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是指按一定规律排列的颜色、形状、声音、身体动作等,模式具有重复性和可预测性。
按照模式组成的基本单元划分,可分为重复式(如AB-AB-AB,ABB-ABB-ABB);滋长式(如12-122-1222);循环式(如春-夏-秋-冬,日出-日落);变异式(如红-蓝-黄,红-蓝-绿,红-蓝-黑)。
按照组成模式的载体不同划分,可分为实物模式(如实物、动作、声音等实体的形式呈现);符号模式(即通过字母、数字、文字等抽象的符号系统表达,如数列0、1、2、3、4、5、6……)。
(一)模式在幼儿数学学习中的意义
1.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进行模式的识别、扩展、描述等活动时,需要对模式结构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另一方面,幼儿寻找、发现模式,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测和推断事物的发展过程,这是思维逻辑性的集中体现。
2.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识别模式,可视为一个信息组织加工的过程。可以促进幼儿分类、组织、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模式能力的发展
幼儿3 岁以后就表现出对周围环境中的简单模式的辨别能力,包括对模式中事物的基本特征和排列规律的辨别。随后,幼儿能在模式复制的基础上对模式的排列规律进行一定的预测,具体表现在能在已有模式排列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元素接续完成现有模式排列。最后,幼儿能够在没有任何模式示范的情况下创造自己的模式,或更近一步,能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运用抽象符号表示的模式。[3]
(三)模式的教育内容与要求
表2-19-6 模式的教育内容与要求
(四)模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1.根据幼儿模式能力发展,循序渐进设计活动内容
可参考以下由易到难的顺序设计活动内容:
①识别模式。请幼儿观察一组物体的排列规律,说一说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②复制模式。给幼儿提供一个按某种规律排列的范例,在识别的基础上模仿着排列出来。(www.daowen.com)
③扩展模式。给幼儿提供一个范例,让幼儿按照范例的规律接着排列下去。
案例
“接下去排什么”(4~5 岁)
目标:探索发现一组图形的变化规律,并用语言表述出来,确定某一位置上的图形。
准备:每个幼儿各种几何图形卡片若干,操作图每组若干张。
过程:出示一组图形,引导幼儿观察(如图2-19-5)。
图2-19-5 扩展模式操作卡
图形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继续排下去,应放一个什么图形?
④填补模式。出示中间有空缺的一组物体,让幼儿从中发现排列规律,并进行填空(如图2-19-6)。这种方式需要幼儿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难度比较大。
⑤创造模式。幼儿自己设计、创造某种排列规律。
图2-19-6 填补模式操作卡
2.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幼儿理解模式
模式的学习,要注意使幼儿真正理解模式。应从观察生活中有规律排列的事物入手帮助幼儿理解规律。如和幼儿一起发现和体会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队伍整齐有序,观察环境中有序排列的图案等。
3.让幼儿获得关于模式的多种体验
提供具有重复性旋律和词语的音乐、儿歌和故事,让幼儿体验模式。例如,让幼儿用身体动作创造模式,让幼儿用声音创造模式(如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鼓励幼儿尝试设计有规律的花边图案或按某种规则进行搭建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