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导幼儿感受倾听环境中的声音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周围,到处都充满着各种音响:虫鸣鸟叫声、狂风呼啸声、雨水滴答声、交通工具声、厨房各种用具发出的声音等,这些音响与人们语言的音调以及民歌都是音乐家音乐语言的重要来源。深受幼儿喜爱的歌曲、乐曲,就有很多是模拟小动物、自然界声响以及交通工具等的象声语汇与音响材料。如果我们从小培养幼儿对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有敏锐的感觉与细微的辨别能力,就能为他们欣赏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自然地、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倾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丰富幼儿对声音的感性经验,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与艺术表现语汇,逐步培养幼儿具有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以及审美的心灵。
(二)以听觉感知与体验为主,引导幼儿多通道参与音乐欣赏活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没有声音就没有音乐。音乐正是依靠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基本特性,通过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结构形式等表现手段来描述客观世界、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因此,倾听是音乐欣赏的基础,音乐欣赏应以听觉通道的参与为主。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在认识一个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人对该事物的认识就越全面、越丰富、越深刻。音乐认识也不例外。所以,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在幼儿充分倾听、感知与体验音乐的基础上,应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幼儿的听觉、视觉、运动觉等多种感知觉共同参与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中,对音乐作品进行全方位、多层面地感知与体验。
(三)尊重幼儿对音乐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现(www.daowen.com)
艺术是无限开放的。音乐作品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音乐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不同欣赏者的心中,都会显现出新意义。在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有一套自己的解读,每个幼儿对音乐都有独特的感悟与体会。因此,音乐欣赏活动不再是教师知识独白、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创设情境,引导幼儿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释信息、师幼共同参与交流碰撞的过程。在引导幼儿欣赏音乐作品、与音乐大师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拥有生成、开放的教学观,淡化活动过程中的预成性与统一性,克服那种对音乐作品约定俗成的解释和对艺术表演技能的模仿,注重欣赏过程中的再生性与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果去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
(四)创设“浸润”式的日常生活音乐环境
“浸润式”音乐欣赏教育就是通过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让幼儿反复听优美的音乐,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体会音乐的美。幼儿园可以在一日生活中贯穿音乐旋律,可在幼儿来园时播放轻声悦耳的音乐,使幼儿一入园就进入一个舒适、愉快的音乐艺术环境,激发幼儿愉快的情感;进餐、点心时,播放一些优美、轻松的背景音乐,以增强幼儿食欲,如同给幼儿的食谱增添维生素一样创造愉快的进餐氛围,养成幼儿自然不说话的习惯;体育锻炼时也可配以音乐,用音乐指挥幼儿,激发幼儿的运动愿望,调整活动量,提高锻炼的兴趣;午睡时为了消除幼儿午睡恐惧,播放些轻柔、宁静、抒情、舒缓的音乐,便于激发幼儿安静进入梦乡;在幼儿午睡起床时,可播放清新、悦耳的音乐,唤醒幼儿,让幼儿醒来时有好心情;在幼儿离园期间,可以播放优雅、抒情的音乐,放松幼儿的心情,引发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的依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