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数字学术期刊质控研究取得成果

数字学术期刊质控研究取得成果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学术期刊不仅传播科技信息和知识,它更提供了一整套质量控制、版本存储的机制。但是,当前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其形态、功能也随之发生深刻变革。[44]数字化给学术期刊内容带来全新的组织、展示和使用方式。[49]2.2.2数字学术出版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整个学术出版的核心环节。传统的学术出版通过同行评议等方式进行质量控制。

传统学术期刊不仅传播科技信息和知识,它更提供了一整套质量控制、版本存储的机制。但是,当前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其形态、功能也随之发生深刻变革。

2.2.1 学术期刊新形态

现在数字期刊已经成为学术期刊的主流形态,期刊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在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的Bradley Allen博士看来,学术期刊将进化为学术成果基于程序和程序接口的发布,它们使用数字化形式传播,通过社交网络发现和获取。[44]

数字化给学术期刊内容带来全新的组织、展示和使用方式。通过多媒体数据库等技术,数字学术期刊可以包含更多形态的内容,甚至可以用全新的形态出版论文

科学研究成果必须“可验证”“可重复”,因此在传播和使用科学论文时,Boulton认为,支持该论文研究过程的数据和分析等资料,也是人们理解这个论文的有机部分,应该像论文一样可被查询和检验。[45]而Lagoze强调,网络服务的发展能够让学者很容易地发表和分享他们研究中的所有证据,包括数据、图片、视频或者其他种类的材料。[46]一些先行的数字学术期刊尝试将原始数据与论文一起出版并提供下载,并且将数据转化为易读的格式。[47]

除了包含更丰富的内容,数字学术期刊将把期刊论文内容变成活的知识工具,将学术论文转换成一种学术对话,成为一种“活着的论文”(the live paper)。Penev建议,论文的出版除了包括原始的论文版本外,还应该有一个可以随时更新的Wiki页面,并且将其整合为统一地址,以方便查阅和引用。[48]Ahlqvist阐述如何让论文中的引言、数据和方法、讨论等部分“活起来”。比如读者可以修改作者内建的参数,放上自己的数据来探索新问题,等等。[49]

2.2.2 数字学术出版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整个学术出版的核心环节。传统的学术出版通过同行评议等方式进行质量控制。在总结了当前有关同行评议的文献后,研究者认为新的质量控制方式为老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50](www.daowen.com)

(1)开放的评审系统。

针对某些对传统开放评议过程“黑箱操作”的指责,一些期刊开始尝试开放的同行评议(open peer review)实践。审稿意见要和审稿人的姓名一起随着论文公开发表,这样审稿人受到了约束,必须对自己的评议负责。[51]同时,作者也被邀请将他们对评议意见的回复提交上去。[52]

Ford总结了开放评审系统的类型,包括签名评议(signed review)、公开评议(disclosed review)、编辑协调评议(editormediated review)、透 明 评 议(transparent review)、众 包 评 议(crowdsourced review)、发表前评议(pre-publication review)、同步评议(synchronous review)和发表后评议(post-publication review)等。[53]

这种开放评审系统的好处包括“可以缩短从提交稿件到正式发表的时间”“更容易识别学术不端行为”“带来引用优势”“增加学术出版的公正性”“增加科学界的交流与对话”[54][55],等等。甚至有研究者主张“增加交互式的评论系统,让论文读者更深度地参与到学术内容出版的流程中,并由此创建读者的网络”。[56]而“学术共同体对这种方式的接纳”和“技术上面临的困境”是该种评审系统遇到的挑战。[57]

(2)新的评价机制。

在传统学术出版体系中,主要通过引用量和引用率来评价论文和期刊的影响力。数字化的技术提供了丰富的计量方式。有研究提出要提供每篇论文的同行评议数据,比如在发表之前作者修改的次数等。[58]也有研究致力于设计新的评价框架,Shotton就设计了一种五星评价在线期刊论文的框架。包含同行评议、开放存取、内容的丰富性、可使用的数据集和机器可读元数据等5个指标。[59]

使用“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来评估影响力成为研究热点。这种方法从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上收集论文分享数据来进行计量。[60]研究者建议将其作为传统引用量测量的一个补充,因为它能够反映大众对其的关注程度[61];并且能够帮助学者理解他们的作品出版后所发生的事情,去记录其作品如何被“消费”以及被谁“消费”。[62]然而,也有研究者对这种方法提出质疑,认为其只能测量关注程度,容易鼓励研究者去发表那些吸引眼球的东西,而且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数据更容易被操控。[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