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伪书现象研究-出版学研究进展

伪书现象研究-出版学研究进展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出版界中,对出版资源的滥用时有发生,如买卖书号、编校质量低劣、跟风出版等,但伪书的泛滥对出版的消极影响较前述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伪书进入大众视野源于国内知名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署名为[美]费拉尔·凯普著、金雨编译的《没有任何借口》,该书出版曾轰动一时,销量一时窜到200万多册[164],令人意外的是,这是一本实实在在的伪书。据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界定,伪书是指含有虚假宣传信息的图书[165]。

伪书现象研究-出版学研究进展

出版界中,对出版资源的滥用时有发生,如买卖书号、编校质量低劣、跟风出版等,但伪书的泛滥对出版的消极影响较前述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与“黄”“非”“盗版”等出版物相比,伪书“都出自正规出版单位,有的还是知名的出版社销售也都是通过正规的新华书店等渠道”[163],正因如此,伪书的危害才更显而易见。

伪书进入大众视野源于国内知名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署名为[美]费拉尔·凯普著、金雨编译的《没有任何借口》,该书出版曾轰动一时,销量一时窜到200万多册[164],令人意外的是,这是一本实实在在的伪书。何为伪书?据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界定,伪书是指含有虚假宣传信息的图书[165]。目前伪书大致分为三种:①伪造外国作者及虚假评论;②盗用国外已有影响或畅销的图书书名及相关信息,而中文图书内容则完全或部分由自己编写;③假冒作者。

业内人士揭秘“伪书的生产链条一般包括出版社、策划人和写手三个环节”[166]。这三个环节由五部分组成:策划人定选题,攒手(写手)攒书,书稿完成交给策划人,策划人将书稿卖给书商,书商与出版社合作出书或者买下书号自己运作。[167]可见,在伪书的生产中出版社是必不可少的,出版社扮演了助纣为虐的角色,反过来也坑害了自己。

伪书的产生过程,折射出我国出版行业存在唯利是图、缺乏诚信、把关失责、道德失范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导致出版物内容管理出现真空[168],成为伪书产生的重要原因,而且反映了出版企业在市场化进程中对经济利益的过分强调和出版行业诚信建设的不足与监管的不力。

参考文献

[1]李向东.简述清季民初的新闻出版法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1):158.

[2]李向东.简述清季民初的新闻出版法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1):158.

[3]赵志浩.《大清著作权律》及其对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的影响[J].兰台世界,2014(35):57-58.

[4]刘国强.民国时期《出版法》述评[J].中国出版,2011(20):66-70.

[5]虞文俊,黄萃.探析1932年《出版法》修正讨论[J].新闻春秋,2012(1):38-43.

[6]虞文俊,黄萃.探析1930年《出版法》评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16-121.

[7]任冬梅.清末民初出版法的变迁与社会幻想小说的想象空间[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6-11.

[8]郭毅.1947年《出版法修正草案》颁布后的观点交锋[J].青年记者,2013(6):80-81.

[9]张莉.南京国民政府新闻出版立法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1.

[10]史永初.民国时期出版法律制度与国民党的新闻统制活动[J].兰台世界,2013(31):44-45.

[11]刘国强.新中国成立前我党在新闻出版战线政策法制建设的成就[J].中国出版,2012(11):58-63.

[12]李军林.出版立法:百年回顾与反思[J].出版发行研究,2014(11):99-101.

[13]寇云田.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法制建设[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5-128.

[14]李静丽.我国出版法制建设探讨——从百度文库案看我国出版法的缺失[J].新闻世界,2012(7):250-251.

[15]龙正林.义务教育教科书出版监管的立法建议与思考[J].出版广角,2014(4):80-81.

[16]本刊记者.数字出版标准,真的要来了[J].编辑之友,2013(4),8-13.

[17]邬书林.遵循规律 扎实工作 精心抓好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建设[J].出版发行研究,2012(8):5-9.

[18]2012数字出版脉动[EB/OL].[2015-06-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http://www.gapp.gov.cn/news/1658/127313.shtml.

[19]施勇勤,陈敬良.我国出版业标准化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编辑,2013(1):27-31.

[20]黄先蓉,郝婷.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关系[J].现代出版,2012(1):16-20.

