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承担了储蓄投资转化的大部分职能。相较于资金余缺双方直接匹配,商业银行作为融资中介有其特有的优势,如信息优势、专业优势以及规模优势等,这些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盈余方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从而有效解决资金余缺方在地域、时间、金额等方面的不匹配,这有助于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效率。
但是,间接融资也有以下不足之处。第一,国有银行资产规模占比较高,受政府干预的影响较大。相关研究表明,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工商银行的全部信贷资金中自行决定的贷款不足20%(姚海明,2007)[9]。由于“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同属一个国有主体,其借贷活动是‘自己给自己借钱,自己负自己债’”(吴少新,1998)[10],因而,国企、央企和地方政府项目因其以国家信用作为隐形后盾,获得贷款相对容易。但是,经验表明,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更为突出,导致储蓄投资转化效率较民营企业而言相对低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营经济的经济地位显著提升,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商业银行贷款重国企、轻民企的倾向也会对经济运行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会导致国民创新积极性下降,使经济缺少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二,融资风险集中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巨大,但是其资本金占比很低,承担较大的风险。当贷款管理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比如贷款企业的审核失误、贷款资金运用情况的监督缺失等,都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的出现,同时短期资金来源与长期资金运用的期限错配问题也容易引起挤兑危机或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关键机构,决定了其承担过多的风险会加剧金融动荡,从而波及实体经济。(www.daowen.com)
第三,信贷资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下降,空转现象严重。农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2013)指出“银行资产的50%是非信贷资产……实际的信贷资产只有64万亿,其他则流向了债券、央票、存款准备金、同业拆借、同业存款等”[11]。金融市场的产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而资金为了追逐高盈利不流入实体创造产值,只在金融体系内部流动丧失了金融本身最基础的作用,未能有效促进储蓄投资转化,同时也会导致金融风险的累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