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判和借鉴古典学派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特别是批判“斯密教条”的基础上,马克思运用科学的抽象法建立起了社会再生产理论。该理论阐述了再生产作为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规律,充分揭示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特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指出:“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就是再生产过程。”[9]
马克思把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归结为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其中生产即供给,消费即需求,流通和分配是连接供给和需求的中介,马克思认为只有供需平衡发展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健康运行。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进行剖析时,按产品的最终用途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分别为:
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部类,是指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产品及其生产部门。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的部类,是指具有进入劳动者个人消费形式的产品及其生产部门。在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基础上,马克思又从价值构成的角度考察了商品属性,即任何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不变成本(c)、可变成本(v)和剩余价值(m)组成,并详细探讨了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他认为资本家为了实现资本扩大再生产,将m中的一部分m/x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m-m/x)则用作追加投资。追加投资的剩余价值,又划分为不变资本Δc和可变资本Δv,于是变成下一轮两部类模型:
上式中m1为扩大再生产所带来的剩余价值,m1>m,社会总产值增加。两大部类都要既增加生产资料又增加消费资料,同时保证两大部类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完成。这意味着,不仅原有规模的商品全部完成交换,实现消费,而且为扩大再生产追加的全部商品也要完成交换,并实现消费。
根据扩大再生产理论,要使国民经济进行正常运作,需满足以下条件:(www.daowen.com)
从(2-5)(2-6)式可以看到,第一部类的产品在补偿本部类和第二部类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之后,还要继续增加生产资料才能维持扩大再生产,而从(2-7)式可以看到,为了进行扩大再生产活动,除了要增加生产资料,还需要增加消费品,否则社会再生产难以顺利进行。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从市场交换和价值实现的角度证明了消费是再生产的目的和前提。他的资本循环理论和资本周期理论强调资本有机构成对资本再生产的重大影响,认为资本有机构成变动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为了追求更大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往往会提高技术水平,相应的结果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c与v即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投资越来越多,而消费相对不足,只好降价销售,从而使利润率下降,经济增长率下降;另一方面,为保持经济增长率不降低,必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这又进一步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加快积累使消费率不断降低,从而使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失调,导致经济危机。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抽象成只有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时,他认为资本家阶级的使命是尽可能地少消费,不断扩大投资,由于工人的消费受工资限制,而且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造成工人失业,从而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局面:投资越来越大,所形成的供给能力越来越大;而消费却不断萎缩,造成社会总需求不断下降,供需失衡加剧。
总之,马克思经济理论从不同侧面对生产、积累、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具有原则性的指导意义,但有关投资和储蓄关系的阐述则是间接和隐含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