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幼儿园演奏活动设计指南

幼儿园演奏活动设计指南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园演奏活动设计的基本流程:选择与分析音乐—确定活动目标—设计配器方案—设计变通总谱— 设计活动过程—整理活动准备。(一)幼儿园演奏活动的内容1.幼儿园常用打击乐器幼儿演奏活动的材料很多,可以是幼儿的身体乐器,也可用专门的打击乐器或自制乐器,以及生活中会发声的各种物品等。目前幼儿园开展较多的是打击乐器演奏活动,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幼儿常用的打击乐器。演奏蛙鸣筒也是左手持蛙鸣筒的握柄,右手持棒。

幼儿园演奏活动设计的基本流程:选择与分析音乐—确定活动目标—设计配器方案—设计变通总谱— 设计活动过程—整理活动准备。

(一)幼儿园演奏活动的内容

1.幼儿园常用打击乐器

幼儿演奏活动的材料很多,可以是幼儿的身体乐器,也可用专门的打击乐器或自制乐器,以及生活中会发声的各种物品等。目前幼儿园开展较多的是打击乐器演奏活动,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幼儿常用的打击乐器。

铃鼓:用皮革蒙在带有可活动的金属小钹的木制原框上,靠用手敲击或摇晃引起的振动发音。其声音很特殊,既具有鼓的声音,又具有铃的声音。铃鼓可以摇奏,也可以击奏。

串铃(手摇铃):用金属制成的小铃串在圆形、半圆形或棒形的固定物上,靠敲击、摇晃或抖动引起的振动发音。

碰铃:一对用金属制成的小铃,各自固定在一个可抓握的柄上,靠相互撞击引起的振动发音。音色清脆明亮、柔和。在打击乐器中属高音乐器,音量也相对较小。

三角铁:一根弯成等边三角形的圆柱形钢条,用绳子悬挂,靠用另一根金属棒敲击发音。其音色与碰铃的音色相似,但音量比碰铃大,延续音也比碰铃长。演奏时一般是左手提着悬挂三角铁的绳子,右手持棒敲击三角铁的底边。还可以在三角铁的上端快速左右撞击,或在三角铁内快速转动敲击各边。

木鱼:用木头刻制,类似鱼状,中空,在头部开口,用木制敲棒敲击发音。其声音清亮干脆,几乎没有延续音。演奏时一般是左手握住“鱼的尾部”,右手持敲棒敲打“鱼头”的顶部。

双响筒:一段中间有节的木筒,下端装有握柄,靠敲击引起的振动发音。其声音与木鱼很相似,干脆、清亮,几乎无延续音。与木鱼不同的是,双响筒被节分开的两头各自可发出高低不同的音,一般这两个音大约相差五度。当一下一下地连续敲击时,可发出类似马蹄踏地的声音。演奏时一般是左手持柄,右手持棒。

响板:由两片贝壳状木块,中间用松紧带相连构成,靠碰击引起的振动发音。其声音与木鱼、双响筒很相似,但由于共鸣腔较小,所以声音也更脆、更亮、更短。演奏时可用单手捏合的方法,使两板撞击发音,也可以将其放在左手手心,用右手向下拍击发音。

沙球:用耶壳或塑料制成的空心球体,内装细小粒状物,腔体全封闭,下端装有握柄,靠摇晃或抖动发音。其声音轻柔,有微弱毛糙感。演奏时一般是双手各持一个沙球,用臂带动手腕上下震动。可左右手依次震动,也可双手同时震动。

蛙鸣筒:一段带有握柄的木制圆筒,筒的表面刻有若干沟槽,靠竹或木制小棒刮、擦发音。用刮擦的方式演奏蛙鸣筒,其音色类似青蛙叫。蛙鸣筒也可用敲奏的方式演奏,音色与木鱼等乐器类似。演奏蛙鸣筒也是左手持蛙鸣筒的握柄,右手持棒。

大鼓:有皮革蒙在筒状的共鸣箱上,靠用鼓槌敲击引起的振动发音。音色低沉,音量较大。敲击的位置不同,可发出不同的音色:击鼓心,音色浓厚且有较长的延续尾音;击鼓边,音色脆、硬且单薄,延续音较短。

