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艺术家与居民,气氛的营造者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艺术家与居民,气氛的营造者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共同营造了不可替代的“气氛”,带给本地居民和旅游者独一无二的审美体验。建筑师和这三位艺术家都是操控光与空间的大师,着眼于渺小的人类与宇宙、天空、大地交相呼应的艺术构想,最终“合力”营造了一种神秘且静穆的气氛。委托艺术家进行在地艺术作品创作,不仅使艺术品与岛屿的自然环境之间建立了联系,而且也建立了艺术品与当地居民之间的联系。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艺术家与居民,气氛的营造者

德国哲学家格诺特·波默(Gernot Bohme)在20世纪末提出“气氛美学”的概念,他认为,所有场景化领域所涉及的都是气氛的营造。在1992年和1993年,波默接连出版了《自然性的自然·论技术复制时代的自然》和《为了一种生态学的自然美学》,他认为生态学的自然美学是人们借以进入美学的特殊之路。环境难题一般以自然科学的方式处理,但是人必须从审美的角度提出环境问题。波默同时指出,在我们的时代,诸如建筑师或设计师,并不能从美学理论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相反,审美理论需要从实践者那里学习很多东西。引入“气氛”概念,[18]目的是为了达成美学,尤其是自然美学方面的思想革新。“一件音乐作品或艺术品、一个日常对象、一栋建筑物或某种空间态势,散发的都是气氛,是那种对在场的人具有情感作用的气氛。气氛是某个空间的情感色调,在场的人通过自己的处境感受而知觉到该情感色调。”[19]气氛不仅仅是个场域,在该“氛围”之内审美主体与客体双方融合为一,而且是通过“身体性”而合一。[20]波默所讨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问题,以及空间和气氛的营造实践,在濑户内国际艺术节都得到了广泛讨论和实施。岛屿美丽的自然环境及其曾遭受严重环境污染历史,都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共同营造了不可替代的“气氛”,带给本地居民和旅游者独一无二的审美体验。

日本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从1988年就开始参与把直岛变成艺术岛的工作。当时因为工厂排放二氧化硫,直岛的绿色植被大幅减少,最后变成了不堪入目的光秃山。安藤忠雄曾提到:起初,他还不能体会到福武总一郎站在宛如荒废的直岛上所说的话——“希望能够找回美丽的海洋与环境,把它打造成世界一流艺术家们大展身手的场所,改变来访者的价值观,成为磨炼感性的岛屿”。福武总一郎先生奔波于岛上,并不断坚定地提出“经济应该为文化所用”的信念,深深打动了安藤忠雄。此外,还有沃特尔·德·玛利亚(Walter De Maria)、隆恩(Richard Long)、草间弥生等前卫的当代艺术家也参与其中。[21]

安藤忠雄认为,“日本人的美学意识是从四季变化的丰富自然风景中培养出来的。在得天独厚的环境下成长,我们必须把世界独一无二的纤细感性,对家人、地方、社会和自然的感情,教导并传承给下一代”。[22]秉承“自然·建筑·艺术共生”的理念,安藤忠雄设计了隐秘在直岛南部绿色山丘腹内的地中美术馆,美术馆的主体位于地下,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从空中俯瞰,只能看到空间顶部或矩形或三角形的规则图形。美术馆中只展示了克劳德·莫奈、沃特尔·德·玛利亚和詹姆斯·特里尔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建筑师和这三位艺术家都是操控光与空间的大师,着眼于渺小的人类与宇宙、天空、大地交相呼应的艺术构想,最终“合力”营造了一种神秘且静穆的气氛。

建筑设计师西泽立卫与艺术家内藤礼合作,在丰岛上建造了一间只有一件艺术作品的美术馆——丰岛美术馆。身处其中犹如珍珠安放在贝壳之内,又似婴儿安静地在母体内酣睡。在静谧的美术馆中,观众可以看到地下水从美术馆中央的地面上的孔隙向上涌,汇聚在一起后又滚向更低洼的地面处……在美术馆中,人们可以很自由地活动:有的席地而坐,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水珠的动向;有的躺在地上闭目养神;也有的在美术馆圆形的天窗下看悬挂其中的丝带迎风飘荡。北川富朗评价道:“这座美术馆是一件感觉水或空气的装置。我认为这是当今最新的美术馆形式。它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陶器、雕塑、绘画等艺术,这里诞生的艺术是通过整个身体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23]

