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很多,我们主要从幼儿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幼儿园教育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四方面来展开分析。
(一)遗传因素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在其生物特征的基础上,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这种特殊遗传素质,人的社会性是不可能发展的。如:天生的无脑儿是不会有社会性的。
遗传素质通过幼儿气质和生理特征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例如,幼儿的气质直接影响亲子关系和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而影响其社会性的发展。容易型的婴儿生活有规律、情绪愉悦、易于接受、适应新环境、新食物、新要求,易于教养,那么父母就会对其提供更多的关怀、关注和抚爱,亲子交往态度积极、愉快,关系和谐。长此以往,孩子就容易形成活泼、乐观、自信等良好的社会性特征。反之,困难型的婴儿经常大哭大叫,发脾气,难于抚养,导致父母手忙脚乱,束手无策。于是,父母就会不自觉地拒绝或不喜欢他们,常以警告、禁止等强硬的方式对待他们,亲子关系不和谐,教养方式专制。发展下去,孩子容易形成自卑、攻击等不良的社会性特征。
(二)家庭因素
在家庭的诸要素中,家庭结构、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等都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1.家庭结构
按照家庭成员的构成分类,家庭结构包括核心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隔代抚养家庭等,陈会昌等人的研究表明: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离异家庭子女与同伴关系、与父母关系较差,自我评价过高,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在情绪、品德、性格、学习等方面表现出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离异家庭子女的表现有:爱哭、情绪低落、易烦躁、易发怒、不爱交际、孤僻、冷漠、自卑、焦虑、胆小、学习困难、惧怕父母、有怪毛病和不良行为。
2.教养方式
所谓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幼儿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德(D.Baumrind,1967)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权威型父母对幼儿的态度积极肯定,会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坚定地实施规则,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多数独立性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
专制型父母对幼儿时常表现出缺乏热情的、否定的情感反应,常要求幼儿无条件地遵循有关的规则,对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大多缺乏主动性,容易胆小、怯懦、畏缩、抑郁,有自卑感,自信心较低,容易情绪化,不善与人交往。
溺爱型父母对幼儿充满积极肯定的情感,但是缺乏控制。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往往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缺乏自制,自信心较低。
忽视型父母对幼儿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乏行为的要求和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也容易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不顺从,且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类幼儿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行为问题。
3.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较大影响。有实践证明,如果孩子生活在和谐、民主、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就会学会友好、关心、分享、同情、谦让等品行;如果生活在冷漠、仇视、敌对、嫉妒等家庭环境中,就学会谴责、撒谎、固执、暴躁、争斗等特点;如果生活在宁静、愉快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就会有安全感,乐观、自信、有信心、待人友好;如果生活在气氛紧张、冲突不断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总担心家庭纷争的出现,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紧张、焦虑等,对人就会不信任、与同伴关系不协调。
(三)幼儿园教育环境因素(www.daowen.com)
除家庭以外,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最多,与教师、同伴的接触最多。幼儿园对幼儿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大的。
1.幼儿园物质环境
幼儿园物质环境的优劣,如活动空间的布置、活动场地的美化装饰,都会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幼儿园活动的空间密度高于一定的界限,可能导致幼儿在自由选择的游戏活动中较多地产生消极的社会性行为;过分的刺激性色彩和过于复杂、夸张的布置,容易导致幼儿的注意力分散,或使幼儿感到烦躁。
此外,活动材料的种类、样式、数量配置关系以及陈列方式等,也与幼儿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2.幼儿园精神环境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一般的心理气氛等,体现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间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它虽然是无形的,却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情感、交往行为和个性的发展。
(1)教师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是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指导者,除了教给幼儿正确的、适宜的行为方式与规则外,教师自身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和其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不仅会影响师生关系,教师的自制力、自信心、同情心、耐心等心理素质及行为也会对师生关系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同伴交往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同伴交往有助于社会认知的发展。幼儿通过与同伴的比较进行自我认知。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理解与人分享、相互尊重等社会规则的含义等。第二,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和满足。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类的社会性需要,幼儿之间良好的交往关系,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情感支持作用。第三,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技能和交往策略的提升。幼儿必须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使其信号和行为反应更富有表现性,以使交往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在遇到各种不同的交往场合和情景时,能根据这些场合与情景性质的不同来确定自己的行为、反应,发展多种社交技能和策略,以适应这种变化。
(3)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交往对幼儿的社会性培养具有多重影响。首先,教师间的交往是幼儿同伴交往和发出社会行为的重要榜样。教师教育幼儿之间要互相关心、帮助、抚慰、合作等,如果教师自己也做到了,那孩子就更容易产生这种行为方式并且长期稳定下来;另外,教师间的和谐交往可以营造班级、幼儿园良好的心理氛围,容易激发出积极的社会性行为。
(四)社会因素
1.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不同,幼儿社会性发展也不同。例如,城市幼儿和农村幼儿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城市幼儿比较大胆,敢于表达自己,而农村的幼儿一般比较胆小、害羞、拘谨,缺乏主动性。在社会认识这方面也存在差异,相对于农村幼儿,城市幼儿有更多的社会知识和经验,这与城乡的教育意识、教育条件、教育资源等不同有关。
2.大众传媒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电子游戏机、录像带、互联网等)的普及,使用和享受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幼儿生活的重要内容。其中,电视是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媒介。
电视对幼儿社会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电视节目中有很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卡通片与故事片,对幼儿的社会学习具有积极的价值。
电视对幼儿社会化的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首先,电视可能使幼儿变得冷漠,不善交际。其次,电视中播放的暴力内容易强化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再次,电视使幼儿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