钹:一对用铜合金制成的圆盘,中央微凸,靠敲击或摩擦发音。其声音响亮,延续音长,在强奏时音色比较粗糙、刺耳。一般奏法是双手各持一面,相互撞击,或者以边缘相互摩擦,也可以将其中一面悬挂在支架上,用鼓槌敲击。敲击时用力的方法、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就不同。如果不需要过长的延续音,可在敲击后将钹面捂在身体上,或用手将其边缘捏住。

锣:一个用铜合金制成的圆盘,用绳子在可抓握的木柄上,靠用锣槌敲击引起的振动发音。一般有大锣、小锣两种:大锣声音低沉,延续音长;小锣声音明亮,也有较长延续音。大锣一般用软槌敲击,敲其中心时,声音柔和,敲其边缘时,声音较粗糙;轻击时声音柔和,重击时声音刺耳。小锣一般用硬槌敲击,轻击时声音清脆明亮,重击时声音尖锐刺耳。演奏时,一般是左手提锣,右手持槌。

自制打击乐曲:为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也可充分利用废旧材料自制各种打击乐曲,如用塑料瓶装上沙子可制作成沙球,用奶粉桶自制小鼓,用玻璃瓶自制音律钟等。

2.打击乐演奏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1)乐器的名称和分类

学前儿童应能认识几种主要乐器,知道并记住几种主要打击乐器的名称,能根据乐器的音色给打击乐器分类。如:碰铃和三角铁的音色比较明亮、柔和,通常归为一类;响板、木鱼、双响筒等音色比较干脆、圆润,可以归为一类;铃鼓、串铃等摇动时都有一种颤音的效果,可以归为一类;大鼓、锣及钹音色各具特点,通常归为特色乐器或加强乐器一类。

(2)正确的演奏方法

在集体参与的、多声部的乐器合奏活动中,正确的演奏方法包括:①用自然、协调的动作来演奏;②用适中的音量和好听的音色来表现;③在演奏过程中,随时注意倾听音乐和其他声部的演奏,使自己的演奏与集体的整体音响相协调一致。

(3)配器

所谓配器,是指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根据音乐的性质、情绪和风格,选配音响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打击乐器,选择适当的节奏型,以追求整体音响的协调、悦耳。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要让幼儿学习一些有关配器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首先,让幼儿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音响功能及各类打击乐器的音色对比和配合效果。如:高音乐器一般有三角铁、碰铃,中音乐器有响板、木鱼、沙球、铃鼓等,低音乐器有大鼓、钹等。串铃和双响筒两种乐器配合使用,能产生策马奔腾的音响效果;铃鼓、碰铃和三角铁这些能产生延续音的乐器,在音符时值较长时用柔和的弱奏可表现出颤音的效果;铃鼓用于少数民族舞曲中可起到加强特色、烘托气氛的作用等。

其次,应帮助幼儿分析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节奏、节拍和旋律的特点,找出有呼应、对比或变化的地方,选用适当的乐器。如:找出乐曲中的强、弱拍,用不同音色的乐器来演奏,体现乐曲的强弱对比;根据乐句、乐段的结构,在呼应和重复的乐句及不同的乐段中更换不同的乐器音色,丰富和加强音乐的新鲜感和表现力;对节奏型的选配,可以采用某种固定的节奏型,也可以根据乐曲中的节奏变化来变换节奏型或突出某个节奏型。总之,配器要根据乐曲的具体情况而定,既要体现丰富多样,又要贯彻对比统一的原则。

(4)看指挥

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要奏出和谐、美好的整体音响效果,必须学习如何看指挥。根据指挥的要求进行协作演奏,也是幼儿要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它包括:①了解“准备”“开始”和“结束”的手势动作,以使自己的演奏符合指挥的手势含义;②知道用眼睛注视指挥者,在演奏过程中学习以恰当的身体姿势(微微前倾)与指挥者沟通、合作和交流;③能够看懂指挥者表示节奏和音色变化的动作,使自己的演奏与集体的音响协调一致。

