席的故事》,程国英的宣传画 《毛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连环画 《一只蛙》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刘永焕、程国英的宣传画 《人间喜讯》,向际纯的连环画 《狐狸的梦》《峨眉山的猴子》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年,向际纯的科普画 《救救妈妈》《并非猴子的悲剧》分获全国科普展一等奖、三等奖。罗运淳的科普画 《红苕增产一条龙》,张守泉的科普画 《较量》分获四川省科普美展三等奖。1982年,李秀贵、向际纯的科普画 《林谚图》在 《中国林业画报》和《林业杂志》发表,并获全国林业美术展二等奖。1983年,舒小愚的版画《晨》获全国石油职工画展一等奖。

绢画 绢画始于宋代。绢画是选用优质的丝绢或锦,经过画师巧妙构思、精心绘制装裱而成。

中国早期的绢画多数是由民间画师、裱褙匠师为古董商修补、临摹、仿制古代名画。随后,民间画师借古人画意大胆创作仿古绢画。为了仿古仿旧,他们对时人的画作进行仿古渲染和古旧处理。由于新画作就能够成批生产,逐渐形成行业。“仿古绢画”出自民间画师之手,很有地方特色。早年,古董商挨家收购。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民间不少画师纷纷善摹古画,也作时画(时代风情画),所用织品质地有罗、纱、丝、麻等,题材以花鸟虫鱼、仕女菩萨、山水亭台等为主,作画工艺有混金、描金、点金等。

20世纪70年代,由南充籍著名国画家赵完璧创著的 “纸绢画”是为现代绢画的源头,赵老在成都还创下了绢画出口的先例。其时,南充的 “仿古绢画”已颇有名气。1979年,原市轻工局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张重渝创作的仿古绢画 《折槛图》,以及2005年由原市轻工局工艺美术公司经理、高级工艺美术师罗云淳创作的仿古绢画 《云龙图》,以其精湛的技艺,双双获南充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展特等奖。

2012年,在顺庆区恢复重建文庙的布展设计中,亭内人物画廊即采用了民间传统的仿古绢画绘制。其中,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充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永焕,原市轻工局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张重渝,以及南充顺庆区的美术名家吴建国、何汶芮、刘永栋等,设计与制作的仿古绢画 《七十二贤人图》,技艺精湛、画面绚丽,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

漫画 漫画二字起源于我国北宋,最初用 “漫画”二字的是北宋学者、画家晁以道,漫画在我国形成独立的画种是在清末民初,成为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漫画也有纯为娱乐的作品,娱乐性质的作品往往存在搞笑型和人物创造(设计一个作者所虚拟的世界与规则)两种。

漫画作品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就在阆中举办了他的漫画作品展,作品以宣传抗日救亡的内容为主。以后,在南充境内流传开来。南充解放后,一些美术工作者将这一画种传承下来。南充县文化馆工作的范果太喜好漫画,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笔墨表现出来。范果太从1984年开始漫画创作以来,先后在 《人民日报》《中国漫画》《法制日报》《四川日报》等38家刊物上发表数百幅,其作品两次在 《四川日报》举办的漫画大赛中获奖,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了 《范果太漫画集》。

炭精画 炭精画俗称 “炭画”“炭像”,是地道的中国民间美术,源自上海的 “擦笔画”“月份牌画”。早年的 “月份牌画”,可以说是中国炭精画的雏形。南充境内最早引入炭精画法的是阆中籍画家张克仁(民国时期毕业于四川美专,曾就读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炭精画在南充境内各县城镇街头都随处可见。高坪区炭精画已于2010年申报为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传承人是高坪区都京街道办事处的民间炭精画家林肇泽。1985年,林肇泽出差路过自贡,看见街边画摊上有人画炭精像,被深深吸引。回到南充后,他买了大量书籍,潜心研究,自己琢磨着做画笔。把毛笔涂上胶水,等自然风干后,用剪刀剪出大大小小的笔尖。没有大面积涂抹阴影的材料,他就在空笔杆里面塞上棉花,做成涂抹工具,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改进自己的绘画工具。通过勤学苦练,其炭精画作品在国内外走红。1989年,林肇泽带着他的作品 《肖像》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个体劳动者 “光彩杯”书画摄影展,获得省级三等奖,中央电视台还播放了 《肖像》的特写。2000年,四川民间艺术协会授予他 “一级民间艺术家(炭精画)”证书。随后,他在南充市街头摆起了画摊,专为别人画像,这一画就是8年。2005年12月,他的炭精画作品 《阳光下的微笑》参加了在法国举办的世界和平国际书画大展,获得特别纪念奖,并被主办方授予 “世界和平文化使者”的荣誉称号。林肇泽一边探索一边总结,写成了 《炭精画和彩粉画速成技法》。

