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充木偶剧团:民间艺术南充木偶灯影剧团 直至申遗

南充木偶剧团:民间艺术南充木偶灯影剧团 直至申遗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7年成立南充市木偶剧团, 1955年初,改名南充市木偶灯影剧团。1971年12月,撤销南充市木偶剧团。1973年,恢复南充市木偶剧团,1982年,再次被撤销。1954年5月,仪陇县木偶宣传队改名为仪陇县新民木偶剧团,李章祥任团长。1985年,仪陇县木偶剧团收归地区管理,更名为南充木偶剧团。1998年3月,南充木偶剧团更名为四川省大木偶剧院。2006年,川北大木偶 “申遗”成功,被正式列入国家级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南充木偶剧团:民间艺术南充木偶灯影剧团 直至申遗

木偶艺术是中国民间艺苑中一枝奇葩,又名傀儡戏,品种繁多,有提线木偶、杖头木偶、药发木偶[1]、水木偶[2]、布袋木偶、肉木偶[3]之分。

起源与变迁 据川北大木偶表演艺术传人、原 “福祥班”班主李章祥讲:清初移民时,由一杨姓人家将大木偶带到了川北仪陇县,“福祥班”即从杨三合后代手中买下木偶并继承了大木偶表演技艺。杨三合,仪陇县九龙乡火眼寨人,出身木偶世家,祖上是湖广人。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湖广人青发荣、青发旺移民到川北仪陇县包包场(即石佛乡),带来了大木偶艺术。后来,青氏兄弟将大木偶技艺传给了杨三合。

川北大木偶传人李泗元和他的木偶

中型杖头木偶 老南充中型杖头木偶又叫二木偶。南充木偶灯影剧团,分为木偶队与灯影队,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走过了近30年历程,经历过两次撤销。1949年,由姜春云、杨天福、祝百高等10余人组织起木偶小队唱土地戏。1950年10月,成立木偶组,后来改为木偶队。1957年成立南充市木偶剧团, 1955年初,改名南充市木偶灯影剧团。1971年12月,撤销南充市木偶剧团。1973年,恢复南充市木偶剧团,1982年,再次被撤销。

1914年,仪陇县包包场木偶艺人李约之创建了大木偶戏班 “福祥公社”。1918年,“福祥公社”改名为 “福祥班”,一些名角如张联荣、邓金山、邓义亭等加入。20世纪40年代初,“福祥班”交给了李章祥。在战乱中为求生存,李章祥毅然将 “福祥班”拉往青川、平武一带演出,生意极差,只得回仪陇,过着乞艺生活

1949年后,李章祥、李德三、李泗元、李章木、王维成等人,组成仪陇县木偶宣传组,李章祥为组长,在仪陇县内从事木偶演出活动,1952年,仪陇县木偶宣传组改为仪陇县木偶宣传队,李章祥任队长。1954年5月,仪陇县木偶宣传队改名为仪陇县新民木偶剧团,李章祥任团长。1956年,仪陇县赛金场的新生木偶剧团撤销,骨干力量充实到仪陇县木偶剧团。1971年6月,剧团被撤销,演员下放农村当社员。1972年,剧团演员从农村收回,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4年,恢复仪陇县木偶剧团。1983年3月,仪陇县木偶剧团进行体制改革。1985年,仪陇县木偶剧团收归地区管理,更名为南充木偶剧团。1987年,南充木偶剧团迁入南充市。1998年3月,南充木偶剧团更名为四川省大木偶剧院。2006年,川北大木偶 “申遗”成功,被正式列入国家级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木偶造型 川北大木偶由杖头木偶演变而来,木偶人物头像造型融入了雕塑艺术。川北大木偶所用木偶都是由清咸丰年岳池县杨岱所刻。随着时代前行,由0.2—0.4米加高到1.4米左右,从制作材料由银杏木改为体轻质韧的麻柳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邹一志、胡志林、李发海等艺人,又有新的发展和突破。装置上了机关,使木偶眼、耳、口、鼻、手、身、腰活动自如,酷似真人。如今木偶穿衣解带、拂袖掸尘、吹火点烛、吸烟喝茶、写字绘画、活动五官、下腰叩首、舞刀弄剑、吹拉弹唱、取物握物,无所不能,使人耳目一新。同时翎子功、扇子功、水袖功等无异于生人。

