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当前数字期刊出版研究进展:数字期刊出版的未来

当前数字期刊出版研究进展:数字期刊出版的未来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数字期刊的发展状况和研究情况均反映出,数字期刊的以研促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的数字期刊出版研究领域,有这样三个重要课题值得我们关注。

当前数字期刊出版研究进展:数字期刊出版的未来

目前数字期刊的发展状况和研究情况均反映出,数字期刊的以研促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的数字期刊出版研究领域,有这样三个重要课题值得我们关注。

5.2.1 数字期刊与移动终端相结合的研究可以为数字期刊发展找到新契机

随着iPhone和iPad的推新、亚马逊Kindle上市,智能化的手持阅读技术开创了阅读新时代。目前,超过80%的城市人口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移动终端,在一线城市,这一数据甚至高达90%以上,并显示出持续上升的态势[47],这意味着知识人群越来越习惯于使用手持阅读设备进行阅读。数字阅读开始慢慢从HTML平台转向APP互联网

相比于图书,期刊更适宜浏览阅读和休闲阅读,而在色彩和阅读愉悦性方面又远胜于报纸,因此,期刊天然地具有适合手持阅读、移动终端阅读的特性。但从实际使用状况来看,慧聪网发布的《中国智能机用户使用习惯调查报告》显示,读者对于电子书和电子报的阅读比率远比数字期刊的要高,说明这一领域的发展与研究尚未引起数字期刊出版界的重视。目前一些数字期刊平台如POCO、XPLUS、龙源期刊网等已经开发了APP手机应用,传统纸质期刊如《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国家地理》《时尚》也有同步APP应用供读者手机下载阅读,但绝大部分的期刊并没有开发此项业务。数字期刊与移动终端的结合作为未来数字期刊发展的一大契机,研究者应加大研究的力度,以促进产业发展。

5.2.2 数字期刊读者阅读习惯与倾向的研究

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认同不管技术如何变化,数字期刊都不可放弃对内容的重视,而内容的编辑与制作又要密切贴合读者的需求。因此,对于读者的阅读行为习惯和倾向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数字信息时代,研究者可以从更多层面对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倾向进行研究。读者使用鼠标点击文章的顺序,页面停留时间的长短,点击广告的观看时间,进入论坛浏览与发言等行为习惯都能通过后台管理系统获知,这就从技术角度加强了搜集和分析读者的阅读行为、流程、习惯、兴趣的精准度,据此可以建立起针对性强的读者数据库,根据数据库信息提升内容品质,并进行广告营销。与此相关的研究论文有一些,但并没有明确提出应如何测算并分析读者的阅读行为。因此,数字期刊读者的阅读行为研究是研究者们应该也必须要加强研究的重要课题。

5.2.3 多元化的数字期刊盈利模式研究

数字期刊自诞生以来,业界一直在“如何盈利、如何发展”之路上孜孜探索,研究者们围绕着学术型期刊数据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期刊要进行数字化市场的开拓,多媒体数字期刊亟须突破的发展瓶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数字期刊的发展,本质上追求的仍然是如何获得读者青睐、如何可持续发展;而在不同的数字期刊的发展和盈利模式上,可以寻求更多的可能性,以供数字期刊发展参考。比如在借鉴国外成功的期刊数据库的经营经验方面,寻求资本运营、内容深度开发和规制创新方面;与数字期刊的盈利模式密切相关的整合营销、品牌塑造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数字杂志周边衍生产品,并配合加强移动端的电子商务支付功能等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数字期刊的研究者们应该立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努力提升研究价值,更加明确地将研究的出发点立足于为数字期刊发展服务、为读者服务,以推动数字期刊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强.现代出版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247.

[2]唐凯芹.我国数字期刊出版活动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动向[J].科技与出版,2013(1):91-94.

[3]方宝花.我国20世纪的电子期刊研究[J].情报科学,2002,20(4):445-448.

[4]谈海蓉.2000—2005年我国电子期刊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25(6):87-90.

[5]董爱辉.我国近十年电子期刊研究现状分析[J].现代情报,2005(6):21-24.

[6]郭普安.近10年我国电子期刊研究综述[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5,25(1):19-22.

[7]彭年冬,贺卫国.我国近二十年电子期刊研究综述[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3,31(2):86-90.

[8]靳红,朱江岭.我国网络型电子期刊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3(6):468-471.

[9]李世蕴,陆和建.国内电子期刊采购研究论文述评[J].图书馆建设,2008(9):34-37.

[10]李贺,周金娉.国外开放获取期刊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9):135-144.

[11]刘春艳,基于知识图谱的电子期刊研究领域可视化分析[J].情报杂志,2011,30(12):84-89.

[12]黄欣.电子期刊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2,20(8):865-868.

