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对一般量的认知特点
幼儿从出生起认识事物时,就已接触到物体量的特征。但这种认识在早期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缺乏分化和不精确。3~4 岁幼儿一般能感知物体的大小和长短差异,也能用相应的词汇来表示。但对于其他量的差异还不能认识,也不会用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如对高矮、粗细、宽窄等量的差异,都笼统地说成是“大”与“小”。此年龄段幼儿对量的认识不具相对性,把物体的量看成是物体的绝对特征,而非比较的结果。
4~5 岁幼儿感知量的精确性有了很大提高,能比较精确地区分出粗细、宽窄、厚薄、轻重,并能用相应的词语表达这些量,能判断相等量,但缺乏对物体量守恒的认识。能按照递增或递减的顺序进行简单的量的排序,排序能力有了明显发展。实验证明,4岁幼儿已有80%能完成3根小棍的排序,35%能完成5 根小棍的排序,但是对10根小棍的排序有较大困难。5岁幼儿,能排3 个物体的达到100%,能排5 个物体的已达80%,排10个物体的有55%能完成。这时幼儿的排序还依赖于感知和尝试错误,而不是运用逻辑关系认识量的关系。
5~6 岁幼儿能够正确地认识并用相应的词汇描绘物体量的各种特征,精确性有了较大提高,较好理解了量的相对性。他们逐渐在逻辑的基础上理解量的序列关系,包括可逆性、传递性、相对性。能够正确地排序,并不再受知觉范围的局限,有的还学会排序的策略。他们开始学习测量,但幼儿对于测量的方法技巧还难以掌握,独立、正确地完成测量任务还有许多困难。
(二)幼儿对时间的认知特点
时间是物质运动变化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和空间一样,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也是客观存在的一种量,是数学研究的对象。时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流动性。时间是连续不断地、均匀地流动着,它和物质的运动相联系。
不可逆性。时间始终按一个顺序发展,即“时光不可倒流”。今天过去,即不会再来。
抽象性。时间没有直观的形象。人们通过某种媒介来认识、测量时间。这种媒介可以是自然界的周期现象,如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等;也可以是肌体内部的一些有节奏的生理活动,如饿了、心跳的节奏;还可以是测量时间的工具,如钟表等。
幼儿认识时间是时间知觉问题,是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与顺序性在意识中的反映。幼儿掌握时间呈现以下发展特点。(www.daowen.com)
1.对时间顺序的认识由近及远,由短周期向长周期发展
幼儿最先认识的是一日之内三个较大的时间单位,即早晨、中午、晚上,然后认识一周之内的时序,最后是对一年之内季节的认识。“一天”作为自然现象来说,周而复始地进行着,早、中、晚都有明显的时间参照物;人们也是以一天24 小时为周期来调节生命活动,这种直接的生活经验,使幼儿对一天的时序容易形成时间表象。星期一、星期二……形成不了自然现象规律性变化,也没有明确的时间参照物,幼儿认识起来困难一些。幼儿对季节之间的变化顺序认知较晚,因为季节周期较长。
2.先认知时序的固定性,然后认知时序的相对性
幼儿最初认识理解一日之内早晨、中午、晚上的时序之后,认为早晨总是第一,而不理解早晨对于昨天晚上来说,又是第二的概念。他们把时序看成孤立、静止和固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理解时间顺序的相对性。
3.对时序的理解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为时间关系的参照物
时间没有直观形象,幼儿会把时间与具体的事件联系起来。如太阳出来了,妈妈上班了,这就是早上;天黑了,小朋友睡觉了,就是晚上。生活活动,作息制度,日月运行是幼儿认知时序的重要参照物。
4.时间词语的发展与对时序的认知呈现出从不同步到统一结合的变化过程
幼儿开始使用时间词汇时并不理解它们的含义。如一个4 岁孩子表达自己过生日的愿望时说:“明天我过生日。”其实他的生日还有很长时间才到,这说明幼儿对时间词语与时序认知的不同步。随着认知的发展,幼儿对表示时间的词有了理解,进一步获得时间相对性的理解,最后达到词语与时序认知相统一的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