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子书的研究,除了上述主题集中的十个方面外,还有一些其他主题的研究。主要分散于电子书与在线教育、电子书质量保障、电子书内容标准与质量评价、电子书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等研究领域。
电子书与在线教育方面,两位台湾研究者的成果值得关注。黄荣华[147]指出电子书的成功离不开新阅读习惯的培养,重点培养对象是新阅读人口,即当下的台湾大学生,而大学教科书的改革与其密切相关。进而提出大学教科书数字化转型的可行性方案,包括推出纸版的同步电子版、提升产品附加值、建设数字平台、出版模式多元化、定制化和个性化销售等,以及两岸应达成合作共识,互取所长,为教科书市场创造新的契机。杨聪仁、林巧雯[148]探究了影响学龄儿童使用电子书服务平台的因素。以放声思考法对学龄儿童进行电子书服务平台使用因素定性数据搜集,发现影响学龄儿童电子书服务平台的使用因素有:响应性、稳定性、系统设计、操作接口设计、电子书设计、认知个人化、内容相关性、充足性等。
传统出版机构如何应对电子书浪潮,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也是研究者关注的话题。谭晓婷[149]认为出版社应当在网络出版和电子书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出版社是天然的内容提供商,是最为专业的出版者,是最积极的版权保护者。刘鲲翔等[150]分析了传统出版社在电子书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内容资源储备难以满足电子书生产需要、生产环节无标准可循、产品格式单一、版权保护机制不完善等。出版社为了掌握电子书生产和销售的主动权,应建立起一套完整、高效、低成本、兼容性强、与纸质书同步的电子书生产线。周清华[151]以中国出版集团为例对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中国出版集团在数字化方面做出的探索有:通过编制《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数字化标准规范》,规定各子公司数字内容的上缴、入库、存储、电子书元数据内容、版权页信息、制作格式、标识、内容标准、电子书流通、销售等数据的存储与流通规范;制定《中国出版集团数字资源管理办法》,启动中国出版集团数字出版资源总库建设,计划实现格式化存储,一次制作,多元发布。
还有一些研究者对电子书研究进行了计量分析。李镜镜、张志强[152]对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有关电子书研究的学术论文,从文献增长、著者、期刊、关键词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统计分析。梳理国内电子书研究发展现状,揭示该主题研究论文的分布规律,并通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建立高频词共词表,归纳国内电子书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热点。王伟等[153]利用全球最大的硕博士论文数据库PQDT,统计了1984—2012年国际电子书研究方向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并结合文献定量及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这些论文进行了文献数量、国家分布、语种使用、学位类型、机构情况、主题词和学科概况及趋势的分析,探析国际电子书研究的发展概况与趋势。余波等[154]以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国内数字阅读领域的2639篇论文为样本,从文献分布趋势、核心作者分布和高频关键词等方面进行了计量分析。发现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网络阅读”“数字阅读”“阅读方式”“数字化”和“电子书”等词上,同时,通过社会网络工具对数字阅读领域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展示,探讨了热点之间的关系和特征。
研究者对于特定类型的电子书也给予了足够的关照。陈然、刘琼[155]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儿童阅读增强型电子书的基本情况、家长对增强型电子书的态度以及影响家长态度的关键因素展开实证研究。吴瑶、何志武[156]认为,增强型儿童电子书给儿童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阅读”革命:它将培养儿童阅读兴趣作为首要阅读目的;强“交互”功能的设计弥补了儿童传统阅读中“图式”解析的缺失,并搭建起阅读交流平台;“认识流”式阅读大大加深了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徐丽芳、陆璐[157]梳理了增强型电子书(即电子书3.0)的发展趋势:创作群体呈现多样化趋势、渠道和载体越来越普及与多样、特定种类的增强型电子书将获得更快发展、盈利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陈敏[158]以化学工业出版社为例对专业类电子书的特点及其消费者行为做了实证研究,指出专业类电子书具有内容专业、产品制作繁琐、专业渠道明晰、内容更新速度快、利于专业内容传播等特点,指出专业类电子书的发展方向是优化平台、向特定领域提供优质服务、优化购物流程。郭晶、张志强[159]指出,目前我国大多数出版社的电子书业务的进展并不顺利。电子书阅读器的昙花一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阅读终端的横空出世,以及APP与电子书的完美契合,使得进军APP类电子出版物已成为出版社开发电子书业务的新趋势。出版社不断尝试各类运作模式,规模较大、资金充足的出版社组建附属的新媒体部门来进行APP的开发,也有出版社以委托外包或者联合开发的形式,进行APP的开发或推广。然而,出版社的APP之路还存在着投入大于产出、盈利难、内容资源的授权与整合难等问题。(www.daowen.com)
对于电子书的商业运营模式,包括信息组织模式、订阅模式、发行营销模式、盈利模式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部分。安小兰[160]预测,未来网络世界中会出现多种形态的独立书店,它们也会成为电子书零售领域的“长尾”;随着产业发展、竞争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对电子书产业本质不断深入的理解,电子书产业的商业模式必将从封闭走向开放,并最终导致产业的再次升级。杜建华、王京山[161]从电子书的信息组织模式入手,依据传播学和信息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对现有的电子书信息组织模式进行总结概括,重点分析电子书的超媒体信息组织模式所特有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方案。贺子岳、张天竹[162]通过对不同类型电子书的发行情况进行探析,研究了内容分销平台、程序应用商店及客户端三种主要发行模式,并对不同发行模式的市场现状、价值主张、竞争力和赢利模式等进行了分析。李鹏、刘益[163]结合电子书的营销特性,探讨了以出版商为版权所有者的营销模式和以作者为版权所有者的营销模式的不同特性,对电子书的营销也提出了五点具体的对策与建议。刘一鸣[164]等认为,iPad等各种智能终端的问世和普及,使得主要靠卖终端赚取收益的电子书企业深受重创。指出目前电子书行业的盈利模式较为单一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提出了四种电子书盈利模式创新策略。
在电子书阅读界面设计方面,孙洋、张敏[165]以百阅和iReader为例,应用眼动追踪记录的注视点、眼动轨迹和持续时间、兴趣区、热点图等生理数据,结合被试者的主观感受,进行电子书移动阅读界面可用性研究。
还有一些学者对电子书的概念辨析、购阅现状、质量保障机制、阅读等方面进行研究。安小兰[166]对电子书概念的发展及基本要素进行了分析,指出电子书是数字化的、电子化的书;电子书具有“类书性”;电子书须借助一些软件、硬件进行阅读。刘银娣[167]梳理了我国电子书质量管理的现状:缺乏良好的数据源、质量管理成本高于效益、编审环节缺失、质量监管困难等。并指出要解决我国电子书的质量问题,就要借鉴传统图书质量保障机制,并结合电子书独有的特点,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从制度层面上提高电子书产业的质量管理效率。黄昱凯等[168]借由二元罗吉特模式,探讨影响读者选用电子书的因素及其选择行为所造成的影响:电子书价格高低、职业及每周上网时间等对于选择行为有显著的影响;电子书价格变化对市场占有率影响较大,纸质书价格上涨对电子书市场占有率影响较小,电子书价格上涨对纸质书影响较大。王军、张志强[169]以“多看阅读”2013年月度销售榜为例,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与方法,从电子书的主题内容特征和外在形式特征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分析了我国电子书购阅与出版的现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