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设平安中国,确保安全

建设平安中国,确保安全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追求平安已经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传统的“平安”理念更多体现的是“小平安”,讲究个人和家庭的身心健康,私人财产的平稳安全。大安全格局下,平安早已超出我国古代典籍对“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盛世描述,而是以国家安全为基石的系统平安体系,包括政治安全、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人民生命安全,等等,形成以安全为核心的“系统平安”。

建设平安中国,确保安全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平安”二字承载着人世间最美好的企盼。“平安”一词出自《诗经·小雅》中“鹿鸣之什·常棣”记载的“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虽然读音和词意显得平淡无奇,却是弥足珍贵、不可或缺的,可谓“平安”无价。《韩非子·解老》说道:“人无智愚,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平安对于中国人而言,就像水之于鱼,天空之于鸟,空气之于人,慰藉着亿万国人。我国的传统节日,莫不传达着祈福保平安的愿望。春节、端午、腊八、元宵这些中华传统节日所包含的饮食、衣物、装饰、习俗、活动、仪式、禁忌,背后大都蕴含“驱邪魔、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情感寄托。可以说,追求平安已经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古人对平安的向往根源于生活的不安定,来自于对瘟疫、战乱、疾病和死亡天然的恐惧,平安更多与个人的安危存亡挂钩。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说,安全需要属于仅高于温饱需要的底层需求,没有安全做前提基础,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价值体现,将成为空中楼阁。老子认为,人与道、天、地在重要性上并列,即“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黄帝内经》则进一步指出人贵于天地之间的万物,其《素问》篇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吕氏春秋》有言:“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这些古代思想反映的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以及贵生、惜命、重安的朴素智慧。(www.daowen.com)

传统的“平安”理念更多体现的是“小平安”,讲究个人和家庭的身心健康,私人财产的平稳安全。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平安的内涵外延已从传统的强调人身财产安全扩展为安居、安业、安康、安心等各方面。早在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在建设“平安浙江”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平安”,不是仅指社会治安或安全生产的狭义“平安”,而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广义“平安”。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把辩证唯物论的系统观念运用于治国理政,强调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大安全格局下,平安早已超出我国古代典籍对“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盛世描述,而是以国家安全为基石的系统平安体系,包括政治安全、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人民生命安全,等等,形成以安全为核心的“系统平安”。新时代的“平安”,回应的就是人民群众对除恶务尽的期待、对安居乐业的期盼以及对国家长治久安的追求,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治理智慧,显示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赓续不绝的文化底蕴与根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