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紫禁城宫殿群的阴阳五行建筑布局和象征符号运用,多以五行五方名称和色彩符号来体现的话,那么自永乐年间开始,设置在北京内外城的五行五方五镇风水镇局,则以风水物镇为主。古人认为:“夫宅也,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20]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21]强调住宅特别是皇帝宫城,其风水吉凶变化与天人感应、五行生克规律相关。它们随流年天象变化,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古人认为天人感应的凶兆祥符,是可以通过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互补选择,五方五行五镇风水镇局设置来改变应对的。北京五行五方五镇因此应运而生。根据汉代以来形成的五方、五象、五色、五灵、五神和天干地支配伍,它们分别是东方甲乙木——东方木镇神木。东方护卫灵兽为青龙。护卫帝神为太皞,太皞执规而治春。南方丙丁火——南方火镇燕墩。灵兽为朱雀。护卫帝神为炎帝,炎帝执衡而治夏。西方庚辛金——西方金镇大钟。灵兽为白虎,护卫帝神为少昊,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壬癸水——北方水镇镇水观音庵(即今什刹海西北汇通寺,清代改为昆明湖铜牛)。灵兽为玄武,护卫帝神为颛顼,颛顼执权而治冬。中央戊己土——土镇万岁山(今景山),护卫帝神为黄帝,其佐后土,黄帝执绳而制四方。北京五方五镇沿用五行木金水火土五种自然物,叠加名称、方位、天干、五灵神兽和五方帝神来体现其护卫镇守的神力,如图5所示。
图5 北京旧城“五镇”方位示意图
据史载,北京五方五行风水镇局,是当年辅佐朱棣 “奉天靖难”夺得帝位,深谙阴阳五行八卦三教,俗称黑衣丞相的姚广孝,在永乐年间主持修建的(但目前所见文献只有他主持监制水镇、金镇永乐大钟的记载)。[22][23]其功能和目的是镇压邪祟避祸祥符,以保京城万世太平。以中央戊己土镇万岁山为例:历朝改朝换代,总要以物镇“压胜前朝”,杀灭前朝王气,以保本朝万世太平。元朝万岁山,就是压在金朝行宫北海琼岛上的土镇,旨在镇压前朝王气,使其永世不得翻身。永乐皇帝建紫禁城,用来“压胜前朝”的是元旧宫殿废墟砖石和挖紫禁城护城河的一百多万方泥土堆成的土镇万岁山。位置在元朝皇城主殿延春阁基址上,雄踞新宫紫禁城中轴线之北,成为紫禁城的靠山和大内镇山。[24]山为阳水为阴,紫禁城背山面水,万岁山和金水河阴阳合一环抱紫禁城,既实现皇帝宫城“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理想,又把紫禁城的阴阳之气,通过万岁山与昌平天寿山、燕山、太行山、昆仑山一脉相连,成为紫禁城的龙穴脊山,在北京皇城帝都营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5]据汉代刘安《淮南子·天文训》所云:“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26]在古代方位观念中,居中地位最高。黄帝居之,占有土地统治四方,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黄帝作为中央后土之神,是中华民族最高之神。西方庚辛金镇——明代京师西镇大钟(明在城西万寿寺,清移至觉生寺,即今大钟寺),开铸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由明成祖少师姚广孝监制,内外刻华严经一部。[27]《汉书·五行志》记载:“金,西方,万物既成,杀气之始也。”[28]根据阴阳五行说,东为阳,西为阴;东为生,西为死。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杀戮太多,于是铸大钟刻佛经消孽,“更假释梵庇冥族”。[29]西镇大钟是朱棣为迁都北京而准备的重要法器,是为镇压鬼魂邪祟,为皇帝生民祈福求平安而设置的。
