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数字期刊类别研究的纵深化研究-出版学研究进展

数字期刊类别研究的纵深化研究-出版学研究进展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类专业学术期刊数量众多,研究者队伍庞大,研究成果也非常多,随着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及各类专业性期刊数据库逐步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30]3.2.3以多媒体互动为主的纯数字期刊出版研究2003年《酷乐志》的诞生掀起了新一轮的数字期刊的发展高潮。

数字期刊类别研究的纵深化研究-出版学研究进展

从数字期刊的分类来看,学术型期刊数据库、传统期刊的数字化形式以及多媒体数字期刊等不同类型数字期刊的特性差异明显,研究的针对性也不同,目前国内学者已经针对不同类型数字期刊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建议。比如针对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研究方面,有数据库的建设与发展的策略研究,有优化数字期刊编审机制的研究,有掌握学科态势提高刊物的影响力的研究等;在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方面,有积极探索数字期刊版权、数字期刊的阅读需求及国外数字期刊发展之道等研究;在大众类多媒体杂志方面,探讨了杂志广告的新型盈利模式,视觉设计效果的实现以及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等,不同类型数字期刊的研究逐渐细化深入。

3.2.1 学术型期刊数字化出版研究

以小众读者群为主的学术型期刊一般依托数据库平台进行数字出版。这一类专业学术期刊数量众多,研究者队伍庞大,研究成果也非常多,随着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及各类专业性期刊数据库逐步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最早的研究文章为1987年12月汪季贤等发表的《期刊文献数据库管理系统》,从期刊管理工作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利用汉字DBASEI开发期刊数据库实现期刊自动化管理的步骤。[18]根据前文统计结果显示,下载量最大的前五篇文献均为关于学术期刊数据库的研究。其中,顾立茵的《网上三大中文期刊数据库特点功能比较》一文从收录范围、信息发布、检索系统、全文浏览器等方面对常用的三种中文数字期刊库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它们的优势和不足,并提供了这三种主要电子期刊库的使用指南。[19]钱树云在《中国期刊网在线检索模式与检索技巧》中论述了中国期刊网的在线检索模式和九大检索技巧,探讨了高效率的知识生产与应用的方式和途径。[20]邓修权等人发表的《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的调查分析——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一文则侧重于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核心能力的文献构成要素进行分类分层,就其认同程度做了调查分析。[21]王欣、孟连生发表的《互联网上3种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比较研究》,从收录范围、标引质量、更新频率、检索功能、输出形式和用户界面对比了CNKI、维普和万方三大数据库的优劣,并提出数据库的建设与发展的策略[22]

此外,有学者基于数字技术对于类型化的学术期刊的办刊策略也进行了思索,如王宏江的《信息时代体育学术期刊的办刊策略——基于CNKI数据库的实证分析》提出科学利用数据库信息,掌握学科态势,优化编审机制,提高刊物的影响力[23]。在数字期刊的著作权问题方面,官文娟的《试析期刊全文电子数据库的著作权问题》一文建议从建立期刊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入手,采取“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的保护模式以及尽快制定独立的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制度来解决著作权问题,也颇引人关注。[24]下载次数和被引频率都居前列的由程维红等人撰写的《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一文是较新的研究成果,其对专业性较强的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提出了更具综合性的几大深化策略:在完善数字产业链方面,要创新期刊数字出版体制机制;在期刊经营的多元化方面,要创新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在集成规模化的出版发行平台方面,要建好期刊网站,树立期刊网络品牌;在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和利用方面,提倡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出版;在实现向内容服务商角色的转变方面,增加服务意识;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懂出版、懂新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要重视和掌握期刊内容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优化出版流程,实现期刊的复合出版。[25]

3.2.2 传统期刊数字化出版研究(www.daowen.com)

