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新编幼儿园教材

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新编幼儿园教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歌、散文一直是幼儿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诗歌包括儿歌、幼儿诗、浅显的古诗等。诗歌、散文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诗歌、散文活动中,篇幅比较短小、句子结构相对固定的幼儿诗歌、散文适合用图谱展现,如《家》《上楼下楼》《小兔子开铺子》《梳子》《小雨滴》《家是什么》等。

诗歌散文一直是幼儿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诗歌包括儿歌、幼儿诗、浅显的古诗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意境优美、语言精练、想象丰富、有节奏、有韵律、极富童真、童趣,幼儿散文中充分利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想象、反复等表现手法,每篇散文都为幼儿勾勒出一幅形象逼真、充满童趣,并流动着作品情韵的欢乐图。

诗歌、散文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置情境,引出作品

教师创设一个吸引幼儿的情境可发挥幼儿文学想象的语境和空间,为幼儿准确地理解作品作铺垫。一般而言,教师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情境创设。

第一,利用图片、幻灯片结合生动的语言描述将幼儿带入文学作品的意境中。

第二,采用提问、音乐提示的方法让幼儿在回忆旧经验、艺术美的启示下接受作品。例如大班散文诗《落叶》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提问:“秋天到了,一片片树叶飘落到了地上。小朋友们,如果你是动物,你会拿树叶做什么呢?”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在幼儿回答之后,教师说:“秋天天气冷了,聪明的小动物们到底拿树叶做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教师就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幼儿进入到文学的优美意境中了。

第三,借助美术、音乐等艺术手段,布置一个安静、和谐、优美的环境。例如,在幼儿诗《我愿……》中,教师这样渲染气氛:“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跟着音乐将自己想象成一种动物或一件物品,然后还要想想如果我是那种动物或物品,我会做什么。比如,听着清脆的音乐我将自己想象成一只快乐的小鸟,我愿把所有高兴和愉快的事都告诉给大家。”当教师播放音乐时,所有的幼儿都会静静地倾听、想象并思考。这就为下一步的理解文学作品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帮助幼儿理解作品

引导幼儿理解作品是重点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需要明确两个问题: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哪些方面、怎样帮助理解作品。

1.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幼儿理解作品

(1)理解难懂的字、词、句

幼儿对诗歌的理解比较难的是诗歌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句,教师就应围绕这些难懂的字、词、句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如儿歌《小猫咪》:小猫咪,爱梅花,一路走,一路画,朵朵梅花开在它脚下。教师提问:“为什么说小猫咪爱梅花,这个梅花指的是什么?”可以启发幼儿回忆小猫走路的情境,或观察猫的脚印,让幼儿想象朵朵梅花开在小猫脚下的画面,从而帮助幼儿理解诗歌主题内容。

(2)理解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情绪情感

诗歌和散文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有重复、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这些特殊的表现手法往往使作品的语言更丰富、更生动感人。例如诗歌《家》用重复结构,《梳子》用比拟的手法等。从诗歌和散文的表现手法入手,帮助幼儿理解作品,不仅有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也有利于他们了解诗歌和散文的构成方式,从而增强他们对某种艺术性结构语言方式的敏感性。

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和散文时,教师不仅让幼儿理解作品中的语言,还应引导幼儿体验作品的情绪情感,如小班儿歌《美丽的彩泥》,在幼儿基本学会朗诵后,可以让幼儿做一个游戏,全体幼儿跟着教师边朗读儿歌边做各种动作,当念到最后一句歌词“捏个娃娃笑眯眯,笑眯眯!”时停住不动,脸上还要保留着笑眯眯的神情,看哪个幼儿的表情最逼真。理解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欢快活泼还是沉郁平静,或者是宁静祥和、充满温馨的,这将有助于幼儿对作品全部内容的把握。

2.在引导幼儿理解作品时,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式

(1)教师示范朗诵作品

教师可以在创设好的情境中引出作品,以教师的朗读或放录音等形式,给幼儿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诵,让幼儿欣赏作品。教师的示范要求咬字清晰准确,停顿处理恰当,有情感、有节奏、有起伏地朗诵,要有音韵美,能深深地打动幼儿,吸引幼儿。

(2)通过观察教具或现实场景,帮助幼儿理解作品

诗歌的主题是通过其语言所描绘的意境来展示的,教师可以将意境,即画面做成教学挂图,让幼儿通过观察挂图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例如诗歌《落叶》《春雨》,就可以引导幼儿边观察图片,边理解诗句。

(3)通过三层次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如儿歌《逗蚂蚁》:“蚂蚁来呀来,快快来吃饭,什么饭?黄米饭。什么菜?炒青菜。什么筷?毛竹筷。什么碗?烂泥碗。吃不了,往回搬,哼呀哼呀搬得欢。”首先可以通过描述性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大意,教师可提问:“小朋友叫蚂蚁来干什么?小朋友请蚂蚁吃什么饭?什么菜?用什么筷?用什么碗?蚂蚁吃完了吗?怎么吃的?”让幼儿通过回答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接着再通过思考性提问引导幼儿去体会作品主题、情感等。可提问:“蚂蚁为什么是哼呀哼呀搬得欢?”最后通过假设性提问,帮助幼儿学以致用,与日常生活结合,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教师可以提问:“你有没有请蚂蚁吃过饭?吃的什么?如果你请蚂蚁吃饭,想让蚂蚁吃什么?用什么筷子?什么碗?”等。

