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述2006—2010年中国出版业国际化发展研究成果时,笔者指出,当时的研究基本围绕“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展开,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研究“应该回归出版业国际化发展研究……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出版业国际化发展战略与路径”[110]。令人欣喜的是,2010年下半年以后,视野更宽阔的中国出版业国际化发展研究果然蔚然成风。而且,相关研究不再囿于对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理论解读,更注重结合中国出版业国际化实践的阶段性特征,探讨中国出版业的国际化模式和中国出版企业的国际化路径,研究成果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也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行性。
从数量看,这一时期关于中国出版业国际化模式的专题研究较少,仅检索到6篇论文。其中,发表较早的是姚永春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出版业国际化模式的重塑》。作者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版业国际化探索存在被动性、主体培育不成熟、国际化效率较低等问题,金融危机增加了我国出版业国际化的机会,提高了我国出版企业国际化的能力,出版业业态变革为我国出版业国际化提供了新的进入策略,我国出版业应借助有利环境重塑国际化理念,创新国际化模式,完善国际化支撑体系,提升国际化水平[111]。2011年,逯卫光针对中国出版国际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贸易规模小、贸易逆差大、品种单一等问题指出,政府要为出版业国际化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出版企业要树立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加快对国际化出版人才的培养,以市场手段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112]。2012年,杨庆国、孙梦雨撰文探讨我国出版产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提出以经济拉动力、政府推动力、竞争压制力、集团扩张力构成的出版走出去动力机制,将出版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归纳为出版产品及版权出口模式、业务合作模式、海外FDI模式、新媒体产业链延伸模式四种,并根据我国出版企业的规模与性质指出,出版集团应实行分段性选择,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期、中期、后期采用不同模式;中小出版企业应采取产品版权出口和合作模式;新媒体公司应实行产业链延伸模式[113]。2014年,刘叶华通过对土耳其图书市场现状及我国出版企业进入土耳其的条件的调查分析,指出版权贸易、合作出版、企业并购是我国进入土耳其出版市场较为适宜的三种模式[114]。潘炜在参加2014年博洛尼亚儿童书展后特别强调,“人的国际化”才是出版国际化的基础,出版人的国际化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内容作者勇于推销自己;出版从业者要有开放胸怀,眼光和能力要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管理者的思维要与国际接轨[115]。2015年,王关义、鲜跃琴发文研究我国出版业国际化转型存在的问题及转型模式选择。他们指出,由于语言文化等差异的存在,我国出版业的国际影响力不大,在国际化转型过程中存在诸如图书海外读者认可度低、版权代理商缺位、海外市场运行能力较低等问题[116]。出版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在图书商品贸易、版权贸易、国际合作出版和海外投资四种国际化模式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内容出版资源丰富的出版企业可以选择图书版权贸易或国际合作出版为主要的转型模式,外向型出版能力强的出版企业可以选择图书商品贸易为主要的转型模式,熟悉国外出版行情且外向型出版经营人才较多的出版企业可以选择海外直接投资为主要的转型模式[117]。
关于中国出版企业国际化发展路径与模式的研究,2010年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检索到的论文中就有15篇以此为题。从论文发表时间看,2010—2011年是一个小高潮,15篇论文中有9篇发表于这一期间。从研究内容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根据我国出版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从理论角度探讨中国出版企业国际化路径与模式选择,如唐圣平、李小彬、吴道友、张一南、潘文年、赵枫岳等人的研究;二是结合具体出版企业的国际化实践总结经验,如刘伯根、谭跃、谭昊、李学谦、童健、许洁等人的研究。
