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幼儿园观察类活动概述-提高感官能力,培养探索世界能力

幼儿园观察类活动概述-提高感官能力,培养探索世界能力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观察是一切科学活动的基础,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一)观察类活动的含义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现象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同时,观察可提高幼儿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从而培养幼儿运用感官主动探索周围世界的能力。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的静态,容易看清事物的形态结构,但观察活动往往欠生动活泼,常处于呆板机械的状态。

幼儿园观察类活动概述-提高感官能力,培养探索世界能力

观察是一切科学活动的基础,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人们通过感知活动,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并在认识新事物时,把新事物同化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人们就是这样来理解周围世界的。

(一)观察类活动的含义

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现象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观察是人类对客观现实认识的主要形式,通过观察,可以探索物体的特性,某种现象的发展过程或所发生的变化。

幼儿园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中,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发展幼儿的科学认知、培养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的一种科学启蒙教育活动。观察活动渗透于科学实验、分类与测量、讨论与交流、科技制作等各类活动之中,各种科学活动中都离不开观察。

(二)观察类活动的意义

幼儿在出生时就能通过各种感知获得大量的外界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是零碎的、片断的,而只有通过有目的的、持续的观察活动,才能比较完整、精确、深刻地反映客观世界。幼儿的观察能力是在不随意知觉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观察力也不断提高,主要表现为有意性和精确性越来越强。

1.观察丰富了幼儿的科学经验

观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直接与周围世界接触的机会,使幼儿获得最直接、最具体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经验,把幼儿带入学习科学之门。幼儿通过观察不断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进而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不断积累经验,为形成科学概念奠定了基础。

2.观察能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幼儿在观察周围世界时,还会发现并提出许多问题,并努力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如:“为什么我的影子有时长有时短?”“吹出的泡泡为什么会是彩色的?”“小蝴蝶撒尿吗?”“小蜗牛有嘴巴吗?”等,从而促进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及探索能力的发展。

3.观察能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

在观察过程中,幼儿经常运用各种感官与自然环境接触,通过视觉感知物体的外部特征,通过听觉感知物体发出的各种不同的声音,通过味觉品尝物体的各种味道,通过嗅觉感受各种物体散发的气味,通过触觉感受各种物体的质地等。同时,观察可提高幼儿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从而培养幼儿运用感官主动探索周围世界的能力。

例如,你可以询问幼儿在来园的路上所观察到的天气情况,然后带幼儿到户外进行观察。可以提问:“你感觉天气怎样?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请幼儿特别留意某些天气方面的指示物,如云、雨、露珠或雪、水坑、人们的穿着、幼儿园里飘动的红旗或树枝与树叶的飘动等。坚持每天观察,并让幼儿说说天气的变化情况。

在这个活动中,在观察时幼儿要运用到多种感官。例如:感觉天气怎样,要运用到视觉和触觉;听到了什么,要运用到听觉;闻到了什么,要运用到嗅觉。

4.观察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观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不仅能提高各种感觉器官的机能,还可以锻炼大脑皮层,促使幼儿智力发展。在观察活动中,幼儿积极交流信息、发现和思考问题、促进语言的积极化,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在丰富感性认识并进一步形成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从而促使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观察类科学活动的分类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常用到的观察的方法有:个别物体和现象的观察、比较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www.daowen.com)

1.个别物体的观察

一般通过这种观察,要求幼儿获得有关个别物体和现象的以下信息。

(1)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物体散发的不同气味;物体的软和硬、粗糙和光滑、轻和重,以及弹性、黏滞性、光度、湿度等不同特征;某些物体的味道等。例如在小班的“气味瓶”科学活动中,教师提供有各种气味的物品供幼儿观察,以发展其嗅觉。

(2)观察个别物体的外部结构和功能两者之间的关系。如观察仙人掌的叶片退化成针刺状,它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观察汽车前后的转向灯,它是用来提示人们“注意,我要转弯了!”注意交通安全

(3)观察个别物体相对的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的静态,容易看清事物的形态结构,但观察活动往往欠生动活泼,常处于呆板机械的状态。而在观察动态活动中,不仅可看到它们结构的功能,还可使观察活动更生动、对形态结构观察得更深入细致。如在静态观察中,观看图中的鸭子,提问:“鸭子的脚是什么样的?”而在动态视频观察中,则可提问:“鸭子是怎么走路的?它是怎么划水的?你能不能模仿一下呢?”从而使观察变得生动而有趣,而且还观察到鸭蹼的功能。

(4)观察个别物体的存在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如通过挖蚯蚓的活动,幼儿学会了寻找、观察和捉蚯蚓的方法,既激发了幼儿探索的兴趣,又知道了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和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

2.比较观察

比较观察指幼儿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科技产品进行观察和比较,使幼儿在观察中更准确地认识自然物,并进行分析和比较,为概括分类奠定基础。通过观察,要求幼儿:

(1)学会以两种物体的相应部分和整体性比较观察。在比较观察中发现自然物和科技产品的相似处与不同处。如幼儿园中班观察橘子和柚子,从两者的外部形状、颜色、大小以及内部的形状、颜色、大小、味道等相应部分,分别比较出它们的相似与不同。

(2)要求幼儿以一种认识过的物体与新的观察对象进行比较观察。如幼儿观察过小鸡,在观察小鸭时,就可引导幼儿对小鸭和小鸡的外部形态、叫声、喜爱的食物、所具有的本领等进行比较。

(3)在比较观察中,挑选出同类物,并进行分类。

例如,用不同质地(如丝、灯芯绒、毛巾布、粗麻布、人造毛皮、的确良等)的织物各剪出两个正方形,以形成两套材料。让幼儿触摸其中的一套,并说出每种织物的感觉(是柔软的、毛皮的、光滑的还是粗糙的)。将另一套材料放入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当幼儿熟悉了各种织物的手感之后,教师出示一种织物,请幼儿将手伸进袋子里,凭触觉找出与之配对的织物。

(4)对两种新的自然物或科技产品进行比较观察。例如,比较手机和固定电话两种科技产品有何异同。

3.长期系统性观察

长期系统性观察是指幼儿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观察。在幼儿园中,系统观察活动一般用于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例如中班观察活动“种子发芽”,大班观察活动“小蝌蚪变青蛙”“饲养蚕宝宝”等。长期系统性观察有利于培养幼儿观察的持久性、观察的兴趣和初步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长期系统性观察并不是天天去观察某一自然物,而是根据具体活动的目标确定观察的时间。

个别物体的观察、比较性观察和长期系统性观察,在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是密切联系的,有时对个别物体的观察往往还要进行长时间的观察,而在长期系统观察中又往往需要把观察对象作前后对比,因此在观察活动中,可结合使用,不可机械分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