(二)演奏活动材料的选择与分析

1.音乐

为幼儿选择打击乐演奏的音乐,要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结构工整。打击乐作品无论是歌曲或乐曲,都必须有鲜明而清晰的节奏及优美的旋律,并且为幼儿所喜爱。一般可以选进行曲、舞曲或其他富有情趣性和艺术性的幼儿乐曲等。对于小班幼儿,可以选他们熟悉的歌曲或结构短小、节奏简单的乐曲;为中、大班幼儿选择的音乐可以适当复杂一些,结构是二段体或三段体,且段落的旋律带有明显的对比性,适合启发幼儿用不同音色、音量的乐器和节奏型变化来加以表现。

2.乐器

为学前儿童选择打击乐演奏的乐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乐器的音色要好。如:铃鼓的选择,鼓面皮制的要比塑料或铁制的音色好。第二,乐器的大小要适中,便于幼儿演奏。考虑到幼儿的年龄,还应注意乐器的大小和重量,如:铃鼓一般以直径12~15 厘米为宜;沙球不宜选用大号的;三角铁钢条的直径最好为0.5 厘米左右等。第三,乐器的演奏方法要适合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其动作发展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在乐器的选择和演奏方法上应有所区别。如:小班幼儿可用手掌敲击铃鼓鼓面演奏,中、大班幼儿则可以用敲奏、摇奏等方法;小、中班幼儿宜用右手掌击左手心的方法敲击响板,大班幼儿则可以学习捏奏的方法;双响筒和三角铁的演奏需要能均匀地用力及手眼协调,对于小、中班幼儿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大班幼儿则相对可以胜任。

3.配器方案的选择

在选择打击乐演奏的配器方案时,需要考虑以下两点:第一,适合幼儿的能力,即适合幼儿使用乐器的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在配器方案的选择上,乐器及演奏方法必须为该年龄阶段幼儿所胜任;同时,其节奏、音色变化,变化的频率和复杂程度也必须为该年龄阶段幼儿所接受。如:小班一般可在乐段之间变化音色;中班可在乐句之间变化音色;大班可在乐句之中变化音色。第二,有一定的艺术性。配器产生的音响效果既要与音乐的情绪、风格、结构相一致,又要有整体统一的美感。

配器的步骤:

第一步:分析音乐的节奏和结构特点。结构复杂乐曲进行分段。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乐器。

第三步:编配节奏型。幼儿园演奏活动常用的节奏型为二、四、八分音符组成的节奏型。

第四步:试奏并调整、确定配器。

(三)确定演奏活动的主要目标

演奏活动的主要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①能够初步认识常见打击乐器并辨别其音色。

②能够运用简单的节奏型,比较自如地根据指挥的手势进行打击乐演奏。

③喜欢探究乐器的演奏方法和音色变化的关系,喜欢运用不同的节奏进行带有创造性的表现。

④能够在集体奏乐活动中有意识地控制、调节自己奏出的声音,使自己的演奏与集体相协调,与音乐相协调。

⑤能够在发放、使用、收取乐器时遵守必要的常规,并自觉爱护乐器。

下面具体呈现小、中、大班幼儿演奏活动的主要目标。

(1)小班幼儿演奏活动的主要目标

●学习几种打击乐器的基本奏法(如串铃、铃鼓、有手柄的碰铃、鼓等可用臂的大肌肉动作演奏的乐器),学会用适中的力量演奏;

●了解乐器的名称并初步学习辨别其音色特征,在教师指导下初步体会创造性变化演奏方案的乐趣;

●能独立随熟悉的歌曲或乐曲有节奏地演奏,能在集体中合拍地随简单歌曲或乐曲齐奏;

●喜欢演奏打击乐器,喜欢参与集体的演奏活动;

●了解打击乐器演奏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 —如何取放乐器,如何根据指挥的要求进行演奏,活动过程中不得随便玩弄乐器等;

●在教师指导下集体发放、收取和分类收藏乐器,了解爱护乐器的一般知识。

(2)中班幼儿演奏活动的主要目标

●进一步学习一些打击乐器的基本奏法(如小钹、圆弧响板、吊钹、沙球等),探索和熟悉乐器的不同奏法,学会追求适中的音量和美好的音色;

●了解乐器的名称并基本学会辨别其音色特征,初步体会各种演奏方案中音色配置的对比性规律,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尝试集体设计演奏方案;