[21]黄先蓉,郝婷.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协调发展刍议[J].中国编辑,2012(2):18-22.

[22]黄先蓉,郝婷.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2012(1):69-73.

[23]郝婷.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J].编辑之友,2013(10):26-29.

[24]黄先蓉,李晶晶.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研究(一)——基于我国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所涉概念的不同解释分析[J].出版科学,2012(1):42-47.

[25]李晶晶,黄先蓉.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研究(二)——从中国标准书号的规制现状谈起[J].出版科学,2012(1):48-52.

[26]郝婷,黄先蓉.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研究(三)——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行业标准与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及其对新闻出版行业的启示[J].出版科学,2012(1):53-57.

[27]陈庆,周安平.论数字出版的范式、技术构成与法律基础——兼谈《著作权法》“出版”定义的完善[J].出版发行研究,2014(5):81-84.

[28]周艳敏.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法规回顾与展望[J].中国出版,2013(21):44-47.

[29]郝婷.我国数字出版法律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出版,2011(16):49-51.

[30]民进中央.完善我国数字出版法律制度[J].民主,2014(6):25-26.

[31]杨青,沈秋蕾.数字版权交易视角下我国数字出版法制建设与交易环节的完善对策[J].出版广角,2013(18):29-31.

[32]刘慧静.关于我国数字出版管理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9):119-120.

[33]周澍,黄俊尧,毛丹.国内数字出版产业研究的检视与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13(3):145-150.

[34]黄先蓉,郝婷.浅议数字出版法律法规的制定原则[J].中国编辑,2012(5):59-63.

[35]黄先蓉,郝婷.浅议数字出版法律法规的制定原则[J].中国编辑,2012(5):59-63.

[36]黄先蓉,郝婷.数字出版法律制度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A].陈丹.出版与传播学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3-41.

[37]黄先蓉,李晶晶.数字出版法律制度构建与文化安全[J].出版广角,2014(13):22-25.

[38]周莉.论数字出版法律制度的构建及文化安全[J].法制与社会,2014(6):36-37.

[39]孙培哲.谁之代言人?——传媒帝国时代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J].清华法治论衡,2013(2):339-355.

[40]陈继静.书报检查、出版法与出版自由——马克思《普鲁士出版法案》管窥[J].国际新闻界,2013(3):6-15.

[41]王珏,谢誉元.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29-131.

[42]陈菊.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青年记者,2012(18):47-49.

[43]陈力丹.恩格斯列宁论“绝对的出版自由”[J].新闻前哨,2012(7):86-87.

[44]陈力丹.列宁论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J].东南传播,2014(5):62-64.

[45]于翠玲,郭毅.清末民初教科书中的“出版自由”概念考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87-91.

[46]齐喜三.清末出版思想中的自由与法律规制[J].中国出版,2013(19):61-63.

[47]郭毅.三种取向:抗日战争时期国人的出版自由观[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2):65-71.

[48]马洁.当代我国出版自由研究[J].唐都学刊,2011(2):125-128.

[49]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特色和优势[J].求是,2011(5):50-52.

[50]谢军.出版行政法制体系的现状与构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93-96.

[51]赵明霞.言论、出版自由与司法程序的冲突与权衡——以“渭南警察进京抓作家”为例[J].东南传播,2011(5):12-14.

[52]陈征.论宪法出版自由的保护范围[J].当代法学,2014(4):12-19.

[53]范进学.出版自由与宪法权利的保障——从“刘福堂案”到“杨玉圣案”之宪法思考[J].现代法学,2013(2):15-18.

[54]吴江.如何保障宪法规定的出版自由[J].炎黄春秋,2015(3):56-57.

[55]陆颖.论出版自由及其权利实现的技术动因[J].现代出版,2012(3):17-20.

[56]靖鸣.微博表达自由:言论、出版和新闻自由边界的消解与融合[J].新闻爱好者,2012(16):1-3.

[57]马莉.论微博与言论出版自由[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175-177.

[58]阎晓宏.《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几个问题[J].知识产权,2012(5):3-6.

[59]刘春田.《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是国情巨变的要求[J].知识产权,2012(5):7-12.

