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充曲艺:以唱为主,民间艺术

南充曲艺:以唱为主,民间艺术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今在南充境内的群众文艺活动中仍保留着花鼓演唱这一曲艺形式。1953年经过改革搬上舞台,成为独立的曲艺形式。阆中创作的 《站之夜》曾在省市曲艺专题会演中获奖。盘子 20世纪20年代,由湖北民间艺人入川卖艺演唱的碟子小调而流传下来的一种曲艺形式。曲艺盘子在南充传演较广,尤其是抗战时期,演唱盘子的艺人增多,且增加了新内容,如 《抗日新闻》《逃难从军》《抗战十二月》等。

南充曲艺:以唱为主,民间艺术

流行于南充境内的主要有清音、花鼓车灯、盘子等。

清音表演者张正玉

清音 清乾隆年间由四川民歌小调衍变而成。过去叫 “唱小曲”,1949年后才有 “清音”这个名称。演唱时,演员站在台上,左手打板,右手持签,敲击高约一米的鼓架上的小鼓用方言演唱。清音讲究字正腔圆,清丽婉转,要有说话般的歌唱,又要有唱歌般的说话。清音曲牌大致分为联套体[1]、板腔体[2]和单曲体[3]三类,演唱时用月琴或琵琶伴奏。可变性较大的曲调与合辙押韵的唱词结合较自然,具有通俗易懂、生动朴实的特点,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清音称为四川清音,早年在南充曲艺专业舞台上为常见节目,而今在民间曲艺界也较为流行,并有一批演唱水平较高的知名艺人:顺庆区谭金玉、张正玉,高坪区陈常芳,阆中早年的郑万祥、马天洪(盲人)、伍佳杨、薛秉坤、曹先寿、李兴全、古名义。蓬安县李海如、王娅军、刘竹君、徐凤,西充县谢树春、何楚桐、王岚琳、康天兰等,以及后来曲艺新秀宋承华。演唱的节目有 《断桥》《尼姑下山》《赶花会》《小放风筝》《绣荷包》《布谷鸟儿咕咕叫》《江姐上华蓥》等等。顺庆区的张正玉[4]、高坪区的冯之浚、营山县张映斗、西充县杨文琏创作的清音作品颇多,且在各类演赛中获奖。现在张正玉还在南充顺庆区、嘉陵区等地组织一班人员教唱清音,使得这一曲种得以传承。

花鼓 形成于清咸丰年间,吸收了两湖 “三棒鼓”的演唱曲目和表演技巧,以锣鼓伴奏演唱故事,并配以抛刀、掷棒等杂耍表演。

当年,花鼓在南充地区内很普遍,不少茶坊酒店常有打花鼓的艺人出入,通常是男女二人表演。男的打鼓唱,女的舞刀或火棍,也有一人独唱,边唱边舞钢刀、火棒,成各种姿态,像 “平线”“高线”“砍线”“左右背线”“脚线”“腰线”。同时可舞 《怀中抱月》《苏秦背剑》《钓鱼》《筛米》。唱词有川北南充调、川西坝调和川东小河调等。唱时刚柔并举,吐词明亮,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好嗓子的演员还充分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1948年,民间花鼓艺人谭金玉由成都迁来南充,花鼓始传入川北。飞刀花鼓是一种高难度的表演形式。表演者要一边唱,一边抛耍三把长约尺许的两刃尖刀,因此必须由其他人来敲击锣、鼓伴奏。表演者一边演唱,一边将尖刀变换着不同的花样抛向空中,其招式有缠腰、绕腿、旋腕、环抛等。花鼓的唱词一般四句为一个小节,以锣为点,每唱一句,以两点为间奏,每小节之间的锣声点为 “三、一、五、三、一”的节奏。南充的两位女传人谭金玉、刘素珍相继去世之后,飞刀花鼓在南充已失传,但普通花鼓仍在民间流传。20世纪60年代,南充县还举办过花鼓培训班。如今,在群众文艺舞台上,特别是社区文化的活动场地上,时有花鼓节目登场。并有顺庆区张正玉,嘉陵区任定帮,西充县袁文江、杨中杰、高玉林、何国均、鲁川等业余作者,创作了不少花鼓唱词。2012年12月,在 “阆中市首届业余农民艺术节”演出中,东兴乡花鼓艺人牟永贵表演的花鼓原汁原味,受到参评者好评。

