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计上,货币供给M2由流通中的现金M0以及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各项存款共同构成。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与结构对M0与商业银行的存款规模具有重要影响,因而,考察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及结构变化是认识货币供给M2的前提。
(一)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及结构特征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中国央行的负债总额为317836.97亿元,其中货币发行为69885.95亿元(M0为63216.58亿元),占央行负债的比例为21.99%,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准备金)为206491.55亿元,占央行负债的比例为64.97%。另外,2015年末,中国广义货币供给量M2为1392278.11亿元,M0与M2之比为4.54%。由此可见,中国央行的负债主要体现为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存款,货币发行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M0并不多。再看央行的资产,在2015年末,外汇占款高达248537.59亿元,占资产总额的78.19%。由于资本流出、出口下降等原因,外汇占款在2016年末降至219425.26亿元,但占资产总额343711.59亿元的比例仍高达63.84%[58],因此,外汇占款是央行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
根据央行先有资产再有负债的原则以及外汇占款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可以发现,外汇占款增加是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主要驱动力量。但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而M2的影响还需要分析央行的负债结构及商业银行的行为。以出口导致的外汇占款为例,在中国的结售汇制度下,如果出口企业将售汇所得以人民币存款的形式持有,央行通过“货币发行”的方式取得外汇,则这一结售汇行为反映在商业银行与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科目为:商业银行存款(商业银行负债、创汇企业资产)、商业银行库存现金(商业银行资产)、货币发行(央行负债)、外汇(央行资产)。
因而,不考虑商业银行与央行的进一步操作,由出口导致的外汇占款增加提高了货币供给M2。假定央行通过提高准备金率的方式对冲由外汇占款增加导致的货币发行,则上述“商业银行库存现金”转化为“准备金存款”“货币发行”转化为“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从静态看,并未影响央行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也未引起货币供给M2发生变化,只是改变了央行的负债结构及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但在动态上,“商业银行库存现金”与“准备金存款”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准备金存款”意味着出口企业的存款增加不会使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继续扩张,而“商业银行库存现金”,在存在贷款需求时,将转化为“贷款”,并通过货币乘数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而货币供给M2进一步扩张。
(二)外汇占款的经济性质
央行的不同操作虽然使出口导致的存款增加在商业银行的资产端和央行的负债端以不同的科目出现,但出口企业的存款只与外汇占款形成对应索取关系,因为既定数量的债权只能对应既定数量的债务,出口企业的存款不能既体现为对国外资产的索取权,又体现为对国内资产的索取权,即使商业银行运用这笔存款的全部或部分通过货币乘数创造出新增货币,新增货币也是反映新的债权债务关系,并不与出口企业的存款产生关联。如果外汇占款增加由外资流入导致,则体现以下经济逻辑:外商通过付出外汇实现对国内资本的占有,而国内资本的出售方通过取得外汇实现对国外资本的占有,是一种国内资本与国外资本的互换行为。也可以认为,外资流入意味着国内经济主体把对国内资本的股权转化为以外汇占款体现的对国外资本的股权或债权。因而,无论是出口还是外资流入导致的外汇占款增加,都会通过央行的负债与商业银行的资产形成依次索取关系,最终都将对应商业银行负债端的等量存款。(www.daowen.com)
根据对外汇占款的依次索取关系,央行资产端的外汇并不属于央行,因为对应着相应的负债,如存款性公司存款或货币发行,也不属于国民财富,因为央行的负债对应的是存款或现金持有主体的资产。在动态上,出口导致的货币增加会通过复杂的环节使这笔货币的持有主体发生变化,但没有改变货币持有主体对外汇拥有索取权的经济本质。由于货币供给M2的规模远远大于央行资产端的外汇,哪些货币持有主体最终成为外汇的所有者,取决于换汇意愿。总之,依据外汇占款形成的经济逻辑,央行资产端的外汇对应M2的等量部分,这部分M2行使的是国内储蓄转移到国外的权利凭证功能。
(三)外汇占款不是中国货币供给扩张的主要驱动力量
数据显示,央行外汇占款从2006年末的84360.81亿元上升至2015年末的248537.59亿元,外汇占款占央行资产总规模之比从40.44%上升至78.19%[59]。央行总负债中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从2006年末的48223.90亿元上升至2015年末的206491.55亿元,存款性公司存款占央行总负债规模之比从37.50%上升至64.97%。从增量角度看,2006年末至2015年末,外汇占款增加164176.78亿元,存款性公司存款增加158267.65亿元,因此,近年来,央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端的外汇占款增加与负债端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增加在规模上没有明显差异,基本形成对应关系。这意味着,外汇占款导致的货币投放已被央行通过增加准备金的方式进行对冲。
虽然外汇占款使创汇主体的存款进而商业银行的负债与M2增加,但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中这笔存款并未转化为贷款作用于国内实体经济,只起到了对国外资产具有索取权的凭证功能,即外汇占款(央行资产)、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央行负债)、准备金存款(商业银行资产)、商业银行存款(商业银行负债,创汇企业资产)形成依次索取关系。与之对应,当外汇占款下降,央行资产收缩时,央行也应该在负债端减少“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即降低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资产端的准备金存款减少以与换汇行为导致的商业银行负债端存款减少相匹配,否则会引起商业银行减少其他资产运用,比如回收贷款,应对存款者的换汇行为,从而影响国内实体经济运行。但面对近期外汇占款的下降,央行主要采取其他工具,如MLF、PSL等,补充市场的流动性。例如,2015年末至2016年末,MLF全年净投放2.79万亿元,PSL的全年净投放为0.97万亿元[60],以弥补同期2.91万亿元外汇占款的减少及其他融资需求。央行没有通过降准的方式抵消外汇占款的减少,进而相应缩小其资产负债表,而是依靠增加国内债权的方式维持其资产负债表规模。央行的工具选择表明,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与货币扩张并不具有一致性。降准虽然较MLF、PSL等工具更能缩小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但也会加大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自由度,增加信贷动力,提高货币乘数。因此,MLF、PSL等工具相对降准而言属于稳健型的货币政策。总之,近年来,央行通过不断提高准备金率对冲外汇占款增加,而在外汇占款减少时并未实施对等的反向操作,而是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政策工具,这种应对外汇占款规模变化的非对称性政策措施充分表明央行在努力抑制货币供给的扩张。
综上所述,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虽然在近年来不断扩张,但央行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外汇占款,负债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且两者基本形成对应关系,即外汇占款导致的货币供给增加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中主要体现为准备金存款。尽管准备金存款会扩大商业银行的存贷差,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借贷成本,但就分析中国货币供给而言,准备金存款没有直接作用于国内实体经济,并切断了商业银行通过货币乘数进一步扩张货币供给的机制,使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M2的扩张作用基本限于自身的规模,而且外汇占款与货币供给M2的比例在2016年末仅为14.16%。因而,外汇占款增加并不是中国货币供给扩张的主要驱动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