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不难看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研究者们都在积极尝试物理或科学建模能力结构及其培养问题的研究。但目前对于“建模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的研究在数量上还很少,尤其是关于“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结构及其培养”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博士论文或高水平的期刊学术论文尚不多见。这说明当前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还很不够,缺乏深度的研究和系统的思考。纵观国内外关于物理建模能力结构和学生建模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得出的建模能力结构更多关注的是科学(或综合理科)视角下的建模能力,而没有专门针对物理建模能力的结构模型研究。建模实践活动具有学科领域的独特性,不同学科建模能力的构成自然也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现有的科学建模能力结构模型并不能替代物理建模能力结构模型。
(二)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未能根植于建模实践活动的场域,直面参与建模活动的个体建模能力的实然状态来研究和分析建模能力的构成要素。以往的建模能力结构研究是从“应然”的视角出发,通过验证假设的理论思辨过程形成建模能力结构模型理论,其缺乏原始数据的证据支持,合理性和可靠性备受质疑。
(三)国内的建模能力培养研究缺乏理论支持。明晰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是培养学生建模能力乃至提高科学素养的前提。然而,国内已有研究大都越过这一理论建构的环节,直接讨论实践操作过程的培养对策问题。(www.daowen.com)
(四)目前,国内对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现状调查是探察培养问题及其成因,进而提出培养对策的关键。然而,一个系统、完备的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是调查分析学生建模能力培养现状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构成要素框架指导的调查就失去了方向和指针,其调查结果必然是片面的。
(五)已有研究不是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建模能力培养对策的,由于对策研究者的教育理论水平有限,导致大多数对策只是凭经验总结出来的,并非通过理性思考,深入研究得出的,同时相关的对策过于宏观、简单,缺乏操作性。
总之,通过前面的研究梳理,不难看出,随着科学教育对建模能力重视程度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应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总体来看,国内外学术界对物理建模能力结构模型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另外,对学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不够充分,而这些不足之处恰恰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