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储蓄投资与经济结构转型:哈罗德,多马增长理论

中国储蓄投资与经济结构转型:哈罗德,多马增长理论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总是将这两个模型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增长率。哈罗德—多马模型将凯恩斯的理论动态化、长期化,并阐明了投资既能创造收入,也能增加生产,从而发展了凯恩斯的理论,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奠定了基础。

中国储蓄投资与经济结构转型:哈罗德,多马增长理论

如前所述,凯恩斯理论的中心是投资—储蓄分析,要说明的是短期内国民收入就业量的决定。按这种理论,社会就业量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均衡状态,而这种均衡实现的条件则是投资等于储蓄。但是凯恩斯建立的体系是一种“宏观静态经济学”,缺陷是以未来的不稳定和人们预期不确定为依据,缺少长期与动态分析。因此,英国牛津大学教授R.F.哈罗德从长期动态分析的角度建立了增长模型。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学家E.D.多马也于1946年和1947年在其《扩张与就业》和《资本积累问题》两篇论文中独立地提出了一个与哈罗德模型相类似的增长模型。因而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总是将这两个模型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式由三个经济变量组成:(1)产量(或收入)增长率G;(2)储蓄率S,即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3)资本产出比率V,即每制造1个单位的产品所需的投资额,V=K/Y(K为资本存量)。哈罗德认为,要保证经济均衡增长,G、S、V这三个变量之间必须保持如下关系:

该方程式的含义是收入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与资本产出比。例如,假定S=10%,V=2,并且每年均固定不变,为了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就要求生产每年按5%的速度增长。因为在V=2的条件下,意味着要使产量增加5%,所需投资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即为2×5%=10%。也就是说,所需投资量在收入中所占比重恰好等于给定的储蓄率S,这样就可以保证每年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使经济得以稳定增长。

由此可见,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中心思想是:把产量(或收入)增长率提高到它所引起的投资恰好能吸收本期的全部储蓄的程度,是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基本条件,这显然也是凯恩斯关于投资等于储蓄的观点。(www.daowen.com)

哈罗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增长率。(1)实际增长率G。指一定时期内实际发生的经济增长率,由实际发生的储蓄率(S)和资本产出比(V)决定,其方程式:G=S/V。(2)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Gw。是由人们想要进行的储蓄水平(Sw)和令投资者满意并与资本存量相一致的资本产出比(Vw)决定的增长率。在储蓄水平和资本产出比为既定数值时,使投资等于储蓄,实现稳态的均衡增长所要求的增长率,其方程是:Gw=Sw/Vw。(3)自然增长率(Gn)。是人口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所决定的最大增长率。它由自然储蓄率(Sn)和“自然”资本产量比率(Vn)所决定,其方程是:Gn=Sn/Vn。由此形成了最理想的均衡增长的哈罗德一多马模型:G=Gn=Gw。

该模型的意义在于:根据增长率、储蓄率与资本产出比率三者间的关系,当V不变时,要使既定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就必须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要达到既定的经济增长率,就必须保证一定的储蓄,如果这时国内储蓄不足,就应考虑引进外资;如果储蓄不变,又无外资引进,就只能降低V,即必须提高生产技术,改进生产方法。

哈罗德—多马模型将凯恩斯的理论动态化、长期化,并阐明了投资既能创造收入(需求功能),也能增加生产(供给功能),从而发展了凯恩斯的理论,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奠定了基础。模型通过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以及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说明了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实现经济稳定均衡增长的条件,为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提供了简便的方法与工具。但是,该模型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在实际经济运行,要使三种经济增长率、储蓄率、资本产出比都一一对等,显然只能在极端的情形下才能达到。因为这三组变量由各自不同的因素独立决定,除非偶然巧合,因而该模型设计的增长道路是一个狭窄的刃锋。另外,根据这个模型,企图单纯地通过投资与储蓄相等,就可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样也是不现实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