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问题的探讨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关研究成果,无论是对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整体观照还是对细分领域的探究,其内容通常都会涉及“走出去”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而言,研究者认为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贸易逆差依然存在。综合国力、经济实力是推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出版业“走出去”的步伐势必受到制约。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问题的探讨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任重道远,因此,发现“走出去”中的问题,总结“走出去”中的教训,是有关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历程回顾、现状描述与趋势展望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相关研究成果,无论是对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整体观照还是对细分领域的探究,其内容通常都会涉及“走出去”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而言,研究者认为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贸易逆差依然存在。无论是出版物版权贸易还是实物贸易,进出口比例失衡、贸易逆差现象依然存在。和龑、范军、逯卫光、王峰、王秋艳等诸多学者在分析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现状时都指出,在出版物对外贸易领域,中国依然存在较大的输入与输出逆差。这种状况,导致“中国的资金大量外流……国外(尤其美、英两大出版大国)不仅赚走我们的外汇,还将国外的文化大量输入中国,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极为不利”[21]

第二,“走出去”区域分布不平衡。这一点,在版权贸易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我国版权贸易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国港台地区及美、英、日、韩、德、法等国家和地区。近几年,虽然国家积极推动版权输出,通过“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强调“输往欧美等所谓西方主流国家的版权数量”[22],使“对欧美的版权输出有较大增长,但港台地区与东亚、东南亚仍然是我国版权输出的最大市场”[23]

第三,中国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不足。一方面,我国经济实力较弱,经济发展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综合国力、经济实力是推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出版业“走出去”的步伐势必受到制约。谢宛若指出:“中国出版业在国际出版市场上力单势薄,缺乏真正实力,尚不能适应国际出版领域激烈的竞争局面……中国出版物在国际社会影响较弱”[24],“期刊影响因子不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够”[25]。另一方面,我国出版企业内部实力有限,创新活力不足。无论是产品、人才还是传播渠道,出版企业在国际化潮流中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走出去”过程中,过于依赖政府财政支持,产品平庸陈旧,重复率过高;人才培养脱轨,缺少熟悉国际规则和应对“走出去”业务经验成熟的复合人才;传播渠道单一传统,传播能力较弱。“与发达国家的出版产业相比,中国出版企业的制作能力、管理水平、运营机制等国际竞争力还存在不小差距”[26]。(www.daowen.com)

第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限制。出版业“走出去”无法避免和国外文化的碰撞,尤其在中外意识形态差异化情况下,难免会出现矛盾和摩擦。中国出版业“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和事业体制下形成的封闭意识、保守意识、本土意识、个人经验主义等思想观念,与出版国际化和出版对外开放的要求格格不入”[27],“走出去”面临企业经济动力不足、海外运作经验不足、业者观念转变不够三大挑战和意识形态、语言两大壁垒[28]。“价值观的背离、文化观念的冲突、传播价值和规律的差异等”[29],使“我国文化品牌要为西方所认知,必然面临着思想文化上的障碍,遭遇西方的文化偏见和意识形态偏见”[30]

第五,翻译质量低,翻译人才匮乏。“翻译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出版走出去的一个基础问题”[31],翻译作品普遍存在“语言质量差,翻译生硬,意思走样,翻译艺术水平不高,使外国人很难看懂”[32]等问题。同时,“高水平翻译人才匮乏也是重要掣肘”[33]。“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目前有职业翻译4万多人,相关从业人员50万人,但能够胜任出版产业需要的大社科类翻译统共不足200名”[34]。“国内编辑人才的英文水平也相对不足,开发英文版本的图书缺少经验”,“如果全靠国外人员来编写或翻译,一是成本相对较高,二是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偏差”[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