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间接融资模式下,储蓄向投资间接转化使商业银行特有的货币创造功能得以发挥,从而对货币供给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
根据中国现行的货币统计口径,按照流动性不同将货币划分为三个层次:流通中的货币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M0是指流通在银行体系外,为公众所持有的现金,M1=M0+单位活期存款,M2=M1+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其他存款。中国货币统计口径根据现实经济发展情况不断地修订:2001年6月,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2002年初,将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分别计入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2006年,将信托投资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不计入相应层次的货币供应量;2011年10月,将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计入货币供应量(盛松成、翟春,2015)[12]。
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构成。货币乘数与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比率有关,准备金率越高,商业银行可用于放贷的资金相对较少,派生的存款就会减少,货币供给量相对降低。现金比率用于衡量流出货币创造过程的资金多少,与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反向变化。总的货币供给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货币创造的公式及符号含义见表4-7。
表4-7 货币创造公式符号含义
(二)间接融资影响货币供给的机制(www.daowen.com)
在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作为联结资金需求方和盈余方的中介机构,因为存款纳入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因此其资产负债情况的变化能够直接反映转化规模和转化水平以及货币供给情况。格利和肖(1994)把货币区分为内在货币(Inside money)和外在货币(Outside money)。他们认为,外在货币是以外国的或政府的证券或黄金为后盾的货币,或者是政府发行的无后盾的纸币;内在货币是以私人国内初级证券为基础的货币,以内部债务为基础[13],货币能够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由此可见,一旦储蓄投资转化涉及通过商业银行创造债务债权关系,那么,货币供给将增加,此时货币承担储蓄投资转化功能,是储蓄方对投资方的资产拥有索取权的凭证。
以资产形成为视角,考察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货币运动的轨迹、存在形式的变化及各主体的权利变更情况。储蓄方将资金存入商业银行,通过让渡货币的使用权获取利息收入,企业即贷款方获得资金的使用权,贷款资金并非以现金的形式留存在企业内部,而是因为考虑到生产交易的方便,存放在账户中。在企业购买原材料、生产设备等用于生产经营时,企业存款会减少,生产要素提供者存款相应增加。从结果来看,最后存款主体是生产要素的出售者,贷款主体是企业,存款、贷款及生产要素之间形成依次索取关系。这隐含以下几个经济含义:第一,最初的一笔存款只是起到启动储蓄投资转化的功能,真正的索取关系是在要素的提供方(存款方)与使用方(贷款方)之间体现的;第二,在现实经济运行中,贷款决定存款、投资决定储蓄,因为没有投资,要素的拥有者将无法获得收入,进而储蓄不会产生,从这个角度看,凯恩斯关于储蓄是收入的函数、投资决定储蓄的观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三,如果有新的储蓄投资转化需求,货币乘数将会产生,因而,货币乘数的大小与投资乘数密不可分。
图4-6 1979—2015年中国货币增速与资本形成增速
注:资本形成数据1979—1997年来自《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98—2015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9—2016)》;资产性货币与广义货币数据1978—1994年来自易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经济研究》1996年第12期,第26~33页;1995—2015年来自《中国金融年鉴(2016)》。
随着储蓄投资转化过程的结束,企业由于生产行为获取利润,贷款被偿还,储蓄方取出存款购买产品,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收缩到储蓄投资转化前的状态,资本形成所导致的货币消失。但是,如果资产形成规模不断扩大,贷款额超过还款额,作为储蓄向投资转化凭证的货币也会随之增多,货币供应量将会上升。因而,在融资结构大致恒定时,资本形成增速与货币供给增速尤其是资产性货币供给增速往往具有一致性。图4-6体现了1979—2015年中国广义货币增速、资产性货币增速和资本形成的增速的变化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