炭精画创作现场图

林肇泽的炭精画大胆借鉴了艺术大师伦勃朗的素描画技法。他探索创造出炭精画抛光技艺,他的作品经过抛光后,可以用水擦洗,可以在上面泼墨,轻轻擦掉而无污渍。1993年7月到2009年间,他带着妻儿开始了他的自费巡回讲学和演讲,先后走入国内100多所大专院校。他以自身的经历 “现身说法”,加上他那炭精画的 “速成技法”,每到一处都是听众云集。2010年以林肇泽为代表的高坪区炭精画被南充人民政府列入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壁画 壁画指绘在建筑物墙壁或天花板上的图画,包括用建筑材料做成牌版并固定于墙面的大型绘画。民国以前,南充的壁画主要绘制在寺庙、宗祠、戏楼及少量的崖岩峭壁上,壁画的内容多为宗教题材,也有表现传说、典故的系列作品。(www.daowen.com)

南充最为有名的是阆中市元代永安寺内的 “天龙八部”壁画,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升格为国务院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以前的古代壁画主要使用天然矿物质颜料绘制,有久不褪色的特点。绘制手法一般都以线造型为主,单线平涂,局部晕染。岁月流逝,许多古老庙宇、宗祠已不复存在,如今很难见到过去那些古老的壁画。

1949年后,南充的美术工作者在配合各项中心工作中,为了加深宣传效果的影响,在城乡街头、村落墙壁创作了大量的壁画作品。这些作品一般多用广告颜料、油彩甚至油漆等绘制。这种用壁画作宣传的做法在南充境内持续到现在。

此外,南充民间的长廊、亭阁的彩绘亦属壁画范畴,彩绘主要是以古建筑风格为主,采用油画颜料与现代丙烯颜料结合使用,内容丰富。装饰图案、国画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篆刻并用,还加载古代典故人物画。画的用色有别于民间花匠以纯色绘画的方法,采用现代绘画色彩学原理,施用调和复色绘制,使画面富丽堂皇,既古朴又艳丽,达到完美艺术视觉效果。恢复宗教活动以来,南充境内的寺庙纷纷修复或重建,壁画及彩绘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得以发挥,民间艺人用传统彩绘风格,选用不易脱落,不易褪色的专用壁画颜料绘制各种图案,多以金色、黄色为主调,显得色调柔和、光鲜亮丽。

西充县内青狮镇彩绘匠师李德城,对民间彩绘艺术颇有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彩绘实践经验。他于工作之余,在仁和万年寺、尧山寺等多处寺庙,彩绘寺庙泥塑的菩萨、佛像罗汉像及庙宇建筑体的挑枋、梁柱、斗拱、垂花等,曾一次性彩绘菩萨佛像84尊,他绘制的 《极乐世界》大型佛教壁画,宽3米,高5米,画面绘制菩萨神像人物275尊,场面气势恢宏,人物形象生动。

阆中壁画历史悠久,晋顾恺之就曾绘 “云台山七试弟子”的壁画,唐吴道子来阆写生,回长安于大同殿绘 “三百里嘉陵江山图”。元代永安寺的壁画“八部天龙”是国内壁画精品,人物造型生动,线条流畅,色彩丰富,特别是对中国画线描造型的把握已达出神入化的地步,对中国画矿物质颜料的使用已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可与山西永乐宫的壁画媲美。