(4)图谱法

图谱法是指将文学作品中的有关内容按词、句、段为单位进行分解,制作成有序且连续的若干张“图谱”,使之成为幼儿熟悉并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字代码或中介。在幼儿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图谱”起到了桥梁的作用:生动形象的小图片内容展现了文学作品的句子或词的内容,按照图谱的顺序,幼儿有序地记住了作品;图谱教学也让幼儿经历了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换的过程;幼儿边指着图谱边朗诵诗歌,增强了理解与表达的主动性;图谱教学强调图谱与诗歌内容的一一对应,幼儿阅读图谱时,视觉活动和听觉活动同步,口语表达与图谱感悟同时产生,促使幼儿产生了口语与图形的联系、口语与已有经验的联系,口语与文字实际意义的联系。

在诗歌、散文活动中,篇幅比较短小、句子结构相对固定的幼儿诗歌、散文适合用图谱展现,如《家》《上楼下楼》《小兔子开铺子》《梳子》《小雨滴》《家是什么》等。图标类型随年龄不同而变化。为小班幼儿制作的小图标应具体形象、颜色鲜艳,画面大而清晰;为中班幼儿制作的小图标开始向抽象过渡,可出现简笔画;为大班幼儿制作的小图标可出现简单的文字符号,也可以让幼儿制作。

(5)把诗歌改编成小故事

把诗歌改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比如诗歌《听雨》:

下雨啦,下雨啦,闭上眼睛,静静地听。

沙沙沙,沙沙沙,小雨落在树叶上,它和树叶在玩耍。

滴滴滴,滴滴滴,小雨落在伞顶上,它在伞顶翻跟斗。

滋滋滋,滋滋滋,小雨落在花朵上,花儿乐得张嘴巴。

叮叮叮,叮叮叮,小雨落在窗户上,玻璃乐得打招呼。

教师将这首诗歌改编一下,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幼儿理解。(www.daowen.com)

下雨了,小豆豆不能出去玩了,她在屋里走来走去,嘴里嘟哝着:“不能出去玩了,真没意思。”妈妈慈爱地看着小豆豆,把她带到窗前:“孩子,你来听,小雨正在唱歌呢。”“妈妈你说什么呀,小雨怎么会唱歌?”妈妈说:“你闭上眼睛,仔细听。”小豆豆闭上眼睛,侧着耳朵,静静地听。啊!啊!听见了,听见了。

沙沙沙,小雨落在树叶上,它在和树叶玩耍呢。

叮叮叮,小雨落在屋顶上,它在屋顶上翻跟斗。

滋滋滋,小雨落在花朵上,轻轻地钻进花蕊里。

嗒嗒嗒,小雨落在窗户上,拍着窗玻璃在跟自己打招呼呢。

小豆豆高兴地说:“小雨在唱一支多么有趣、多么好听的歌啊。”窗外,小雨在轻轻地唱,屋子里,小豆豆在静静地听。

(三)幼儿学习朗诵诗文

朗诵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整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教师应展开形式多样的朗诵,使幼儿不断地品味、领悟作品,使作品内容在幼儿脑海中越来越清晰、详细地浮现出来。如师大声、幼小声诵读,或集体、个人、小组诵读,分角色诵读或对答式朗读。从幼儿朗读诗歌散文的内容方面,还可以分为分句朗诵、分段朗诵和整首朗诵三类。

(四)围绕诗文主题开展相关的活动

在幼儿初步理解诗歌和散文的内容后,教师应围绕诗文主题开展相关的活动,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生动有趣的操作活动,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作品。常用的活动有以下几类。

1.配乐朗诵

对于一些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的抒情诗,教师可以配上合适的音乐,反复诵读,如散文《月亮书》,在幼儿欣赏《渔光曲》的音乐声中以“旁白”插入,声音由轻至响,表示由远及近,从背景中走出来,与音乐换位,把幼儿带进诗情画意的境地;或让幼儿在配乐诗朗诵中用舞蹈去表现诗歌中的意境,在诵读和舞蹈中掌握诗歌,如儿歌《云》,让幼儿在音乐声中身披薄纱学云跳舞,边跳边听:“云儿云儿真美丽,我把云儿摘下地;云儿云儿真听话,我把云儿变小鸡。”

2.绘画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用画笔画出想象中的作品,如儿歌《云》,当教师念到“摘”时,幼儿伸手上举做摘云状,“云”摘下后,就蹲在地上用粉笔画云,每个幼儿都可以画出不同的形象为儿歌续编不同的句子,如“我把云儿变小山”“我把云儿变飞机”。再如儿歌《伞》:公路边的大杨树是小喜鹊的伞,水塘里的大荷叶是小青蛙的伞,山坡上的大蘑菇是小蚂蚁的伞,下雨了,大家都有一把伞。幼儿可以将儿歌的内容绘成一幅画,既可以忠实于原作品,又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

