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此爱上作文课:黄厚江中学教师教学智慧

从此爱上作文课:黄厚江中学教师教学智慧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在能力训练中,也许会涉及某些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但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在掌握这些知识,只是借助于这些知识来帮助能力的训练。比如进行多向思维的训练,训练中了解一些多向思维的知识,对能力的训练无疑会有帮助,但掌握这些知识却不是教学的目的更不是重点。能力训练课,都是紧紧围绕某一个能力点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训练。巩固训练是能力训练课的重点环节,决定着训练的质量和效果,是教学的重点。

从此爱上作文课:黄厚江中学教师教学智慧

写作能力训练课是目前比较成熟,也比较有影响的一种作文教学的课型,也可以叫作写作方法学习课,它们比较集中地进行某一方面写作能力的训练,或某一写作方法的学习,两者的教学思路基本一样。

能力训练课,有这样一些基本特点:

写作教学课,大多是以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写作活动,完成具体的写作任务为教学目标,在进行这些活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写作的综合能力。而能力训练课则直接以某一方面写作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学目标。也许教学过程中会安排一些写作活动,但进行这些写作活动本身不是教学的目标,而是为某一方面能力的训练服务。比如进行思维能力训练,或许教学中也会让学生围绕某一个题目某一个话题甚至是一组题目一组话题展开写作思路,但这只是这一节课进行能力训练的一个环节,一个训练点,而绝不是全部,更不是重点,这节课的教学也并不需完成这个题目或者这个话题的写作。

写作能力训练课,不以具体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的学习为教学内容,也不以和某一能力相关的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尽管在能力训练中,也许会涉及某些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但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在掌握这些知识,只是借助于这些知识来帮助能力的训练。换一个角度说,能力训练课中涉及的知识不是教学的重点,常常是不要求掌握的内容。比如进行多向思维的训练,训练中了解一些多向思维的知识,对能力的训练无疑会有帮助,但掌握这些知识却不是教学的目的更不是重点。因为懂得再多的多向思维的知识,也并不代表就会多向思维。

能力训练课,都是紧紧围绕某一个能力点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训练。通常有“观察生活”、“认识生活”、“问题分析”、“思想提炼”、“审题立意”、“选材剪裁”、“结构安排”、“联想想象”等能力点。一般来说,这个能力训练点训练切入的角度越小越具体越好。比如进行“认识生活”或者“审题立意”的能力训练,如果只是围绕这些能力泛泛进行训练,就很难有好的效果,必须从某一个更具体的角度切入进行训练。更重要的是,能力训练课的各个环节,不管是知识学习还是方法掌握,不管是案例列举还是训练组织,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这个能力点,紧扣一条线展开。

能力训练课的基本流程是:

即首先和学生明确具体的能力训练点是什么,也就是明确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既可以开宗明义,也可以像由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入手。开门见山,主旨鲜明;先学后教,富有启发性。

即通过具体的典型案例对学习内容进行解说,让学生理解有关能力点的内涵和要求。这些案例可以是教材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名家名篇,也可以是学生的习作。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加深对能力训练点的理解,而且可以从中悟到具体的学习方法。有时候,这一环节和前一个环节也可以倒过来安排。

即通过具体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将在典型案例中所悟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写作实践活动中。这个环节在教学思路中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是教学思路很重要的一环,要充分注意它在前后环节中的衔接作用。

即在迁移训练的基础上,再通过训练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和前期训练所取得的效果。有时候,巩固性训练还可以弥补迁移性训练的不足,拓展训练的范围,提高训练的强度。巩固训练是能力训练课的重点环节,决定着训练的质量和效果,是教学的重点。

可以先是分小组交流当堂完成的写作。然后采用各小组根据要求推选同学或指名同学全班交流习作,并组织讨论。

即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训练效果,对有关能力运用的方法,对学生写作情况进行小结,对有关能力训练要注意的问题等进行概括和小结。

能力训练这种课型,有它自身的特定价值和优势。一是着眼于“点”进行教学,教学内容集中明确,能解决一定问题,具有一定效果,而且便于操作。尤其是初三高三,进行这种“点”的训练,效果更为显著。因为初三高三,要进行所谓系统训练已经没有时间,或者说基础的训练已经完成,所以适宜的办法是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点的训练。可以梳理分析班上同学作文的主要问题在哪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反复练习,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矫正的。这种课型的第二个优点是着眼于怎么写进行教学,通过典型案例,教给方法,可见可学,不尚空谈,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解决无从下手的问题。第三个优点是知识学习、能力训练现场结合,有讲有练,有练有评,注重实效。这和高三初三复习课有讲有练,讲练结合的特征非常吻合。

但是这种课型也有它的明显不足。有些老师看了这样的作文课,说非常好,我要从初一开始,从高一开始,就这样一个个点地教。不错,你或许可以这样教,但这样教是不是一定能够教好呢?或者说,学生能不能考好呢?未必,或者说很难。首先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能把作文分为多少个点?从三年作文或者说从两年作文课来看(初三高三留作复习),你每学期按6篇作文算,一年12篇,三年只能36篇,或者说36个点。大家想一想,学生的作文,或者说我们的作文教学,初中或高中就是36篇36个点能够包含的吗?据我们粗略做过的分析,无论是初中作文还是高中作文,从写作类型、写作过程和写作方法三个维度看,都远远超过100个点。第二个问题是,一个点(一项能力或一种方法)一次训练,写一篇作文,就能解决问题吗?倘若真的能够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即使时间不够也不是问题,我们可以安排更多的时间。根本的问题是任何一个点,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一两节课、一两次训练所能解决问题的。比如记叙文的拟题,你一节课行吗?记叙文的结尾,议论文的立意,议论文的分析,哪怕最小的一个点,你都无法一节课解决问题,甚至三五节课也解决不了问题。第三个问题是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一个人的写作素养,能不能进行这样的简单分割,即使能,即使每个点,一两节课就能解决问题,最后能不能拼装出我们需要的作文能力和写作素养呢?我以为不能。写作能力、写作素养,不是玩积木,也不是拼图游戏,不管多少个点,也拼不出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就像作文本身,不是写几个开头、写几个结尾,再写几个段,就拼出一篇好文章的。有人试图从写句开始,再写段,最后合成篇,进行作文教学的训练,最后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这种课型的教学价值,只是说用它解决一些点的问题,可能有一定的效果,用这样一种课型进行所谓系统训练,解决所有问题,似乎不大可行。(www.daowen.com)