永安寺壁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中国气派和东方神韵。

火神像局部

火神像 舒宗勇复制

壁画 《天龙八部》左右各一铺,右前壁一铺,壁高3米、宽4米,见满壁叠垒式朝拜行列,均为男性或男性变异的鸟嘴人身的形象。有天神星帝、美髯长须者,还有与龙撙斗的雷神、旌幡飘飞的风神,也有天丁力士、夜叉小鬼、青面红发、獠牙峥嵘者。道貌顾盼的雅静与红发旌旗的飞动,一儒一野,生动地表现出人物不同的类型特点,被人们欣赏的是美髯长须造型的美,其造型类型与永乐宫如一模所铸。元代民间画风凸显无遗。当时民间画师既画佛画也同时承接道观活路,永安寺虽为佛画,然而壁画从构图造型中透露出一丝丝道家风骨,这可能也是元代壁画另一种深层的特点。壁画中并无一执瓶、抚琴、散花的天女形象,更无阆苑楼阁、莺飞燕舞的配景。而有的是雷神、风神震天动地的,搅翻宇宙的气派,表现出阳刚风骨的豪迈美感,展现出中国画线条的扩张力度。这是永安寺壁画特具的浪漫气质。它与永乐宫法度森严的古典承接有所区别,永安寺壁画画师的技艺富于想象,大胆创造,由 “有法”已臻 “无法”之佳境。

另外一铺就是左后壁的九个罗汉,这一壁罗汉大都端坐蒲团上,呈入定之状。其用线粗细相间,长短有致,非常丰富。

主要运用传统中国人物画的技法,非常注意线条的表现力,其表现长眉罗汉的线条具有代表性,一根长眉从眉骨画起,分披面颊两侧至膝下,线条一米多长。游丝般的细线跌宕起伏,中间通过面部、肩部、腰部的不同粗细的底线和色区,仍然传达出眉线的节奏、眉毛清晰可见。用线之精绝,还表现在头发、胡须、衣褶、飘带、旗幡等的用线上。尤其是人物头发须眉的用线,组织严谨巧妙。壁上人物的一组须发、线与线间实际上几乎是平行的,而退远观壁,线条就活泼生动起来,充满生机。线条根根见肉,合于解剖。而这种线一定是毛笔完成的,非其他工具所能代替。

永安寺壁画的成就在线条造型和色彩运用两方面都超过了永乐宫,民间匠师不单纯用铁线描或莼菜描,线条种类繁多,有的粗如韭菜,也有的细如游丝,高超的用线手法给根根线条注入了生命活力。

由于大量使用红绿对比,永安寺壁画虽经几百年风雨,色彩仍然鲜明艳丽。用色突破元代喇嘛教的红、黑、黄、青而大量用石青、石黄、石绿、朱砂、佛青、金等颜色,使画面富丽明快,给人以新鲜亮丽的色彩美感。

其次,构图有丰富的想象力,不受空间限制,大胆描绘又经营适度。衣纹璎珞装饰细致,细部描绘特别精确,在细部小花饰上特别下了功夫,每一组花纹有共同之特征,也具有自己独立存在的意义。

永安寺壁画的人物造型特点在于匠师们很好地继承了唐以来体态轻盈、身段优美、头部饱满、衣带随风飘举的 “吴装”风格。其画法是元代流行于民间画师中的主流画法,即永乐宫式的线描重彩勾填法。此法兼有唐宋线描遗风又具有元代线条的 “野逸”表现力。可以说永安寺壁画在我国少有的几处元代壁画中是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

1962年,县文教局奉省文化厅指令,组织专业人员苏宗勇(师范教师)、陈文和(文化馆长)等民间雕塑艺人前往永安寺临摹壁画,交省文物部门备案存档,以作保护和研究使用。永安寺壁画在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临摹的永安寺壁画1

临摹的永安寺壁画2

临摹的永安寺壁画3

永安寺罗汉像 舒宗勇临

永安寺壁画《天龙八部》陈世秋临制

永安寺大殿两侧泥塑观音立像,造型夸张生动自然,极具现代美感。身后壁画天龙八部是国内壁画精品(元代),可惜毁于“文化大革命”

永安寺大殿两侧观音泥塑立像及身后壁画天龙八部(元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