●能独立使用某一种固定节奏型随熟悉的歌曲或乐曲演奏,能在集体的齐奏或合奏中始终保持自己的演奏速度和节奏型;

●喜欢随音乐演奏打击乐器,积极参与集体讨论演奏方案的活动;

●能比较自觉地遵守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基本规则,初步养成集中注意力看指挥和对指挥的要求做出积极反应的习惯;能较熟练地按照已有规则发放、收取和分类收藏乐器,养成爱护乐器的态度和习惯。

(3)大班幼儿演奏活动的主要目标

●进一步学习更多种类的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如木鱼、双响筒、三角铁等需用腕、指等小肌肉动作演奏的乐器),进一步学习探索同一种乐器的不同奏法;

●学会追求音色、音量的表现力;

●了解乐器名称并能辨别其音色特征,学会探索音色的分类并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制作简单打击乐器,初步体会各种演奏方案中音色、音量和节奏型配置的表现规律,初步学会独立地设计演奏方案;

●能独立使用一种以上固定节奏型随熟悉歌曲或乐曲演奏,能在集体齐奏或合奏中始终保持自己的声部,并能有意识地努力在音色、音量和表情上与集体形成默契;

●喜欢随音乐演奏打击乐器,积极参与展示自己设计的演奏方案的活动;

●初步形成积极追求和维护有秩序的集体演奏活动的意识,能按指挥的手势比较迅速、正确地做出反应,形成乐器发放、收取、分类收藏的值日生制度,养成对集体和乐器负责的积极情感

(四)变通总谱的设计

变通总谱是针对传统的通用总谱来讲的。由于通用总谱的认知方式和过程都比较复杂,人为地增加幼儿认知负担,影响幼儿感知音乐的乐趣。但若不用总谱,幼儿在演奏活动过程中记忆负担又太重。“变通总谱”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矛盾而被创造出来的。目前,在幼儿园已经普遍使用的“变通总谱”主要有三种形式:动作总谱、图形总谱、语音总谱。

动作总谱是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配器方案。身体动作可以表现节奏、音色、速度、力度的变化及其结构。可用节奏动作、模仿动作、舞蹈动作、滑稽动作来作为创造总谱的材料。身体动作不宜太难,要避免动作给幼儿掌握总谱内容造成不必要的困难。

图形总谱是用形状和色彩来表现配器方案。形状、色彩可以表现节奏、音色、速度、力度的变化及其结构。可用表现音乐内容和情绪的图形、几何图形、乐器音色的象征图、乐器形象简图来作乐谱的材料。

语音总谱是用嗓音来表现配器方案。嗓音可以表现节奏、音色、速度、力度的变化及其结构。可用有意义的字、词、句、象声词、衬词和无意义音节来作乐谱材料,尽量注意使创造出的语音总谱有趣、易记、上口。

制作变通总谱的步骤:

第一步:记录打击乐配器节奏。

第二步:选择动作、图形或语音。

第三步:书写配器建议。

第四步:整理、制作供幼儿使用的图形总谱。

(五)演奏活动活动过程的设计(www.daowen.com)

1.感受练习模式

(1)导入。引入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2)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情绪、内容与形式要素。

(3)结合变通总谱,练习节奏型。

(4)分声部进行徒手演奏。

(5)随音乐手持乐器进行演奏。

感受练习模式是目前幼儿园最常用的打击乐活动设计模式,对于年龄较小,打击乐演奏经验较少的幼儿较为适用。

案例1

演奏活动“木瓜恰恰恰”(大班)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的旋律和结构,探索铃鼓的多种演奏方式,在演奏时注意自己声部在整体中的协调。

2.学习看图谱合作演奏,体验集体演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事先了解有关印尼的风俗民情,重点了解印尼盛产木瓜、菠萝、樱桃等热带水果

物质准备:音乐《木瓜恰恰恰》;演奏图谱一张;铃鼓、碰铃、圆舞板若干。

活动过程

1.完整欣赏乐曲,感受富有浓郁印尼色彩的民歌风格。

2.听音乐看图谱,感知乐曲结构与演奏方案的关系。

(1)师:“恰恰恰”出现在音乐的什么地方?你能用身体发出的声音把它表现出来吗?

