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共生过程-从此爱上作文课

共生过程-从此爱上作文课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谐共生教学法的核心是共生共长。因此,我们要采用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共生过程,使教学主干充实而丰满,使优良的种子在课堂教学中长成一棵粗壮的大树。因此,共生教学的过程,必须体现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引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引领,而不是任其学生自然地学习。

共生过程-从此爱上作文课

和谐共生教学法的核心是共生共长。“生”即“生成”,即体验,即感受,即发现,即创造。有教师之“生”和学生之“生”,而教师之“生”是基础,学生之“生”是目的;“长”,即成长,即提高,即发展,即丰富,即实现,有教师之“长”和学生之“长”,而学生之“长”是根本。

在“生”和“长”之间,“生”是手段,“长”是目的。“生”是“长”的基础,“长”是“生”的目的。“共生共长”有着丰富的内涵:既有资源共生,也有情景共生;既有言语共生,也有情感共生;既有思想共生,也有精神共生;既有阅读共生,也有写作共生。

共生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不断推进的过程,或者说是共生原点不断生长的过程,而不是原地踏步,不断循环的过程。打个比方,如果说课堂是一棵树,这棵树应该不断长大;如果说课堂是一棵竹子,这棵竹子就应该不断抽节长高。这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不断推进上,更体现在学习内涵的深化、学生学习的成长上。

因此,我们要采用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共生过程,使教学主干充实而丰满,使优良的种子在课堂教学中长成一棵粗壮的大树。

比如我教学《蜀道难》,课文的朗读,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先是集体读指名读,了解课前读背情况,正字正音;然后是指名五位同学比较读“噫吁嚱”三个字,并且进行比较评点,感受全诗的感情基调和豪迈之气;第三个层次是指名三位同学分别比较“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全诗中三次反复出现的不同朗读,通过比较评点,理解这句诗在全诗结构、感情等方面的作用;第四层次是师生配合朗读全诗,我读开头的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同学们读其他诗句,然后讨论理解其他诗句和这三句诗的关系,以及运用的表现手法;第五层次是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排行的处理朗读全诗,我边读边在黑板上画出“图谱”,然后根据我的图谱曲线理解诗歌感情和语言形式之间的内在统一。这样多层次的读,就成了一个共生原点。教学过程紧紧扣住一个点,层层深入地展开,一条教学的主线清晰而鲜明。(www.daowen.com)

教学《黔之驴》这篇课文,抓住“寓言用故事讲道理”这个共生原点,我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读课文,理解课文:找出课文写驴的内容,讨论驴悲剧下场的原因;找出写老虎的内容,讨论老虎胜利的原因。然后,让学生以不同口吻讲故事,理解故事:以第三人称讲这个故事,以驴的口吻讲这个故事,以老虎的口吻讲这个故事。我还让学生从驴的角度讨论寓意,用古人的成语概括寓意,从老虎的角度讨论寓意,用自己的“成语”概括寓意,再从好事者的角度讨论寓意,用自己的“成语”归纳寓意。这些在分层基础上的多角度的学习活动,无疑使教学活动变得十分丰满,使教学主线和共生过程非常充实。

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理解“男子汉精神”,我采用了这样一些方法:第一是归纳“我们家的男子汉”身上的主要品质,第二是加工文中的话或用自己的话,描述心目中的男子汉,第三是全班合作完成小诗《小小男子汉宣言》。对小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的理解,分别运用了这样一些方法:一是学生先说说小标题的一般作用,二是归纳本文小标题的主要作用,三是引导学生用人物语言改换小标题,四是比较两种小标题的不同效果。教学中努力把理解“男子汉精神”和理解小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两者紧密地整合在一起。教学《孔乙己》,我紧紧围绕手这个共生原点,先让学生抓住这双手初步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再根据具体情节让学生展开合理的阅读想象,补充关于手的描写,然后再展开想象突出手的细节,描写孔乙己死的场景,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丰富的教学活动形式使共生过程不断推进。

共生教学特别关注教学现场的教学价值,特别追求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多元性,但共生教学的教学过程,必须保证课堂的成长沿着健康的方向,必须是积极向上的生长。这个积极向上的生长,首先体现在有明确的方向。我们看到一些课堂,气氛是热烈的,学生参与的热情是高的,交互性活动是充分的,但这样的活动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谁也不清楚。这就是没有方向的乱生乱长。因此,共生教学的过程,必须体现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引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引领,而不是任其学生自然地学习。再优秀的学生,再理想的课堂,教师都必须履行自己的责任。而越是共生的课堂,教师的引领责任就越重要,引领的意义和难度也就越大。如果教师没有体现引领作用,正说明这不是共生的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