2010年,唐圣平研究指出,在全球出版时代,国际出版业呈现资本在国际间相互渗透、多语言版本全球同步出版、全球性物流和网络销售导致发行全球化三个重要特征,这为我国出版集团国际化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经营有序的出版集团将进军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战略[118]。具体而言,我国出版集团在布局国际化战略时应该各种措施并举,例如,找准进军国际出版市场的切入点,重视资本运作,做好出版环节的国际化布局,并购成长型出版企业,布局网络化出版,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等[119][120]。潘文年对中国出版业跨国经营本土化问题做了探讨,他指出,本土化过程是海外出版分公司实施跨国经营时,尽可能地把自己逐步融入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的过程,具体包括员工本土化、资金本土化、生产销售本土化、运营管理本土化、企业文化本土化等内容。为了有效地避免或降低社会环境、经济成本、贸易保护、经营距离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国出版业进行跨国经营时,需要围绕企业员工、企业资金、生产销售、运用管理和企业文化五个方面全面实施本土化,以尽可能融入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规避和防范源于经营环境差异的环境威胁和环境风险,提高跨国经营的总体效率[121]。2011年4月,吴道友、张一南发表《中国出版企业国际创业模式研究》,“从创业导向(产品导向或市场导向)、合作意愿(独立型或合作型)两个维度,对中国出版企业的国际创业模式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目前我国出版企业国际创业的四种典型模式:纯粹出口型、深度合作型、独立发展型和协同开拓型。并就中国出版企业如何提高国际创业成功率提出两点建议:打造中国出版业的航母,加快集团化建设;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品牌优势”[122]。李小彬《出版集团的创新发展及国际化思路初探》一文详细论述了出版集团国际化的意义与思路。文章强调,一流出版传媒集团必须打造和彰显“一体两翼”(“一体”:一个市场主体;“两翼”:一翼为国内市场经营,一翼为国外市场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全球布局、跨界发展,开创国际化经营的新格局。国际化经营的关键是构建一个国际化发展的产业体系,打通国际化产业链,为企业经营和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为此,要谋定后行、谋策共进。出版集团要有国际化愿景、国际化目标和国际化战略,要确立国际化方针、国际化商业模式,走国际化路径,实现全方位国际化。要根据国际化战略,规划制定国际化的产品策略、资源策略、资本和投融资策略、市场策略、产业策略和服务策略等,中国出版、传媒、文化集团必须共同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与国际强势、知名出版文化企业(集团)合作,形成战略合作伙伴或战略合作联盟,共襄、共盟、共享、共赢[123]。赵枫岳把我国新闻媒体国际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建立存在,即建设记者站或其他分支机构;扩大影响;占领发行市场;构建圈层,如新闻传播和中国文化研究与讨论圈[124],指出国际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较长过程。孟庆和着眼于中国教育出版“走出去”,从构建国际型教育出版集团的意义、国际型教育出版集团的基本架构、国际型教育出版人才培养、出版传播方式国际化四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构建国际型教育出版集团的设想[125]。(www.daowen.com)
“出版国际化,是造就具备国际视野、参与国际竞争、影响国际出版格局、形成国际影响力的跨国经营的出版集团的内在要求”[126]。近年来,以中国出版集团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出版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渐行渐远。及时总结这些出版企业的国际化经验,完善其国际化路径与模式,有助于中国出版业国际化更上层楼。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在“走出去”过程中,通过立体化开发教学资源、重视目标营销等各种举措,推进版权输出、实物出口、本土化渠道建设及对外宣传,逐渐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出版企业,尤其在汉语学习教材的国际化出版方面,品牌效应已经显现[127]。浙江出版联合集团采取向海外延伸国内出版品牌、打造多重对非洲合作平台、推进海外出版本土化战略、开发海外教材板块、助推数字出版“走出去”等国际化路径,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优势领域,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化模式[128]。中国出版集团是中国出版业国际化的领头羊之一,通过版权输出、实物出口、数字产品出口、国际会展与交流活动平台、海外网点建设等路径,在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占领国际市场、提高中国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129]。谭跃将这些经验归纳为五点:内容创新是基本前提,版权输出是主要路径,海外本土化是基本策略,资本投放是关键能力,多媒介应用是新锐之举。同时,谭跃还对中国出版集团未来几年的国际化战略做了深度解读:一是要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和中国发展道路的学术化出版这两个中心话题;二是要坚持近期做响、中期做开、长期做强、总体要做实的基本方针;三是要形成欧美市场、新兴国家市场、亚非拉主要国家市场和周边国家市场4个市场逐步开发的基本格局;四是要重点进入高校、进入研究机构、进入公共图书馆;五是要加强资本合作、渠道合作和选题开发合作;六是要始终坚持版权是基础、选题是关键、翻译是重点、人才是根本、机制是保障、数字化是方向这样一个海外出版工作的重点[13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许洁从企业内部经营运作层面,对世界最大的学术出版商励德·爱思唯尔集团和国际顶尖行业信息出版商威科集团的国际化道路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学术出版商与行业出版商的国际化道路可以划分为集中的国际化和分散的国际化。同时,她还利用荷兰鹿特丹伊拉斯穆斯大学两位学者迪克·凡·莱特和弗雷·德胡耶提出的“出版三角”模型,探讨了决定不同类型出版商国际化战略选择的关键因素[1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