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设计好之后,如何组织与指导主题活动,需要教师掌握相应的方法和策略。下面,从主题活动的开展流程及环境创设两方面谈一谈如何组织和指导主题活动。
(一)主题活动的流程及组织指导
一个主题活动包括主题活动的切入、主题活动的展开、主题活动的分享交流三个部分。
1.主题活动的切入
怎样引领幼儿进入一个主题活动,是老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切入主题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创设情境切入、搜集资料切入、由材料切入等。如主题活动“伞”的切入是这样的:教师将几把漂亮的伞摆在活动室门口,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幼儿议论纷纷,“这是谁的伞,我家也有伞,没下雨,怎么会有伞?”……顺着幼儿的话题,老师引领幼儿进入了“伞”的主题活动中。
2.主题活动的展开
主题活动的展开过程,是一个幼儿表现自己已有经验和获取新经验的过程,是一个教师适时、适宜、适度介入的过程,是一个多向积极互动的过程。[2]
首先,教师要做到既不控制幼儿的行动,又要善于给予幼儿支持和帮助。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多观察、多倾听、多鼓励幼儿。
其次,要关注主题活动中的生成内容,对其进行教育价值判断。在主题活动中,幼儿往往会出现新的兴趣点。教师要依据预设和生成相结合的原则,生成新的有价值的活动。例如在环保活动进行到电池污染这一环节时,午后的一个起床时间,教师听到了这样的一段对话:“乱扔电池的人真坏”“也许他们不知道电池危害有多大呢?”“那我们去告诉他们吧!”“我们怎么去告诉他们呀?”教师顺势作了思路调整,下午与幼儿继续讨论电池一事,按照幼儿的思路生成了“电池娃娃的家”“回收废旧电池”和主题有关的两个活动。
最后,要适时、恰当地结束主题活动。主题的结束,一般按照预设主题计划的安排进行,也可以根据主题的进展情况做恰当调整。如大部分幼儿对该主题活动仍有兴趣,也可以适当延长。
3.主题活动的分享和交流(www.daowen.com)
主题活动的分享和交流阶段是幼儿向他人展示已有的经验性成果的阶段,是主题活动的一部分。经常采用的方式有作品展示、亲子制作、戏剧表演、社会宣传、制作主题书等。通过分享与交流,促进幼儿相互学习,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主题活动环境的创设及要求
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方式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和教育活动的质量。所以主题活动需要环境的支持才能更深入更具体地展开,通过环境的创设满足幼儿自主活动、自我发展的需要。
1.结合主题内容初步创设环境
教师应依据主题活动目标规划与布置主题活动区域,依据主题活动内容呈现与投放区域操作材料。教师对主题墙进行初步设计,在主题活动刚开始,主题墙是“留白”的,大块的地方应留给幼儿,展现他们的活动进程及作品。
2.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环境要动态跟进
环境创设应随着主题的展开而创设,随着主题的深入而丰富,随着主题的变化而变化。主题活动环境的跟进主要包括区角的调整和操作材料的增减,主题墙内容的逐渐丰富。通过对主题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幼儿兴趣点、活动过程的记录来创设、完善环境。
3.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教师要创设积极愉悦的主题活动氛围,尊重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情感上真诚地关注幼儿的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