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货币供给规模及结构变化:储蓄投资与经济结构转型

中国货币供给规模及结构变化:储蓄投资与经济结构转型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总量上看,近年来中国货币供给量不断增长,1978年末,中国货币供给M2的规模为1159亿元,之后一直呈现增长态势,在2013年第一季度末突破100万亿大关,并居世界之首,之后继续上扬,至2016年末,中国M2的规模高达155万亿元,1978—2015年间,年均增长率21.48%。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扩张,货币供应量增幅显著加大。因而伴随储蓄投资转化规模的持续增加,中国的资产性货币供应量呈现出不断上涨的态势。

中国货币供给规模及结构变化:储蓄投资与经济结构转型

从总量上看,近年来中国货币供给量不断增长,1978年末,中国货币供给M2的规模为1159亿元,之后一直呈现增长态势,在2013年第一季度末突破100万亿大关,并居世界之首,之后继续上扬,至2016年末,中国M2的规模高达155万亿元,1978—2015年间,年均增长率21.48%。其中,2000年以来,货币增长率渐趋平稳,2009年出现了一个高峰,这是因为2008年上半年为防止国内价格上涨愈演愈烈,央行先后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下半年为了缓解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提振国内经济,中国政府出台了四万亿的刺激计划,与之对应,央行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3],导致贷款规模大幅增长[4]。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扩张,货币供应量增幅显著加大。2012年以后货币供应量增速放缓,低于15%,但仍高于10%。综上所述,2000年以来,以如此庞大规模的货币存量为基数,货币增量即使增长1%也非常可观,1979—2016年各年末中国货币供应量及其各年增长率如图4-3所示。

图4-3 1979—2016年货币供应量余额及年增长率

注:1978—1994年数据来自易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经济研究》1996年第12期,第26~33页;1995—2015年数据来自《中国金融年鉴(2016)》;2016年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si/resource/cms/2017/01/2017011618241733781.htm.

从结构上来看,根据承担的职能不同,货币可以将货币划分为资产性货币和交易性货币,交易性货币是用于“很快”到来的交易,承担交易功能,持有交易性货币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货币收益,而是基于货币具有购买力的主观共识以及便于交易的客观事实。另外,因为不以获取收益为目的,交易性货币本身并不要求与客观的实物资产形成债务债权关系。准货币是用于未来“遥远”的交易,承担储蓄(投资)功能,持有这类货币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债权债务关系获取收益,以期在未来有更大的购买力[5]。根据货币的统计口径,交易性货币与资产性货币大致分别对应狭义货币M1与准货币(M2-M1)。狭义货币M1主要执行交易功能,而准货币主要执行储蓄功能。不同经济主体基于交易的目的持有M1中的现金或活期存款,而作为准货币主要构成部分的居民储蓄存款与单位定期存款,其主要功能显然不是便于交易,而是为了获取收益。逻辑上资产性货币收益的实现依赖于实物资产创造的价值,所以要求有实物资产与之对应。因此,本节以M1度量交易性货币规模,以准货币(M2-M1)度量资产性货币规模。

表4-3 1978—2016年中国交易性货币与资产性货币规模 单位:亿元

注:1978—1994年数据来自易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经济研究》1996年第12期,第26~33页;1995—2015年数据来自《中国金融年鉴(2016)》;2016年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si/resource/cms/2017/01/2017011618241733781.htm.(www.daowen.com)

表4-3显示,1978—2016年间,交易性货币和资产性货币的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性货币从948.5亿元扩张至486557.24亿元,扩张512.98倍,资产性货币从210.6亿元增加到1063509.43亿元,扩张5049.90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总量的增加,根据费雪方程式MV=PQ,用于交易的货币也会越来越多。同时,近年来,中国资本形成的不断扩张,在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下,资本形成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贷款必然对应等量的存款,而存款是货币存量的重要构成部分。因而伴随储蓄投资转化规模的持续增加,中国的资产性货币供应量呈现出不断上涨的态势。

图4-4显示,在1978—2016年间,中国交易性货币占比下降,资产性货币占比上升,交易性货币与资产性货币比值从4.50下降至0.46,其中1994年首次下降至1以下(0.78),1996—2016年这21年间均值为0.57。李健(2007)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的构成一般会呈现从交易性货币占比较高转变为资产性货币占比较高的规律。这一现象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表现为:1993年之前,M1/M2与(M2-M1)/M2的比重高于六四分成,1994—2006年,这一比例倒置为四六分[6]。中国M1/GDP与(M2-M1)/GDP的变化呈现不一致的趋势也可以反映这一现象。图4-5表明,M1/GDP的水平比较平稳,这说明交易性货币的流通速度相对稳定,而(M2-M1)/M2水平的持续上升则表明作为资产的准货币具有被固化及不断累积的特征,因而,相对于既定GDP而言,准货币的流通速度要低于交易性货币的流通速度[7]

图4-4 1978—2016年中国交易性货币与资产性货币占比变化

注:1978—1994年数据来自易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经济研究》1996年第12期,第26~33页;1995—2015年数据来自《中国金融年鉴(2016)》;2016年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si/resource/cms/2017/01/2017011618241733781.htm.

图4-5 1978—2016年M1/GDP与(M2-M1)/GDP变化

注:1978—1994年M1、M2数据来自易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经济研究》1996年第12期,第26~33页;1995—2015年M1、M2数据来自《中国金融年鉴(2016)》;2016年M1、M2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si/resource/cms/2017/01/2017011618241733781.htm;GDP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adv.htm?m=advquery&cn=C01;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1/t20170120_1455942.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