[13]刘梅申,武旭.电子期刊研究趋势预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4):206-210.

[14]蔡曙光.科学交流系统的发展前途——从传统的杂志到电子杂志[J].图书馆学研究,1986(5):7-11.

[15]曹志平,魏超.电子杂志及其盈利模式[J].中国出版,2001(21):40-43.

[16]陈鹏,叶宏玉,梁凯,等.移动阅读环境学术期刊的发展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300-304.

[17]颜志森,邓友娥,邵晓军.《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创刊以来载文量及栏目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72-75.

[18]汪季贤,汪韶林,张文星,柳建乔.期刊文献数据库管理系统[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6):107-110.

[19]顾立茵.网上三大中文期刊数据库特点功能比较[J].现代情报,2005(1):135-137.

[20]钱树云.中国期刊网在线检索模式与检索技巧[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5(2):42-43.

[21]邓修权,吴旸,上官春霞,王林花.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的调查分析——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J].科研管理,2003,24(3):110-115.(www.daowen.com)

[22]王欣,孟连生.互联网上3种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2(6):90-92.

[23]王宏江.信息时代体育学术期刊的办刊策略——基于CNKI数据库的实证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4):26-29.

[24]官文娟.试析期刊全文电子数据库的著作权问题[J].闽江学院学报,2012,33(1):125-128.

[25]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67-473.

[26]黄玉蕾.财经期刊的数字化生存[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10:25-30.

[27]陈丹,辛晓磊.基于龙源期刊网的数字期刊阅读差异化[J].图书与情报,2012(2):10-17.

[28]吴嘉睿,张子中.数字化转型下期刊编辑职能的变与不变[J].编辑学刊,2014(1):68-71.

[29]马睿.期刊数字化出版与著作权保护[J].政法学刊,2014,31(4):45-47.

[30]罗艺.国外杂志的数字化生存之道[J].青年记者,2010(4):15-16.

[31]严威,谷燕.电子杂志市场分析[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5(1):75-80.

[32]高冬成.电子杂志的主流化之路[J].互联网周刊,2006(6):60-61.

[33]曾凡斌.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发展的瓶颈及出路[J].编辑之友,2007(1):59-61.

[34]崔颖.杂志APP的背景研究[J].新闻传播,2014(3):122.

[35]徐霖杰,龚伟丽.移动电子杂志《ONE·一个》的运营模式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4,5(16):95-96.

[36]李海燕.关于我国电子杂志的新特点及编辑过程的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2):133-134.

[37]王轩.浅谈电子杂志的编辑理念与视觉传达[J].科技与出版,2012(1):71-73.

[38]孙珏.《物志》数字杂志编辑思想小议[J].科技与出版,2006(11):58-60.

[39]王愿石.多媒体电子杂志的色彩设计研究[J].中国包装,2009(11):35-37.

[40]张剑.电子杂志的视觉导向设计方法初步研究[J].艺术教育,2012(1):150-151.

[41]蒋永华,陈昱西.电子杂志版面编排与网格设计[J].包装工程,2011(6):22-25.

[42]沈剑虹.机会与策略——数字杂志的广告盈利分析[J].传媒,2008(5):64-66.

[43]魏彬.浅议我国数字期刊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出版广角,2008(3):51-53.

[44]麦尚文,陈佳之.数字期刊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编辑,2010(9):44-47.

[45]马云彤.利用PC制作并利用Android平板电脑阅读电子科技期刊[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71-1276.

[46]赵宇,赵锡平,丁嘉羽.多媒体融合环境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质量提升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2):237-239.

[47]艾媒咨询.2015年中国移动营销价值与趋势报告[EB/OL].[2015-09-14],http://www.199it.com/archives/384354.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作者简介】

唐凯芹,女,1980年2月出生,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副教授,新闻传播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负责人。近年来,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科技与出版》《编辑之友》等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4篇;主持及参与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2项;参与编写图书2部,编校图书4部;多次在校级和行业内比赛中获奖。

张志强,男,1966年3月生,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领域为:出版理论与历史;社会转型与出版发展;数字出版与文化产业发展。至今已主持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重点项目1项)、15项省部级基金项目。已出版《面壁斋研书录》《现代出版学》《20世纪中国的出版研究》《图书宣传》《图书出版面面观》《文献学引论》《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新千年来的中国出版业》《数字时代的图书》《谷腾堡在上海》《文化商人:21世纪的出版业》等著作(含合著、译著)20余部。在CSSCI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得“中国图书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等省部级奖励十余次。曾获国家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暨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领军人才、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称号。

【注释】

[1]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期刊业数字化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项目编号:2013SJD86001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1JBGP052)、江苏省教育厅中国出版转型与发展创新团队阶段性成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