除了日本本土艺术家外,来自海外的艺术家在濑户内海艺术节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通过了解日本,了解当地,在艺术创作上发现了新的可能。北川富朗提到,艺术是与他人相连的媒介,所以不同的人越多越好。他认为,在金钱、资讯全球化的时代,因艺术、文化活动而在全世界穿行的人们,将取代传统的传教士、跨国企业和军队。海外艺术家扎根于此,深入挖掘场所的固有性,也从全球视角将整个“世界”注入该地区。[24](www.daowen.com)

在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中,旅游者们乘坐游轮从一个岛屿“漂流”到另一个岛屿、游走在美术馆、艺术作品、岛民日常生活的街道之间,居住在某一个岛屿或者港口的宾馆或者民宿里,品尝着当地的特色美食……他们的身体性在场实现了他们对弥漫在濑户内海这一自然地理空间和艺术空间中的“气氛”的感知。

创意旅游的视角来看,为了利用创意经济促进旅游业,有必要将创意产品与旅游目的地联系起来。虽然建筑或当代艺术的杰作无法复制,但如果艺术品与其位置之间没有联系,它将不会成为可持续旅游业的资源。然而,在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上,委托创作的在地艺术作品与海岛的景观之间建立了牢固的关系,从而增强了艺术品的独特性,以及岛屿作为旅游胜地的吸引力。[25]创意旅游的结果强调旅游者对于地方价值的共享和情感的联结。创意旅游强化了旅游者的“地方感”,增强了旅游者对地方的主观理解、内心感知和心理描述,这是旅游者在文化旅游过程中与地方建立起的特殊联结,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感受、信念、态度和行为、思维模式,以及生活方式,最终完成旅游者的地方认同、地方依恋和地方依附。[26]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将地方与艺术进行整合,促使旅游者与对此地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在地艺术进行深度感知并完成认同,生发审美情趣,实现不可替代的审美体验,建立独特的审美联结。

委托艺术家进行在地艺术作品创作,不仅使艺术品与岛屿的自然环境之间建立了联系,而且也建立了艺术品与当地居民之间的联系。为了促进居民走进美术馆了解当代艺术,艺术项目向居民免费开放,并邀请他们参与其中。在社区中部开始的“家计划”项目,尤其培养了居民对当代艺术的亲近感。1998年,“家计划”中的第一件作品《角屋》问世。这件作品由建于两百多年前的旧民居改建而成,里面设置了艺术家宫岛达男使用数字计数器创作的作品《时间之海》。作者邀请了125位居民参与了其创作活动,促成了现代美术和日本古老民居相结合、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的新型艺术创作方式。[27]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中创作自己的作品,居民不仅可以看到艺术家的创作成果,还可以参与创作过程。北川富朗指出,获得认同是这些艺术作品成立的首要条件。与此同时,艺术家由于对当地材料不熟悉,工程技术也有限,搭建大型装置作品往往面临很大困难。但如果邀请当地村民参与,就能迅速抓住要领,并利用材料顺利完成作品。[28]对居民而言,参与作品创作也提升了他们的参与感和自豪感。当作品被保留下来之后,居民便开始自发维护与清理,并且热心地向参观者介绍作品。正如北川富朗所说:“艺术就像婴儿,麻烦、费神,不具备生产性,置之不理就会出毛病。正因为如此,周围的人才不由地给予其支持,帮助其成长。”[29]艺术使人们聚集在一起,相互照顾,并产生联系,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当地居民对作品进行维护和讲解,也参与艺术作品意义的生成,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在岛屿上,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物都和艺术节息息相关,他们都是旅游装置的组成部分,一同构建艺术节的气氛,远道而来的旅游者也是其中一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