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出版物实物进出口贸易方式的研究

出版物实物进出口贸易方式的研究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五年专题研究出版物实物贸易的论文数量并不多,但研究主题、研究方法较有特色。出国图书展销是出版物实物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近五年来,如何利用国际书展或其他展览实现中国出版“走出去”受到研究者关注。李小山根据湖南美术出版社的“走出去”实践,提出利用各种展览促进中国出版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思路[59]。对出版物实物贸易发展对策的研究也有一些。刘姝辰提出推进中国图书出口的战略选择策略[67]。

出版物实物进出口贸易方式的研究

近五年专题研究出版物实物贸易的论文数量并不多,但研究主题、研究方法较有特色。例如,杨悦、商建辉《我国出版业进口波动的CMS模型分析》一文以2003—2010年出版业贸易数据为基础,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从市场规模、商品结构、竞争力三个方面讨论我国出版进口波动的成因。该研究认为,贸易规模扩张、竞争力较弱对我国出版业进口增长产生正效应,出版物进口贸易结构的变化产生负效应,三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我国出版物进出口持续逆差,其中,竞争力因素对进口逆差的影响程度最重要,市场规模因素起次要作用,商品结构效应为负,但比重较低[53]。陶喜红、陈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出版产业外向度的测度与分析》一文以1998—2012年我国书报刊进出口数据为基础,测量图书、报纸、期刊三类出版物的进出口外向度。研究发现,我国图书、期刊、报纸外向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图书进口外向度稳定增长,但始终低于出口外向度;期刊进口外向度远远大于出口外向度;报纸发行外向度在整个出版产业中所占比重极低。正是因为我国出版业产品外向度很低,所以,尽管出版物进出口保持增长态势,但出版产业对外贸易始终表现得不温不火[54]。苏娟《出版物贸易与国家文化安全》一文从出版物贸易对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意义角度论述发展出版物贸易、构筑出版物贸易安全防御体系、推动出版物贸易持续发展的重要性[55]。王彬《构建中国出版物“走出去”的赞助人体系》一文以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走出去”为例,从专业科研机构的赞助、权威出版机构的赞助、专业学术期刊的赞助等方面,探讨中国典籍“走出去”赞助人体系的构建问题[56],视角新颖,是一种对拓宽出版物“走出去”路径有启发意义的思路。王菲《中国出版产业实物外贸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一文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1998—2012年中国出版产业实物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以及经济自身的惯性共同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出版产业的发展却与经济增长相脱离,它对来自自身的扰动冲击表现得更为强烈。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出版产业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深化出版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改革,重视出版产业的人才挖掘与培养,推动出版产业的业态转型与升级,加强出版产业的集团化与多元化发展等措施,实现中国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57]。

出国图书展销是出版物实物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近五年来,如何利用国际书展或其他展览实现中国出版“走出去”受到研究者关注。朱昌爱通过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分析出版‘走出去’内涵和外延的发展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出版‘走出去’全新发展变化的具体举措与对策”[58]。李小山根据湖南美术出版社的“走出去”实践,提出利用各种展览促进中国出版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思路[59]。实际上,书展不仅是实物贸易的主要平台,也是推动出版“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张梅芳、刘海贵《基于“博览会模式”的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政策反思与优化》一文通过对政府扶持的法兰克福书展和北京书展两大“会展平台”样本数据的分析,指出博览会交流方式对于我国出版业“走出去”起着重要的平台支撑作用,但出版企业并未达到博览会预期的“劝业”作用,因此,有必要优化“走出去”相关政策体系,进一步放大博览会作为出版业“走出去”平台的积极效应[60]。2012年11月,《中国图书商报》以2012年法兰克福书展为契机,邀请业者分享参加法兰克福书展的收获,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法兰克福书展乃至其他各种国际书展实现“走出去”[61]

渠道是出版物“走出去”的关键因素之一。自“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实施以来,中国出版业开始努力构建包括国际主流营销渠道、海外主要华文书店、重要国际网络书店在内的中国出版物国际立体营销网络。关于渠道建设的研究也开始加强,其中,曹晓娟、方允仲关于出版物海外渠道建设的研究较为系统。他们指出,当前“中国出版物海外渠道建设的区域现状与国家的对外政策并不完全同步,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不均衡性,呈现出一定的不整合特征”;“海外渠道力量分散,国内同业共享性差”;“发行渠道功能单一,商务流功能、物流功能、信息流功能、资金流功能、服务功能五大功能仅有物流功能”;“渠道缺乏科技支撑,面对新媒体冲击不能有效应对”;“渠道主体(企业)与国外同行业存在的差距”,“发行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缺乏有力的骨干”,“企业的渠道管理粗放”,“进出口业务分割经营,出口企业缺乏造血机能”;因此,应“以政府为主导,加强规划、制度设计与实施”,“做好全球渠道网络规划布局,合理调整渠道建设目标,明确不同载体海外渠道建设的重点,制定以本土化生存发展为目标的系列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政策工具打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并加大对渠道建设的考核监督力度,强化对优惠政策和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应“做大做强市场主体,推动企业走出去”,通过打造骨干企业,加强海外传播渠道的队伍建设,引导企业完善渠道功能等举措,完善出版企业海外渠道建设[62]。目前,我国已经构建了由国际书展平台、信息服务平台、“走出去”人才培养平台三个平台构成的出版产业国际营销平台,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在国际市场建立的立体营销网络也已基本成型,版权输出、海外业务合作、企业资本输出网络营销等国际营销渠道也逐步拓展[63],下一步,需要通过渠道协同占据更大的国际市场,扩大我国出版物“走出去”规模[64]。(www.daowen.com)

对出版物实物贸易发展对策的研究也有一些。陶黎花对我国出版物出口业务方面存在的出版物原创能力不足、缺少有影响的专业集团、体制机制没有完成市场化改造、出版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展开探讨,提出从出版内容、出版形式、出口营销模式、政策扶持等方面创新我国出版物出口的对策建议[65]。章立言在对我国出版业进出口状况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树立品牌形象、拓宽营销渠道等行业对策[66]。刘姝辰提出推进中国图书出口的战略选择策略[67]。卢安通过对美国亚马逊图书网上架的中国武术类英文版图书的统计分析,探讨中国武术文化在国外图书市场的传播力度[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