[60]吴汉东.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的立法方案和内容安排[J].知识产权,2012(5):13-18.

[61]李明德.我国《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与建议[J].知识产权,2012(5):19-25.

[62]罗东川.对我国《著作权法》修改的建议[J].知识产权,2012(5):26-29.

[63]熊睿.论《著作权法》第16条的存废[J].法制与社会,2015(5):23-264.

[64]贾丽萍.影视作品二次获酬合理性及可行性分析——兼评《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19、37条[J].中国版权,2015(2):50-53.

[65]王本欣.“三步检验法”对图书馆适用合理使用制度的影响——以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为视角[J].图书馆杂志,2013(5):17-22.

[66]管丽丽,代海军.论“孤儿作品”的利用困境及解决机制——兼评《著作权法》(草案二)第二十六条[J].中国版权,2013(2):41-44.

[67]王本欣,曲红.图书馆孤儿作品利用的法定许可制度研究——以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为背景[J].图书情报工作,2013(15):77-82.

[68]周园,邓宏光.论视听作品作者的利益分享权——以《中国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为中心[J].法商研究,2013(3):18-23.

[69]杨利华.我国著作权客体制度检讨[J].法学杂志,2013(8):20-29.

[70]李玉香.延伸性著作权集体管理研究——写在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之际[J].法学杂志,2013(8):11-19.

[71]冯晓青.我国著作权合同制度及其完善研究[J].法学杂志,2013(8):1-10.

[72]管育鹰.实用艺术品法律保护路径探析——兼论《著作权法》的修改[J].知识产权,2012(7):55-63.

[73]李国泉,凌宗亮.著作权法时事新闻条款的审视、适用与追问——兼谈《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J].科技与法律,2012(1):24-27.

[74]孙远钊.《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修改与完善建议[J].交大法学,2014(1):5-21.

[75]黄先蓉,李魏娟.从SOPA的博弈看美国数字出版利益的平衡[J].现代出版,2012(6):59-62.

[76]黄先蓉,李魏娟.美国数字出版法律制度的现状与趋势[J].出版科学,2012(17):59-62.

[77]吴琦,苏蕾.方心未艾的英国数字出版业[J].编辑之友,2012(8):123-125.

[78]季芳芳.英国版权制度改革对我国数字出版的启示[J].编辑学刊,2013(2):56-60.

[79]黄先蓉,冯博.英国《数字经济法》及对我国数字版权立法的启示[J].中州大学学报,2013(1):52-56.

[80]黄先蓉,冯博.英国数字出版法律制度的现状与趋势[J].出版科学,2013(1):81-85.

[81]黄先蓉,刘菡,刘玲武.法国数字出版法律制度的现状与趋势[J].科技与出版,2015(6):70-72.

[82]郝婷,黄先蓉.德数字出版法律制度的现状与趋势[J].出版科学,2013(1):86-89.

[83]宫丽颖.日本政府振兴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举措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3(4):92-94.

[84]黄先蓉,陈玉凤.日本数字出版法律制度的现状与趋势[J].出版科学,2013(1):90-93.(www.daowen.com)

[85]陈玉凤,黄先蓉.韩国数字出版法律制度的现状与趋势[J].出版科学,2013(1):94-97.

[86]亢升.印度新闻出版业生存策略及启示[J].中国出版,2013(16):68-71.

[87]周艳敏.国外数字出版产业政策比较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4(11)89-92.

[88]黄先蓉,李晶晶.中外数字版权法律制度盘点[J].科技与出版,2012(12):14-26.

[89]唐伶俐,裴良婕.中美出版法律制度之比较[J].经济发展研究,2012(20):85-86.

[90]李彬.中美数字出版比较研究[J].中国报业,2015(4):7-8.

[91]徐曙宁.美国数字出版业对我国的启示[J].新西部,2012(8):187-188.

[92]苏晓军.美国数字出版业发展模式及对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的启示与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14(10):104-108.

[93]康同辉,袁勤俭,陶磊.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出版物的盗版形式及治理研究[J].科技与出版(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115-118.

[94]王聪,石陇辉,王颖.浅析我国出版业行政管理[J].职业,2011(2):39-41.

[95]谢军.出版行政法制体系的现状与构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93-96.