数字时代下,传统纸质期刊纷纷通过自办网络出版或者加入公共数字期刊出版平台等方式谋求新发展,引起学者关注。在个案研究方面,黄玉蕾《财经期刊的数字化生存——以〈财经〉杂志为例》一文以《财经》杂志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期刊数字化的背景与现状,从新闻生产流程的数字化改造、传播功能的数字化改造和传媒经营管理的数字化运作三个层面着眼,提出差异化策略、内容提供商和跨媒体整合资源是财经杂志的数字化生存之道。[26]在数字化阅读方面,陈丹、辛晓磊在《基于龙源期刊网的数字期刊阅读差异化》一文中提出,“不同类型的用户在进行期刊数字阅读时,会体现出一定的阅读差异性;个人付费阅读市场尚需培育;网络传播的软硬件环境对数字化表现形态的选择有影响;期刊品牌的影响力在数字图书馆的用户中体现非常明显”。[27]在编辑环节应对数字化的变革方面,吴嘉睿、张子中提出传统的期刊编辑应顺应数字化转型潮流,做出适当调整,明确转型中自身职能的“变”与“不变”。期刊编辑应改变编辑加工思路,多样化策划、个性化定制版本,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学习新技能迎接挑战,掌握多媒体的运用、提升内容精编能力和展示效果。[28]传统期刊数字化的侵权问题较为严重,不少研究者基于此提出了解决方案,马睿在《期刊数字化出版与著作权保护》一文探讨了期刊数字化出版作为一种新的出版方式,其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检索便捷等优点与网络开放性带来的轻而易举的侵权行为的缺点并存。在此背景下,文章认为作者、传统期刊的主办者、网络出版商三方在增强著作权保护意识的同时,应签订合同,理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同时采取有力的技术防范措施,以适应新形势下著作权保护。[29]罗艺的《国外杂志的数字化生存之道》则是数字期刊发展“他山之石”的研究之作,该文探讨了出版业在数字化过程中的路径和技术渠道之间的关系,并谈及了日本在新旧媒体共融时对商机的把握、美国传统杂志改进内容生产的方式以顺应新技术潮流的做法以及国外的网络增值模式的策略。[30]

3.2.3 以多媒体互动为主的纯数字期刊出版研究

2003年《酷乐志》的诞生掀起了新一轮的数字期刊的发展高潮。这类融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一体的数字化互动杂志,人们习惯称之为“多媒体互动杂志”或“电子杂志”。这类杂志的审批程序与制作方式相对简单,受到制作者的欢迎。一时间涌现出大量电子杂志,从早期的《爱美丽ME》《男人志》及徐静蕾的《开啦》等草根、名人类电子杂志纷纷面世;到多家大型电子杂志发行平台迅速崛起,风靡一时的XPLUS、ZCOM、POCO相继包装上线;再到当前大热的数字杂志移动端的各类应用和产品层出不穷,研究者纷纷对这一新鲜事物投以热切的关注,开展了各种角度的研究。严威、谷燕在《电子杂志市场分析》一文中,对电子杂志发展的历史和国内外主要的电子杂志商做了介绍,分析了电子杂志读者特征、阅读终端方式以及网络发行等盈利模式的构成。[31]高冬成的《电子杂志的主流化之路》一文认为,新兴的多媒体互动型电子杂志应“在整合产业资源,打造内容精品,精准设计广告投放方式等方面开放设计”,并通过与传统杂志的对接来发展电子杂志的主流化之路。[32]曾凡斌的《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发展的瓶颈及出路》一文则更具有代表性。立足PC端的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自经历了2006年发展高峰之后停滞不前,甚至有人发出了“电子杂志已死”的哀叹,主要就是因为电子杂志这一形式遭遇技术障碍、盈利模式不明朗。曾凡斌针对这一现象指出电子杂志要突破发展瓶颈,就“要与信息媒体合作提高内容质量;将技术的提高作为电子杂志发展的保障,强化互动功能;扩展除广告之外的其他盈利模式,如通过电子杂志增值服务、开展电子商务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这一思考至今仍有启发作用。[33]多媒体互动型电子杂志发展至今,在移动终端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并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崔颖在《杂志APP的背景研究》一文中,对杂志APP在满足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缓解传统杂志业的生存困境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34]而徐霖杰、龚伟丽的《移动电子杂志〈ONE·一个〉的运营模式探析》中更为具体地总结了韩寒团队运营《ONE·一个》这一电子杂志的成功经验,从品牌战略、产品内容、发行渠道、广告营销、盈利方式等方面分析其移动端数字化互动杂志的运营模式。[35]这些研究均带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也揭示了数字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