能力训练课得有这样一些基本要求:

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写作方法的学习,内容十分丰富。尽管我们说,语文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节课所能达成目标的,但我认为每一节课的教学还是必须追求尽可能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每节课的训练内容要集中明确,一般说选点越小越好。

能力训练课,顾名思义,就是要“训练”。以训练为主体,并不是练习的简单堆积和反复,也不是正反例子的罗列。一是要围绕同一个训练点进行多层次的训练;同时,要尽可能围绕一个点进行比较全面的多角度训练。

“典型案例解析”这个教学环节,是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获得对某些能力鲜活具体的理解。这就要求无论是正面案例还是反面案例务必都要典型,否则会扰乱学生的思维和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的结构遭到破坏。正面案例未必都要用名家,尤其不要总是所谓满分作文。对学生的示范最好要靠得近,摸得着。即使选用名篇名家的例子,也一定要注意选具有普适性的、贴近中学生的例子,或者说大多数学生能够学习的例子。

既然是课内的学习,教师就要“教”。教师的教学除了组织教学活动,主要的形式和手段就是“讲”和“解”。讲什么呢?当然是讲知识。解什么呢?当然是解决问题。但务必要注意的是,一旦讲解多了,就不再是训练课。因此,讲解一定要精要。而所谓到位,是当讲必讲,还要讲到该讲的程度。

能力训练课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大家都希望作文教学能进行系统训练。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似乎还不可能。过于追求训练的系统,或许会陷入更大的混乱。而能力训练课,尤其不可追求训练的系统。一方面如何建立能力系统,如何科学分割写作能力,非常困难;即使可能,那样的教学也可能导致作文教学远离作文。但能力训练课,既不是盲目的,也不是随意的。所以能力训练课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它的针对性。

写作能力训练课,比之于作前指导、作文评讲和作文升格等课型,它和“写”的关系似乎有点远,似乎有点距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能力训练和“写”的关系。比如学会思路的展开,学会多向思维,这些对写作都很重要,都非常有价值,很多学生的文章写不长,写不深入,写不出新意,就是思维肤浅僵化。但换一个角度说,思维问题又是一个专门的问题。思维和写作的关系,还是一个没有定论的复杂话题。这就要求立足进行思维训练和思路展开。所以能力训练课,把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置于写作的情景和背景中是至关重要的。

作文教学不能不注意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大家都知道的教育箴言。三维目标也非常强调方法。这无疑是对的,但现在出现了“方法中心”、“方法简单化”、“方法解决一切问题”的倾向,不能不予以注意。如果把能力训练课变成方法传授课,就背离了课型的特点,也背离了教学的初衷,甚至违背了作文教学的规律。注重方法,但绝不“讲”方法,而是把方法渗透在训练过程之中。甚至连表达的形式都很注意“渗透式”,都让学生去悟方法,而不是教师说方法,更不是让学生练方法。

很多老师这类课型的教学,都按照教科书或考试说明进行点的选择,我以为效果不会很好。教科书的点往往都是立足教学内容的需要排列的,考试说明往往都是从写作要求提出的点,它们对我们的教学固然都有指导作用,但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并不一致,或者说它们都不是为了解决具体的写作问题。有经验的老师常常根据自己的写作体验,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去开发写作的点。学生喜欢听的也是教师带经验色彩的教学内容,从书本出发的,从理论出发的,可能很严谨但学生可能并不喜欢,学生喜欢的,就是带有自我写作情感经验的东西。如有老师归纳出的“记叙文中物象的选择”,这是教材上没有的,但学生学习了这样的内容,可以把文章写得饱满丰富,可以把文章安排得更加合理,这对学生都是有用的。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训练点、分解考试说明的考点。千万不要把考试说明的点直接教给他们。

因为知识化、系统化、复杂化之后,学生的吸收和运用都有困难。比如细节描写,真要下一个定义并不容易,要讲分类也不容易,要说清楚什么时候该用细节,什么时候不要用那个细节,那就更不容易。有的高三老师教学生审题,说高考作文命题有三大类,一是话题类,二是命题类,三是材料类,还有话题加命题,材料加话题,材料加命题。再说材料作文有三类,叙事类、议论类、哲理类。再讲具体步骤,如果是叙事类,哪五个步骤,如果是议论类,哪五个步骤,如果是哲理类,哪五个步骤。大家想想,学生上了考场,能这样去想吗?谁这样想,谁就完蛋。所以,和学生归纳写作知识一定要立足有用。

从目前的实际看,我们老师都喜欢呈现最好的。都是最好的,就没有教学的空间,对大多数学生也没有学习意义。因此应该呈现不同类型的,有好的,有中等的,也有差一点的,这样就有了典型性,也有了发挥老师教学价值的空间。好的大家如何借鉴学习,不好的如何让他提高。而教师自己的习作呈现,一定要选择恰当时机,要有明确目的,要和学生的写作过程融合,要为学生写作服务。现在有一个流行的做法,就是教师到最后就亮出了自己的习作。即使教师的文章写得很漂亮,对学生也没有多大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