[96]谢军.出版行政法制体系的现状与构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93-96.

[97]殷建军.人大代表:不如命名为“国家传媒总局”[N].潇湘晨报,2013-03-11.

[98]吴锋,屠忠俊.我国新闻出版与广电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2013年“署局合并”之透视[J].现代传播,2013(5):1-6.

[99]李先锋,吴化国,王小龙.积极构建“扫黄打非”全方位立体化大格局[J].出版发行研究,2013(10):35-38.

[100]杨毅.“扫黄打非”: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出版产业为例[J].中国出版,2013(3):63-66.

[101]张志强,陆高峰.“扫黄打非”体制创新的理念与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3(9):44-48.

[102]余树华.论“扫黄打非”工作思路的转换与机制创新[J].出版发行研究,2013(11):29-32.

[103]陆高峰.“扫黄打非”要有新理念[J].青年记者,2012(4):80.

[104]张世海.论“扫黄打非”的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J].编辑之友,2014(5):31-33.

[105]雷安军.“扫黄打非”工作的完善:由运动式治理走向常规治理[J].出版发行研究,2013(10):38-40.

[106]洪啸.从“九龙治水”到“一脉相承”——创新“扫黄打非”工作新机制之我见[J].出版发行研究,2013(9):41-43.

[107]王绍华.市县“扫黄打非”机构和队伍设置科学化探微[J].出版发行研究,2013(11):35-37.

[108]张世海.论“扫黄打非”的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J].编辑之友,2014(5):31-33.

[109]刘小标,陈春怀.新时期完善“扫黄打非”工作体制的几点思考[J].南方论刊,2012(10):42-45.

[110]张世海.论“扫黄打非”的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J].编辑之友,2014(5):31-33.

[111]张世海.论“扫黄打非”的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J].编辑之友,2014(5):31-33.

[112]刘建华.网络社会“扫黄打非”的特点及内化路径[J].中国出版,2014(1):62-64.

[113]倪乐平.对我国互联网“扫黄打非”的几点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12(12):80-81.

[114]沈睿.互联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经营模式对网络“扫黄打非”的影响及其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13(9):37-40.

[115]网络“扫黄”还需长效机制[J].IT时代周刊,2014(9):6.

[116]万晨.手机传播中“扫黄打非”工作面临的新挑战[J].出版参考,2013(23):27-28.

[117]杨毅.论“黄色出版物”对当前大众文化的影响[J].出版广角,2013(12):64-67.

[118]李亚玲.色情信息治理的过去和现在——兼论我国“扫黄打非”政策的处境与出路[J].今传媒,2014(4):16-18.

[119]卢妙清.如何发挥高校学报在“扫黄打非”上的作用[J].滁州学院学报,2014(1):134-136.

[120]尹信.中小学图书馆如何杜绝非法出版物[J].中小学电教,2011(6):107.

[121]张颖.高校图书馆应对网上非法期刊信息的服务举措[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198-200.

[122]王凌.非法出版物鉴定标准化问题初探[J].中国出版,2013(5):65-68.

[123]王凌.非法出版物鉴定标准化问题初探[J].中国出版,2013(5):65-68.

[124]王凌.非法出版物鉴定数据库浅探——关于构建新闻出版云数据库中“鉴定库”的设想[J].中国出版,2012(11):41-42.

[125]刘科.非法出版物犯罪中的罪名适用[J].科技与出版,2011(3):53-56.

[126]刘科,贺献理.非法出版期刊构成非法经营罪定罪量刑情节的使用[J].科技与出版,2011(12):76-78.

[127]梁爽.盗版书举例及其识别[J].图书馆杂志,2012(3):40-41.

[128]王欣欣,王宏.浅析网络图书盗版现象与治理[J].河北科技图苑,2011(2):46-48.

[129]陈海珠.盗版原因浅析[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3(4):36-39.

[130]刘海亮,耿国强.论盗版图书“流毒”之根除[J].法制与社会,2012(11):244-245.

[131]刘海亮,耿国强.论盗版图书“流毒”之根除[J].法制与社会,2012(11):244-245.

[132]邹石川,黄先蓉.数字时代的盗版现象及应对策略[J].科技与出版,2014(9):68-70.