北京东方神木木镇则是朱棣力排众议,将明代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为强调建都北京的天人感应祥瑞兆符——即建都北京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而设的。史载,明永乐四年(1406)闰七月,朱棣下诏建北京城,派出尚书、侍郎、副都御使、金都御史等大员七人分赴五省采木,督军民匠役烧造砖瓦。[30]采办大臣尚书宋礼到四川勘探,发现了蕴含天地精华的特大金丝楠木林。尚书宋礼未来得及伐木开采,一夜之间,就有数株巨木自动出山谷,聚集到江边。宋礼认为是山神显灵了,赐神木辅佐永乐皇帝建都,遂作为天人感应之祥瑞奉报永乐皇帝,天子大喜:“祥瑞之兆,神助我也!”于是,永乐皇帝钦定这一批金丝楠木为神木,此山为神木山,敕建神木祠以春秋享祭。并特命大臣作《神木山祠记》,以谢神赐。[31]后来,这些神木通过大运河运到北京。存放神木之地,为广渠门外通惠河畔皇木厂(或神木厂,1949年后改称黄木厂)。永乐十九年(1421)北京城建成,有大臣赋诗献赋,歌颂此神木祥瑞:“山石自出河岳效顺,而神木自行。”[32]作为天人感应祥瑞的神木,遂被作为京城东方木镇立于城东通惠河畔的神木厂内。[33]明代朝廷还专门设神木千户所护卫神木。④三百多年后,清乾隆皇帝分别于乾隆八年(1743)和乾隆二十三年(1758)两度造访皇木厂,为蒙受火烤虫啮日渐凋敝的东方木镇撰写《神木行》《神木谣》,将明清两朝数百年来有关东方神木的来龙去脉,与上古神木典故、神话传说整合于一体,并亲自手书刻碑勒石,建神木碑亭和神木庙春秋两祭木神,将东方神木文化营造和木神祭祀推向高峰。
神木碑碑阳是乾隆的御制《神木谣》(见图6),作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春三月,其题记是“都城东有巨木焉,其长六十余尺,卧于地,骑者隔木立弗相见也。相传前明时所置,以应甲乙生气”。点出神木之巨,以及当年“以应甲乙生气”,参与明朝建都北京城,并且作为东方甲乙木镇的神木祥符功能。首句写神木在《易经》中的卦位卦象,追溯其来历不凡,在深山中吸取天地之精华,修炼成为千年神树灵椿的前生,以及被弃若敝屣沦落于此的后世。“远辞南海来燕都,甲乙青气镇权舆”两句,沿用京师坊间传说,叙写永乐年间,南海龙王将士将神木运送京城,震天动地电闪雷鸣中,通惠河水暴涨。南海龙王诸神兵神将,簇拥着巨大的神木溯流而上。到通惠河二闸时公鸡报晓,南海龙王率领的虾兵蟹将匆匆放下巨木,返回南海龙宫。通惠河顿时雨消云散洪水退去,神木就留在二闸边(今广渠门外双井)。诗歌将传说与神话融为一体,旨在神化明永乐皇帝建都北京、立木镇于东方之举,强调其皇权、建都、立木镇的天授神谕权威性和合法性。作为东方木镇,其传统功能和意象,是春天主生气主勃发的青龙,镇守皇都护佑帝王权舆国家永固、百姓平安。后数句,在叙述三百多年来神木经历无数磨难,现如今凋敝不堪的现状后,乾隆以“天也将以为贞符,试看虚中巨查如。尧年贯月历劫馀,生育盛德釐皇图”,强调如此巨大的神木作为上天赐予的祥瑞贞符,虽然皮毛受损虫啮残缺,却丝毫不影响它的巨大神力。太皞作为东方神木的守护帝神,虽经历无数劫难,仍然会以劫后余生的巨大神力,护佑国家昌盛,象征皇图福禧勃勃生机。(www.daowen.com)
图6 御制《神木谣》
通过东方神木三百多年来镇守皇城权舆,明清两朝帝王反复钦定赐名,特别是乾隆皇帝两次御制《神木行》《神木谣》,将上古夸父手杖所化邓林神话,以及庄子《逍遥游》以五百年为春、五百年为秋,八千年为春、八千年为秋之历代累积沉淀的神木典故,全部加诸北京东方神木,象征寓意它的古老神奇、威力无穷。在帝王神木叙事的加持建构下,北京东方木镇不仅刻碑立庙建廊成为一方神祇,也随之由木而神,由神而祭,由祭成典,由典成一方文化民俗,成为北京王气磅礴、生生不息的东方木神符号,成为北京帝都东方不可或缺的祥瑞守护神。清朝神木祭祀由此成为定例。[34]木神祭祀仪典遵从清朝群祭之例:有迎木神牌、奠帛、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望燎八个程序,由乾隆年间一直延续到光绪、宣统年间,直至1912年清朝灭亡,才停止钦定数百年的神木庙之神木祭祀。尽管如此,今天还可以在故宫看到乾隆皇帝沿用的“神木”祭祀神位(见图7)。
图7 “神木”祭祀神位
明清两代的北京东方神木营造,以及由此建构的东方木镇、神木崇拜文化,作为北京皇城帝都独特的建筑文化符号和符号象征,既是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皇城帝都建筑文化符号特殊功能的象征,也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宇宙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关系的独特认知。远自深山的巨型自然之木,在被附会神迹神功后,作为北京皇城帝都的东方木镇,被纳入传统五方五色五灵五像五帝的阴阳五行文化谱系,成为具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象征功能的文化符号。尽管东方神木的意象依然关联“木”的具体形态,在其文化谱系中,其内在含义却是指向宇宙天地秩序的。东方木镇和木神崇拜包含了一种由主宰和崇拜相交织的情感满足,成为北京神木博物馆独特的核心文化IP。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