表演艺术 川北大木偶的表演艺术主要体现在:一、提技(即轮签方式)、水袖、手势、步法及特技上。提技有单轮签、交换轮签、双轮签、梭签;二、水袖技法有抱袖、掸袖、搭袖、挽袖、丢袖、背袖、冲袖、托掌袖、撑掌袖、拖袖、旋袖、抛袖、划袖、摆袖、捧袖、分袖、合袖、抖袖、打袖、招手袖、横八字袖共21种;三、手势有合手式、背手式、双划手式、单划手式、车轮手式、甩手式、分手式、撩手式、摊手式、拱手式、推手式、双托手式、单托手式、斜托手式等;四、步法有上步、转步、单碾云步、双碾云步、慢步、快步、跑圆场、碎步、滑步、梭步、跟步、醉步、老旦步、跑步、踮步、十字步、后压步等。特技表演主要是:一、化腐朽为神奇,如 《三调芭蕉扇》中的孙悟空,可在眨眼之间完成砍头长头,劈身两半又合拢;二、以假乱真,如 《玉莲花》第二场中的两个玉莲人偶同台,玉莲(真人)投身太上老君八卦炼丹炉,在炉火中翻滚回旋,拿顶下腰,表演似偶非偶,观众难分真假,惊叹称奇。

旧时南充木偶实为中型杖头木偶,又称 “二木偶”,长约0.8米,小巧玲珑,表演动作精确。高超技巧有水斗、滚火、穿脱、耍斗篷。南充木偶剧团演员常常深入厂矿、乡村送戏上门。曾肩负几十斤行囊、道具长途跋涉,送戏到云南边疆。主要有 《玉竹龙》《红梅亭》《争铁路》《晏子说楚》《王三槐》《避难钗》等数十剧目。该团艺术骨干有黄再林、刘伯强、何春茂等。

清代,南充木偶有提线、杖头、布袋(被单戏)三种类型,繁衍留存至今不衰。被单戏又名手掌木偶、布袋木偶戏。所谓被单戏,是指它的表演场地范围,幕帘围帐似如一床被单大小。其人物头型多为麻柳、梨木、樟木,小如墨水瓶一般。服饰及手掌由布料、棉花裁剪加工缝合,底部有操作者的入手套口,整体形状恰如小小布袋一般。操作者只需用三根手指(大、食、中指)套入布袋内,食指操作头部,大、中指分别指挥双手。熟练的表演者以其三根手指的摆动功夫,将人物动作比画得栩栩如生。川北被单戏植根民间,别具特色。其独到之处在于表演、击乐、唱腔均由一人担任。演出时,操作者的手、脚、口都不闲,甚至两手要操作6个木偶。所以,此种小打、小唱、小舞台、小人戏,要求表演者具有多才多艺的技巧功夫。

川北大木偶表演现场图

四川被单戏泰斗沈慕银曾几度赴川北传艺收徒。当年,素有川北被单戏巧手之称的郭忠勋(沈老之弟子),多年来从艺被单戏,同仁给他取了个雅号——郭丁丁。老郭常年挑着两箱道具,辗转于川北城乡的中小学校,以微薄的收费让小观众乐于接受。老郭频繁穿梭在仪陇县、南充市木偶剧团之间,彼此交流学习。后来,南充市木偶剧团演员何春茂也学会了此门艺术。旧时,蓬安县陵江镇有个艺人叫周缺牙巴,在镇上为小朋友表演被单戏,并曾赴蓉演出,获观众称赞。川北被单戏演出的剧目以传统、现代、神话、童话等题材为主,如 《兄弟打虎》《老公公种红苕》《兔子拔萝卜》《熊家婆》《狐狸的妙计》等儿童们喜闻乐见、活泼诙谐的节目。在不足两米的帘幕里,表演者的手指将剧中人物表现得动作敏捷、形态鲜活。看招式,变幻莫测;亮技巧,多彩多姿,不少技巧动作令人叫绝。表演中,时而将小竹签插入偶袖之中,捻动着灵活的手臂;时而凭借手掌功夫,做出开扇、换衣、舞棍、搏杀、飞腿、跃窗等精彩动作,让孩童们看得手舞足蹈,笑声爆起。(www.daowen.com)