[133]夏沣.电子书盗版侵权现象的防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5-68.

[134]刘海亮,耿国强.论盗版图书“流毒”之根除[J].法制与社会,2012(11):244-245.

[135]余人,姚怡云.从著作权法看网络盗版现象及其治理[J].出版参考,2014(4):20-22.

[136]张慧.新时期下市场盗版图书的变化及出版社预防应对策略[J].传播与版权,2014(10):61,63.

[137]徐昌强.如何利用商标来打击图书盗版侵权行为[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3(2):33.

[138]田晶.探索C2C平台销售盗版图书的治理模式[J].科技与出版,2012(3):48-50.

[139]吴健.从实战论出版社打击盗版的“四权”[J].科技与出版,2014(4):77-79.

[140]杨漫.“多元化”开发应对电子音像出版的“盗版”困境[J].科技传播,2013(3):2.

[141]刘现颖.从微观经济学观点看待盗版和毒品[J].东方企业文化,2011(4):214.

[142]王蓬.控制盗版市场的经济模型分析[J].知识经济,2012(7):118-119.

[143]黄嘉悦.“盗亦有道”之盗版博弈[J].改革与开放,2015(5):69-70.

[144]黄嘉悦.“盗亦有道”之盗版博弈[J].改革与开放,2015(5):69-70.

[145]郑小强.基于三方博弈的图书盗版问题分析[J].出版科学,2011(6):49-51.

[146]苑春,郑小强.图书盗版的博弈分析——基于多人及多种群演化博弈理论[J].出版科学,2013(3):57-60.

[147]蔡宏波,张铭洪,王斌.盗版、反盗版与版权市场演化[J].经济管理,2012(7):12-20.

[148]刘超.盗版法律规则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5(7):44-45.

[149]丁春燕.对音像制品盗版的法律规制[J].出版与版权,2014(1):146-151.

[150]刘超.盗版法律规则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5(7):44-45.

[151]陈齐,张建兵,陈静.销售盗版出版物行为的法律适用[J].中国检察官,2011(5):35-37.

[152]刘科.图书盗版犯罪中定罪情节的认定[J].科技与出版,2011(2):49-51.

[153]刘科.图书盗版犯罪中定罪情节的认定[J].科技与出版,2011(2):49-51.

[154]刘海亮,耿国强.论盗版图书“流毒”之根除[J].法制与社会,2012(11):244-245.

[155]姚兵.论购买盗版行为的法律规制[J].中国出版,2012(6):30-32.

[156]赖名芳.加大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净化网络版权环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7-05.

[157]崔国斌.网络服务商共同侵权制度之重塑[J].法学研究,2013(4):138-159.

[158]赵红仕.新技术的发展与著作权法修订——以“快播侵犯著作权案”为视角[J].科技与出版,2014(3):9-11.

[159]孙自法.官方启动2010“剑网行动”直指网路侵权盗版[EB/OL].[2015-06-14].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0/07-22/2417347.shtml.

[160]陈悦.“剑网2015”启动规范网络云存储空间版权列重点[EB/OL].[2015-06-16].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6-10/7335772.shtml.

[161]张贺.“剑网2015”专项行动正式启动[N].人民日报,2015-06-10.

[162]周春慧.剑网行动剑斩网络侵权盗版更护网络健康发展[J].电子知识产权,2012(1):36-37.

[163]王愿石.伪书问题及其治理[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37-138.

[164]江曾培.又见伪书[J].出版参考,2011(13):14.

[165]黄先蓉.近年来我国出版法制建设的研究进展[A].黄先蓉.出版学研究进展[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19.

[166]业者揭秘“伪书”出版链条[J].出版参考,2011(13):7.

[167]何文珺.伪书泛滥出版界何为[J].神州,2012(10):30-34.

[168]张志强,何瑶琴.从伪书现象探讨出版企业的规范化发展[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253-256.

【作者简介】

黄先蓉,管理学博士,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出版发行研究所所长,《出版科学》副主编。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13年获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兼任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法律与知识产权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编辑学会常务理事,台湾南华大学出版与文化事业管理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信息政策与法规、出版政策与法规、出版物市场管理、出版产业管理与版权贸易等。

刘玲武,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