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是具有多侧面、多重的接受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群体[61],受众的心理研究一直受到学者的重视,如通过研究受众心理来改善电视节目播放内容[62],通过对2000年悉尼奥运会进行本土化的报道,满足用户的求近心理[63],通过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来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以及受众的心理障碍研究[64]等;也出现了不同传播内容的受众的心理差异的研究[65],还有关于文化因素对受众广告认知心理影响的探索[66],以及针对受众的逆反心理类型、特点,改进新闻宣传艺术、减缓受众逆反心理对策的研究[67][68][69][70][71]、受众心理对传播效果的影响[72],等等。
对受众心理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如何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展开的,如在广告效果方面,受众的心理机制直接影响传媒广告的劝服效果,杨鹏和柳珊认为不同的商品要根据目标受众的心理机制的不同确定诉求方式[73];杨芳芳分析了新闻受众心理的三个层次,即消费、求知和研究心理,认为新闻受众的地位已经提高[74];杨桃莲从受众的猎奇、窥私、攻击等心理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媒体不能一味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而应提供高于受众需求的信息,以净化社会风气,促进人类进步[75]。陈润兰探讨了传媒文化对受众的消极影响[76]。受众本位论的确立,使传媒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由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了以“受者”为中心,以“受者”为中心意味着必须把研究的视角转向受众,因此出现了很多对受众心理类型的详细分类与探索。如张艳容详细阐述了受众获取信息心理,好奇心理,求知心理,娱乐消遣心理,强烈的参与心理等方面[77];张廷妍将足球比赛观众心理划分为认知型、娱乐型、审美型、认同型、宣泄型、破坏型等[78];陈立生总结了受众的7个时代特征,即:自由选择、传受互动、钟情日常叙事、主张去中介化、渴望轻松娱乐、追逐视听快感、沉迷新闻纪事[79]。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全球化的趋势对我国传媒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受众作为与传媒相对应的范畴,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对媒介的接受心理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受众心理的多重矛盾,如受众选择的差异性、多元化、主动性等[80],因此,传媒除了一味地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外,还需要解决受众的心理矛盾,以引导、培育受众正确的媒介心理素养。李楠楠针对受众明星真人秀等娱乐节目的泛滥与流行,从受众的角度对这些节目进行心理归因,探析传播者如何打破或顺应受众心理定势,引发信息传播的理想效应。与传统新闻媒体受众相比,网络受众有其明显的群体特征[81]。周灿华和蔡浩明从年龄结构、性别、个人收入、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分析网络受众的构成状况,并概括出网络受众普遍的心理需求,如交流心理、好奇心理、求知心理、移情心理、补偿心理等[82];而周丹丹也认为网络信息一方面可以便捷地满足受众,另一方面它的信任度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83]。(www.daowen.com)
作为受众研究的一个方面,从学术上讲,受众心理和受众地位的研究一样,媒介需要在“迎合”与“引导”间寻求最佳结合点,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可以看到在网络时代受众的心理需求是多样的,而且受众还有可能出现矛盾、逆反的心理,这都需要媒介在制作节目和传播策略时,较好地把握受众的心理特点,既要满足受众各种各样的合理心理需求,又要在传播内容和途径上把握好度,不是用户的所有心理需要都要关照,要防治受众沉迷、出现不良心理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