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审美距离的重要性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审美距离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期待视野”的基础上,汉斯·姚斯进一步提出了“审美距离”的概念。文化认知的颠覆与新鲜事物的学习,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审美距离。在这个不断平衡的过程中,观众获得了适当的“审美距离”与审美享受。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审美距离的重要性

在“期待视野”的基础上,汉斯·姚斯进一步提出了“审美距离”(Aesthetic Distance)的概念。假如人们把先前的期待视野与作品出现之间的不一致性称为“审美距离”,那么新作品的接受就可以通过对熟悉经验的否定或通过把新经验提高到意识层次,造成“视野的变化”。个体期待视野与具体阅读中存在的差异被称为“审美距离”,这个距离在接受作品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当接受者与艺术作品中的角色距离为零时,接受者完全进入角色而感到索然无味,无法获得审美享受,但当这种距离增大到期待视野对于接受的指导作用为零时,接受者则难以理解和接受作品,对作品感到漠然。[12]

从内容策划来看,由于缺乏对文化输出国的深入了解,跨文化传播的受众和作品之间具有天然的宏观的审美距离,或称为文化距离和文化折扣。传播者的主要目的即如何让这种距离真正产生美。对中餐没有根本了解的海外民众基于海外中餐馆中西化了的菜肴的有限认知,常常认为中餐最著名的菜式为“Orange Chicken”(糖醋鸡)、“Kong Pao Chicken”(宫保鸡丁)、“Dumplings”(水饺)、“Spring Roll”(炸春卷)等。纪录片的呈现和教育让观众重新认识到原汁原味的中国美食文化,与他们日常接触到的初代移民本地化处理后的中餐,在认知上具有鲜明的对比冲击。

从微观来看,在《风味原产地》中,节目组选取的食物极其富有地方特色,多数是较不为人知的地方美食。即使是国人所熟悉的食物和菜肴,其在不同地域演变出的千变万化的烹饪方法也经常出人意料,让人惊叹,对于很多国人来说,这也是一个科普和了解的过程。在《潮汕》篇的《腐乳饼》中,与牛肉丸、牛肉火锅相比,腐乳对于绝大部分海外观众都是一次对于食材认知更加新鲜的接受体验,也因此更易产生审美距离,这一点在观众评论中也得到了印证——提到腐乳饼、腌蟹的观众明显多于提到牛肉、土豆等常见食材的观众。文化认知的颠覆与新鲜事物的学习,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审美距离。

从叙事手法来看,不同于《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展现大江南北家常菜肴的煎炒烹炸和人文故事,《风味原产地》多将镜头对准食材的变化过程及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制作方法,这种化繁为简的方式减少了可能因文化、社会环境造成的理解困难,有效缩小、控制了它的审美距离。以《甘肃》篇中的第一集《羊肉》为例,在介绍了羊肉串、炒羊肉等以羊肉为食材原料的菜肴后,镜头转向甘南藏族聚居地的甘南州甘加草原,拍摄了牧民为克服高原地带水沸点过低,将炙烤过的鹅卵石放入羊肚中形成天然的蒸汽高压锅,将羊肉煮熟。观众的“期待”在食物烹饪的过程中不断变化,直到谜底揭晓;而对于食材烹饪变化过程的微距拍摄,则加强了视觉感受和审美愉悦感,对“过程”而非“成品”的记录给了观众充分的变化期待视野,也给了观众产生审美距离的机会与时间。当这个“过程”以极其细腻的放大状态对观者进行视觉冲击(如被捶打后肉的筋膜纹理百合受热之后纤维的形态变化、腐乳直立菌丝的生长过程),求知心理、猎奇心理与视觉享受的满足使作品对于外国人而言有了更强的吸引力。(www.daowen.com)

图1

观众因为国别、文化的距离与“期待视野”之间始终保持着一段距离,但又因为内容的共通性和易理解性,距离不至于增大到令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在这个不断平衡的过程中,观众获得了适当的“审美距离”与审美享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