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出版教育问题的研究进展

我国出版教育问题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1出版教育中教育理念存在问题研究传统的出版教育理念已经落后于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与行业发展方向脱节。

我国出版教育问题的研究进展

我国的出版教育尽管在教育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上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和调整,但出版人才培养滞后甚至脱节出版产业发展仍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严重滞后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人才需求错位,“产学研问题”突出。高校出版教育在教学理念、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体系建设等方面与出版行业发展没有很好地实现“无缝衔接”。

王丽媛在《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发展对策》[3]中指出,数字时代我国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是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与编辑出版业务实践严重脱节,导致高校办学“热”而学生就业遇“冷”的问题。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很多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教学忽视了其较强实践性的特征,重视对出版理论的讲授,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错位。

在《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育的市场契合度研究》[4]中,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9级课题组试图探求本科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市场契合度,并指出关于出版市场就业环节存在的“产学脱节”这个问题,一方面,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教育同市场需求存在矛盾;另一方面,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并不仅局限于高校范畴,业界的人才培训和实践历练同样是人才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1.2.1 出版教育中教育理念存在问题研究

传统的出版教育理念已经落后于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与行业发展方向脱节。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者缺乏经营管理理念,教学思想跟不上出版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脚步。刘灿姣、姚娟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管见》[5]中指出,教育理念落后于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不利于营造培养跨学科人才的氛围。很多院系大多具有传统出版教育的背景,在教育理念上还未有突破,仍旧以培养传统的编辑出版和发行人才为主要目标,没有从“大出版”“大编辑”的视角出发,培养能适应图书、报刊、电子音像、网络等传媒的综合型编辑出版人才。

杨明、陈少志、于巍在《从数字媒体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看教育观念的转变》[6]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多年,对高等专业教育人才培养而言,无论是在观念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还远远没有摆脱学科型教育的本质。一些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观念、课程设置等方面依旧持有浓重的学科型培养体系味道。

1.2.2 出版教育师资队伍存在问题研究

优质的师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当前,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工作遇到一大障碍就是教师的数量短缺、专业知识与素质跟不上数字出版快速发展及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编辑出版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等多围绕传统出版教育目标而构建,不少教师缺乏出版实践经验,对现代信息技术不够了解,导致一些数字出版类课程无法开设,或者教学效果不佳。

陈丽华、郭伟、王坤在《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中指出,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的专职教师以高校的在职教师为主,很少有编辑出版单位的人员参与教学,他们理论知识很强但缺少实际的编辑出版经验,很多高校往往是根据本校的师资情况决定开设的课程和由哪位老师授课。

杨明、陈少志、于巍在《从数字媒体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看教育观念的转变》[8]中指出,绝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依旧存在着与当前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绝大多数专业教师属于理论研究型人才,掌握学科知识系统全面,经历过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善于理论分析和理论讲授,表现为理论教学型特征,这对培养研究型专业人才的定位更为合适;但对于绝大多数地方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编辑出版专业而言,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明显不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而由于缺少行业岗位的实践经验和经历,大多数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方面明显不足,表现为“能说不会做”的尴尬。

1.2.3 出版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研究

高校是出版业人才的主要输送者,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和就业市场,不少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已经开始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增加数字媒体课程或相关模块。同时,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还应满足行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www.daowen.com)

蔡翔、赵树旺在《出版专业硕士教育:问题、症结与制度设计》[9]中指出,学界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目标,具有主动推进和实现目标的内在动力,但我们惯于闭门办学,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向不明确,重理论轻实践,尤其是现行专业硕士教育模式基本沿用了本科教育的那一套,不关心产业前沿与实际需求,所谓与业界之间的“走出去”“请进来”,都是隔靴挠痒,流于形式。同时,现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推行的是教师终身制,业界师资引进过多还可能威胁部分在职教师的利益。

金业文、刘志军在《论“卓越出版人才”的校企协同培养》[10]中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出版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高校的课堂教学实现,培养途径封闭单一,基本上排除了业界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错位,致使很多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差、不被业界认可、就业难,而许多求贤若渴的出版企业又难以招到合适的专业人才。

1.2.4 出版教育中学科体系存在问题研究

从国内已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高等院校的学科设置来看,大多归属在新闻传媒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或者人文学院之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媒介素养,突出专业的文化性与传播性。然而,这样的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学生的专业优势模糊,弊端十分明显,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今数字出版新趋势的需要。

赵金色、杨菁在《近年来我国出版学学科定位问题的研究进展》[11]中指出了我国出版学学科定位现状。在我国与学科有关的3个目录中,出版学的定位都是模糊不清的,这给高校出版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多问题。出版学到底该属于哪一学科,目前仍无统一定位。在本科教育阶段,国内的出版学专业学科归属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设置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之下,另一种设置在信息管理学院之下,后者更重视新兴技术环境对出版学专业的影响,突出文理融合和社会应用。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出版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有挂靠培养和专业学位培养两种方式。出版学专业未被列入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目录中,但各高校能根据自身情况挂靠在相关一级学科之下来培养出版学方向研究生。尽管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标志着出版学研究生教育开始逐渐纳入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但其专业归口问题并未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陈丹、张聪、仲诚在《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12]中指出,绝大部分出版专业未达到独立建院或系部的规模,且各高校对出版专业所属二级学院或系部的划分也不尽相同。目前80所高校对出版专业学科属性定位各有不同。其中2.5%的高校(两所)偏向艺术学类;7.5%的高校(6所)偏向管理学类;88.75%的高校(71所)将出版专业定位于文学类,而在这71所高校中,又有51所将出版专业设置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之下,其余20所则设置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

陈洁、陈佳在《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13]中指出,现阶段,高校的通常做法是将数字出版拆分,分流到电子出版、网站建设与开发等具体课程中去,尚未形成以数字出版学为中心,建立各级相关课程的体系。很多高校尽管已经有意识地将数字出版作为专业教学的一部分,但是具有针对性、时代性的数字出版方面的专业教材目前仍是稀缺。国内部分高校将数字出版纳入本科、硕士或博士的培养,但是已经或者正在逐步建立起本硕博一体式培养的学校几乎没有,这就导致数字出版学习人员面临着“半路出家”的窘境。

1.2.5 出版教育中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研究

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出版类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状况不利于培养数字出版产业所需的人才类型。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偏低,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潘文年、吴天翮在《我国出版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分析研究——兼与美国纽约大学、佩斯大学比较》[14]中,通过对国内首次开办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14所高校以及美国纽约大学和佩斯大学出版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得出,美国两所学校不论是从总体上,还是从专业必修课与专业课的类别上,出版应用类课程开设比例最高,基础与理论类课程所占比例位次,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出版技术类课程,从课程设置上契合了“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

罗立群在《编辑出版学学科归属与课程设置》[15]中指出,综观当前我国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课程差异化明显,每个高校各行其是;二是开设的课目老套,跟不上技术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三是课程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学效果难以奏效。大多数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仍偏重传统出版,在传统出版教学中尤其重视图书编辑的培养,这种课程安排和人才培养目标偏离了现实社会的发展轨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