流行在南充最广的花鼓唱词有 《山伯访友》《十八相送》……现代的花鼓唱词多为即兴创作,嘉陵区的 《婚事》,西充县的 《袁玉芳》《水库新歌》《胖大嫂回娘家》等。现今在南充境内的群众文艺活动中仍保留着花鼓演唱这一曲艺形式。

车灯 原系民间春节闹元宵时,由一人扮演车幺妹坐于彩船之中,另一人手持彩扇,在彩船前后且舞且唱,每唱一句,由周围持灯的群众帮腔的一种表演形式。1953年经过改革搬上舞台,成为独立的曲艺形式。改革后的车灯有固定的唱腔,过门中还要加锣鼓点子,有的还加民乐伴奏。可单独唱,亦可有领唱、合唱或多人齐唱。车灯段子由若干小节组成,多为七字句,每小节四句唱词,重复同样的唱腔,但要字正腔圆并押韵。表演者双手拿着斑竹块,一手一对,随着节奏进行敲击,边敲边唱边演,颇有动感。

车灯表演现场图(www.daowen.com)

20世纪60年代,曲艺车灯在南充专业舞台上颇为常见,后来逐渐成为群众文艺队伍的排演节目。嘉陵区老年大学的宣传队对传统车灯从作曲到唱词以及演出形式都做了较大改革,改革后的车灯表演无论词曲都融入了现代元素,特别是加上民乐的伴奏,气氛更加热闹,深受群众好评。节庆活动中,有的群众文艺团队还把车灯与旱船、车幺妹、莲箫等形式结合,载歌载舞,喜悦活跃。

南充表演车灯的艺人不多,当年有张正玉、李勇等专业车灯表演者。车灯的代表作品有 《懒汉和鸡蛋》《逗幺妹》等。阆中创作的 《站之夜》曾在省市曲艺专题会演中获奖。

盘子 20世纪20年代,由湖北民间艺人入川卖艺演唱的碟子小调而流传下来的一种曲艺形式。演唱者一手持瓷盘,一手持竹筷,敲击盘边、面、背、底等不同部位,发出不同声响,有颤、滚、滑、点多种技法,所唱多为民间小调或清音曲牌。1949年后,艺术上有较大革新,由一人站唱发展为二人或多人走唱,加上伴舞蹈、伴奏,近似一种歌舞表演唱。叙事抒情、轻松愉快,为群众喜闻乐见。

曲艺盘子在南充传演较广,尤其是抗战时期,演唱盘子的艺人增多,且增加了新内容,如 《抗日新闻》《逃难从军》《抗战十二月》等。1949年后,各地专业曲艺队相继涌现一批新秀。与此同时,不少业余作者创作了众多的盘子节目。如张正玉(顺庆),沈道初、宋孝志(蓬安),何国均(西充),余龙(营山)等创作的代表作有 《姐妹游西山》《妈妈看女儿》《笑声震动青山坡》《十唱县委决策好》《喜看营山变化大》等等。2007年,阆中音乐教师杨朴将此曲种搬上了央视3套 《神州大舞台》。原南充丝二厂宣传队演唱的盘子《缫丝五姐妹》参加南充地区演出获奖后,即上北京演出。蓬安县创作的盘子《王大妈接女婿》获南充地区计划生育专题调演二等奖,顺庆区创作的盘子《顺庆风采顺庆人》获地区调演三等奖。南部县曲艺艺人黄永杰表演的盘子颇具地方特色,曾参加四川金秋乐舞大赛,代表作有 《五城南部谱新篇》等。

[1] 联套体:是以一个基本曲调反复演唱的唱腔结构。多源于民歌和小调,结构是一曲一目,曲调名即曲目名,专曲专用。

[2] 板腔体:是汉族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或称 “板或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各种不同板式。

[3] 单曲体:是中国戏曲音乐的一种结构体制,它将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章法组合成套,以构成一折(出)戏的音乐。一本戏若干折(出),即由若干组套曲构成。

[4] 张正玉(1946— ),女,南充顺庆区人,她14岁入南充市(今顺庆区)曲艺队,师从川北花鼓艺人谭金玉,现为南充唯一的清音传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