(2)教师操作图谱,强调切分音时的动作,重点帮助幼儿学习切分音节奏,引导幼儿再次倾听乐曲,并随着音乐拍节奏。

3.学习看图谱演奏。

(1)探索铃鼓的演奏方法。

师:“铃鼓可以拍身体的哪里?你能拍出图谱上的铃鼓节奏吗?”

(2)探索碰铃的演奏方法。教师指图,幼儿听音乐先徒手练习,再持碰铃练习。提醒幼儿演奏时眼睛要看碰铃的演奏图谱。

(3)探索圆舞板的演奏方法。

(4)随乐看图谱徒手演奏。

4.幼儿随乐看图谱用乐器进行演奏。

5.幼儿看教师指挥,按设计的配器方案进行演奏并倾听整体效果。

活动延伸

将图谱和乐器放入音乐区,幼儿可以在自主活动时进行演奏体验。

供幼儿使用的图谱:

图2-23-3 《木瓜恰恰恰》图谱

配器建议:

图2-23-4 配器建议

(本活动设计选于程英老师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图谱选于许卓娅老师的《打击乐器演奏活动》)

2.创编学习模式

(1)导入。引入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2)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情绪、内容与形式要素。

(3)通过各种方式(语言、肢体动作等)深入感知音乐。

(4)集体或分组探索配器方案,教师指导。

(5)分享、提升配器方案。

(6)确定配器方案随乐演奏。

创编学习模式适用于已经具备一定的打击乐演奏基础,并对打击乐器和配器有初步的知识经验的幼儿。

案例2

演奏活动“大象和小蚊子”(小班)

活动目标

1.体验乐器演奏带来的快乐,萌发参与乐器演奏活动的兴趣。

2.提高倾听辨别能力和根据故事情节进行乐器匹配的能力。

3.了解串铃发出的声音,会用臂部大肌肉带动手腕摇串铃,并能在了解大鼓和蛙鸣筒表现的声音形象的基础上参与游戏。

活动准备和大鼓。

经验准备:运用图片、录像等引导幼儿观察大象和蚊子的形态,并能够模仿它们的各种动作。

物质准备:《大象进行曲》和《小蚊子》的两段音乐;《大象和小蚊子》的故事课件;串铃、蛙鸣筒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瞧,森林里的景色真美啊!让我们跟着音乐到森林里去玩吧!

2.观看课件,理解故事。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师: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师:这头大象在森林里散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小朋友认真听一听。

3.出示乐器,辨别音色。

(1)出示乐器。

(2)感受乐器音色,并配器。

师:今天请小乐器和我们一起玩游戏。小乐器来当大象和蚊子。我们一起听听什么乐器的声音像大象走路的声音,再想想为什么。

师:什么乐器的声音像大象在甩尾巴?为什么?

师:摇铃的声音像谁的声音?(请幼儿拿出摇铃模仿蚊子飞)

4.游戏体验,乐器演奏。

(1)教师与幼儿用不同的乐器表现音乐形象。

师:小朋友耳朵真灵,现在我们一起来玩“大象和蚊子”的游戏吧!(分好角色:扮大象— —大鼓、蛙鸣筒;扮小蚊子— —串铃)

(2)介绍游戏规则

师:大象睡着打呼噜时蚊子才能去叮他屁股。大象一甩屁股(刮蛙鸣筒),小蚊子就躲起来。

(3)第一遍:边讲述故事边用乐器演奏。大象“睡着了”打起呼噜时,蚊子叮大象(摇串铃),大象甩尾巴时(刮蛙鸣筒)小蚊子躲回去(收起串铃)。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

(4)第二遍:不再讲述故事,单纯使用乐器伴奏。提醒幼儿控制自己的串铃,不让它发出声音。

5.倾听音乐,演奏乐器。

活动延伸

在音乐角摆放更多乐器宝宝,让幼儿继续探索哪些乐器发出的声音像大象在走路,哪些乐器发出的声音像小蚊子在飞,哪些乐器发出的声音像大象甩尾巴,继续听音乐用乐器进行表现。

(设计者:常小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