木偶戏知名艺人 有李泗元、丁建平、秦映兰、李发海、胡玉林、李鹤鸣等。

李泗元,川北大木偶艺术的第四代传人,1943年8岁时即随其父李章木、叔父李章祥唱木偶戏。1955年,李泗元上北京参加会演,1975年,第二次参加北京调演,拜访了一些著名艺术名家,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现已成为闻名中外的川北大木偶表演艺术家,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尖子演员。

丁建平,从事表演艺术数十年,擅长川北大木偶的旦角表演,表演技艺精湛,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在 《三打白骨精》一戏中,她把凶残、奸狡的白骨精表演得活灵活现。《玉莲花》一剧中,她担任女主角玉莲,难度大,舞蹈场面多,且采用了六尺余长的水袖,这在川北大木偶表演史上还是第一次。

秦映兰,1962年考入仪陇木偶剧团,勤奋好学,受到名师何术芳、李章祥传授。1975年,秦映兰赴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调演,在 《四川清音》《红包梁上飘红旗》中担任女主角的操作,独唱 《毛主席的光辉照马鞍》中担任男主角。在 《白蛇传》一剧中,秦映兰扮演青儿,把青儿表现得淋漓尽致,使 《白蛇传》久演不衰,观众和文艺界行家都说:“秦映兰把青儿演活了。”1979年联合国 《亚洲文化》上刊登了她塑造的青儿形象,在世界木偶艺坛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李发海,仪陇县三蛟乡(今三蛟镇)人,高中文化,20世纪50年代曾任中学教师、三蛟乡乡长,1962年,调入仪陇县木偶剧团任编剧,从此与川北大木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自幼酷爱绘画及雕塑艺术,在30多年的艺术生活中,致力于川北大木偶造型,继承和发展川北大木偶造型艺术的特点,使人物头像性格化、专业化和美学化,改造了川北大木偶的头、颈、腰、五官、身躯和手臂,使大木偶不断更新和发展,丰富了大木偶形象和表演艺术。1987年随南充木偶剧团赴苏联、芬兰等国家进行了国际化交流,国内外木偶专家、学者对大木偶的造型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1988年8月,被评定为南充木偶剧团主任舞台技师。1989年,获得国家二级舞台技师(专业造型)任职资格。剧团内自设造型第一人。2008年,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大木偶造型代表性传承人,系中国木偶皮影协会会员,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南充地区(市)戏剧学会理事。1992年,荣获国家文化部艺术局颁发的木偶造型奖。

胡玉林,又名胡正银,仪陇县回龙乡(今回春镇)人。1929年考取成都国立艺术专业学校,学习绘画、戏剧等。受教于傅抱石等大师。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直到1966年调入木偶剧团。胡玉林自幼天资聪明,特别爱好戏剧、绘画等艺术。他自到剧团后,对古老而陈旧的仪陇大木偶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和创新,在木偶的造型改革中,设计并与团内技工制作出了一批神态各异、性格有别的木偶人物与头像以及眼睛能顾盼、嘴能张合、腮能鼓动、手能抓扯等许多特技装置,并按人体结构比例为木偶造型,使五官呆板、身躯单薄的木脑壳 “活”了起来。还运用现代戏剧手段为木偶编制头套,上色化妆,使同一木偶能演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物,避免了传统的脸谱化。还为演员设计制作出支撑木偶的 “依托架”,解放了演员的双手。还对舞台设置进行了创新,将话剧舞台上的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技术运用到木偶舞台上,借以烘托戏剧气氛。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他还亲自编写教材,培养了许强、李发海、胡心映等后起之秀,经过他的努力,使仪陇木偶剧团增添了活力,扭转了票房不景气的局面,为川北大木偶走上全国和世界奠定了基础。他在 “文化大革命”中尽管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仍以 “欲罢不能”的情结,继续致力于川北大木偶的改革创新。1991年3月病逝。

李鹤鸣,1948年生,仪陇县文星镇人。1972年,从襄渝铁路回县后,被安排到当时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当编剧。1978年,他的现代小戏 《求援》问世,相继 《两朵梅》《特别彩礼》《春分时节》《山菊花》剧本陆续上演。1985年,李鹤鸣在剧作家肖善生的指导下,创作出川北大木偶剧本 《玉莲花》。

[1] 药发木偶:一种以火药为动力,类似与后世焰火有关的木偶。

[2] 水木偶:将刻成的木偶故事情节,摆在一个圆盘上,以水为动力,使剧情展现于观众眼前。

[3] 肉木偶:系儿童扮演傀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