3.诗歌表演游戏

对于一些内容很有趣、有情节的叙事诗,可以让幼儿通过表演诗歌来体验作品的角色心理及情感,如《小猪爱睡觉》《小熊过桥》等。

4.幼儿诗歌和散文仿编活动

诗歌和散文的仿编活动,即幼儿在欣赏诗歌与散文、理解其内容及结构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学习活动。要求幼儿仿照某一首诗歌或某一篇散文的框架,调动个人经验进行扩展想象,编出自己的诗歌或散文段落。这种活动是在围绕诗歌或散文的教学活动基础上进行的,并且在整个网络活动中处于最后一个层次。这种活动形式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性地学习诗歌散文很有益处。

(1)幼儿诗歌和散文的仿编活动要点

①仿编准备

幼儿参加该项活动的准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所依照的诗歌或散文要熟悉理解,对要仿编作品的内容、形式都有所认识;二是要有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在仿编过程中调动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三要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必须注意幼儿在这方面的发展水平,并在仿编前给予一定的练习机会,这将有利于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指导。

②讨论与示范

在仿编活动开始时,教师可组织幼儿对将要仿编的作品做简单的讨论,引导幼儿注意仿编的关键问题。例如,教师要组织幼儿仿编诗歌《绿色的世界》,就可以让幼儿谈一下“为什么在这个孩子的眼里世界是绿色的?”“假如戴上其他颜色的眼镜,世界会变成什么颜色的?”接着教师要进行示范,教师的示范在启发幼儿想象的同时,又能帮助幼儿将自己的想象纳入一定的语言框架结构之中。

③幼儿想象与仿编

教师示范之后,开始让幼儿进行想象与仿编。为了帮助幼儿熟练掌握思路,教师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让幼儿借助某一图片或实物来仿编。如果是仿编《绿色的世界》,就要向幼儿提供其他各种颜色的眼镜(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自制的玩具眼镜),让幼儿戴上这些眼镜来看周围世界,然后仿编诗歌。等幼儿通过想象熟练地仿编出诗歌后,教师可取消直观教具的使用,再要求幼儿脱离实物或图片去想象与仿编。

④串联与总结

在幼儿分别编出自己的诗歌或散文段落后,教师可引导幼儿将原来的诗歌、散文(如果散文较短,容易记的话)复述下来,然后将仿编的段落加上去。如果有的诗歌和散文原文有总结句,那么就仍以总结句来结束全文。这样的串联和总结,要求教师在幼儿仿编时,随时注意记下幼儿仿编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在黑板上或纸上随手画记的方法,比如仿编《红色的世界》,就画下“房子”“小朋友”“红面孔”即可,而当幼儿仿编出《黄色的世界》时,也要记下有关的形象。这样总结时便可指导幼儿将仿编段落一段一段地加到原来的诗歌后面去。

(2)不同年龄班幼儿诗歌与散文仿编的重点要求

幼儿仿编诗歌和散文的能力与他们的认识、想象及语言运用能力关系密切,不同年龄的幼儿仿编能力有差异,仿编的形式也有所不同。教师对他们提出不同的重点要求。

小班幼儿诗歌和散文欣赏的重点是理解作品的语言和画面,仿编活动的重点只要求幼儿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换词,通过改换某个词来体现诗歌或散文的画面变化。改换新词后往往不是整个画面的大变动,而只是局部的迁移转换。例如引导小班幼儿仿编《水果歌》,儿歌原文:“什么水果圆圆的?苹果苹果圆圆的。什么水果弯弯的?香蕉香蕉弯弯的。”可允许幼儿只变动词“圆圆、弯弯”,换上不同的颜色词而造成画面的变化。

中班幼儿诗歌和散文仿编可要求幼儿通过变换词句,使诗歌或散文整个画面出现新的内容。比如诗歌《假如我会飞》:假如我会飞,我要飞到蓝天上,变成一颗小星星,闪闪发光;假如我会飞,我要飞到大海上,变成一朵小浪花,翩翩起舞;假如我会飞,我要飞到森林里,变成一只小鸟儿,快乐歌唱。幼儿仿编出:假如我会飞,我要飞到池塘里,变成一只小青蛙,蹦来蹦去。仿编后的作品因某些词句的变动,换上了新的形象,于是构成了新的画面。中班幼儿诗歌和散文的仿编重点放在画面变化的想象和表现上。

在大班进行的诗歌和散文仿编活动中,可考虑对原有诗歌散文的结构进行部分变动,也可以根据幼儿知识经验仅向幼儿提供一个开头作为想象线索,引导幼儿自己完成诗歌和散文的创编。例如,幼儿在学习诗歌《我愿……》之后,教师鼓励幼儿在原诗歌主题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创编。如,有的幼儿这样创编:我愿是一只报春鸟,将春天的消息告诉给人们;我愿是一只和平鸽,让世界充满爱;我还愿化作一片白云,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但创编对幼儿各方面的要求很高,因此一般在大班下学期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