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编辑研究一直是部门编辑学的研究重点,近五年来其研究主要围绕高校学报编辑素养、学报编辑队伍建设、学报编辑职业倦怠问题等几方面展开。
高校学报是科研成果传播、交流和保存的载体与平台,学报编辑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学报质量的高低。杨帆从办刊导向、工作态度、策划能力、编辑业务等方面探讨了高校学报编辑在大发展时期的素质要求[117]。魏净认为在普通高校学报科研弱、经费少、学术性不高的现状下,学报编辑人员应具有思想政治素质、编辑专业素养、责任心、创造性、网络素养等[118]。朱允、赵建萍、杨晓芳等认为在数字出版时代,学报编辑在具有基本编辑素养外,还应具有哲学思辨能力和社交协调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以适应数字出版的要求,为学术传播服务[119]。黄燕认为,在大数据时代,学报编辑应具有更高的政治敏感性、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与技巧和编辑业务水平[120]。周丽娟等则认为学报编辑对内要做“政治家”“编辑家”和“学科专家”,对外要做“外交家”“经纪人”和“企业家”,内外兼修才能满足学报发展要求[121]。
搞好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是提高学报编辑质量的重要保障。田峰认为,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必须走职业化发展道路[122]。王庆跃、徐娟对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现状、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创新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建设机制等创新路径[123]。史海英、韩纪富对军校学报编辑人才队伍进行了研究,认为军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应把握住人才培养,创新激励机制和创造积极、融洽的工作氛围等问题[124]。卢妙清以G省为例,对学报编辑队伍进行实证考察,提出科学组合,构建“橄榄形”或“圆柱形”编辑团队,创建创新型、综合型的和谐编辑团队,以优化编辑队伍的结构[125]。王龙杰针对我国学报编辑队伍集中培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校本培训这一新的队伍职业化建设模式[126]。(www.daowen.com)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是指人们在行业中最易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症状。高校学报编辑因工作的重复性和繁琐性,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这一现象近年来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王颖在《试析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中对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工作环境、社会氛围等因素是导致编辑产生职业倦怠情绪的重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127]。李娟认为,学报编辑的职业倦怠主要是由编辑的职业性质引起的,应由学校、编辑部、编辑三方合力来解决[128]。张宜军认为,学报编辑具有编辑和教师双重身份,面临编辑工作和高校教育改革双重压力,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编辑部人员不足和个人发展的压力是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129]。仇慧在《摭谈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倦怠现象》中,从心理、行为、生理三方面阐述了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现象,指出社会认可度低、学校关注度不够、工作压力大、受到尊重少是主要原因,并从主客观两方面提出了缓解措施[1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