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认为,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由此可见,能力是与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斯皮尔曼的智力结构二因素论认为一般因素渗入到所有的智力活动中,每个人都具备,但存在水平的差异,而特殊因素种类很多,与特定实践活动或任务工作相关。研究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的前提是必须清晰建模实践活动的特征和过程模式,从而才能认识个体在与这个实践情境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特征。
在文章中,我们主要参考了科学建模过程模式理论,它是目前被同行借鉴和引用最多的一种建模过程模式理论。该建模过程模式理论认为,模型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内容核心,物理建模则是建构和应用这一知识的主要过程。物理建模在解决典型问题时,需经历五个阶段:模型选择、模型建构、模型验证、模型分析和模型部署。各种建模过程总是始于一种选择,即如何从一个理论所包含的所有熟悉的模型中选择一个恰当的模型。这种选择会受模型的适用范围、建模目的、模型有效性等因素的制约。然而,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时,往往需要对既有的基本模型进行组合或重构。建构新模型后,还必须检验新模型的内在一致性,并联合考察各要素的适用性,在检验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模型被证实具有内部一致性,便可用于解答问题。模型分析就是利用符号、公式等表征形式将物理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如果模型对现实的物理问题适用,则考虑将模型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www.daowen.com)
本书对物理建模能力的研究着眼于实践主体参与物理建模实践活动的过程,尊重物理建模实践活动过程的规律性和独特性,聚焦每个过程阶段所需要的能力,综合考察物理建模能力的构成要素,所以我们的研究需要借鉴和参考一个比较成熟的建模过程模式理论。因此,建模过程模式理论成为研究对建模阶段划分的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