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构建平安中国:坚持人民至上

构建平安中国:坚持人民至上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平安中国建设中坚持人民至上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长远之策,是把人民群众对建设平安中国的要求作为努力方向的必然之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更安宁。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国家安全领域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平安中国:坚持人民至上

平安中国建设中坚持人民至上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长远之策,是把人民群众对建设平安中国的要求作为努力方向的必然之举。

平安是老百姓亘古不变的期盼,是最基本的民生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经由传统物质需要,上升到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的需要。新时代,平安一词的内涵外延不断拓展,标准要求更新更高。我们只有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更高水平地深化平安建设、建设平安中国,才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更安宁。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国家安全领域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只有人民更安宁,才能进一步汇聚起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无穷力量。只有人民更安宁,社会更安定、政治更安全也才更有保障。[1]

|知识链接|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的三次社会主要矛盾转变(www.daowen.com)

第一次社会主要矛盾转变: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意味着我国开始走向以工业化为主体,特别是以重工业建设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甚至压缩了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集中物力财力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第二次社会主要矛盾转变: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第二次大转变,这一矛盾涉及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社会生产两大主体,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三次社会主要矛盾转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