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学前期正是幼儿自我意识萌芽并初步得到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其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忽视对幼儿的性教育。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面向全体幼儿,提高所有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也要关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与素质全面提高,具体说来就是提高幼儿对心理卫生的粗浅认识和技能,纠正不良情绪和态度,形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行为习惯,预防和矫治心理障碍及行为异常,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指南》中也对3~6 岁幼儿的心理发展从情绪安定愉快和适应能力两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表2-2-1 情绪安定愉快

表2-2-2 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学习正确表达、调节情绪情感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1)丰富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是防御外界环境或机体内部不良刺激困扰的有力屏障,应该教育幼儿做到经常保持清醒、乐观、愉快的情绪状态,不乱发脾气;不总回忆不愉快的事,能主动寻找愉快的事情做;感到不愉快时,能自行调整,逐步消除不快心情

(2)合理地表达和宣泄消极情绪

每个幼儿都会经历消极情绪,教师首先要肯定幼儿的消极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初步学会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等方式向成人和同伴表达自己的情绪。如,生气的时候,会主动告诉老师和同伴:“你推倒了我的房子,我非常生气!”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教师还可以在活动室内安放“情绪晴雨表”,每天早晨,幼儿入园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绪状态选择不同的卡片或图片。

(3)调整认识

幼儿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久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于触发情绪反应的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2]对于同一情境或刺激,不同的幼儿可以产生差别很大的情绪反应。例如,两个幼儿为了争夺一个玩具而发生了殴打,他们都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但是,两个幼儿的反应是不同的,一个幼儿只产生了轻微的不快,而另一个则表现出极度的不安。这主要是由于幼儿对老师批评的认识和评价不同的缘故。

2.学习社会交往技能

(1)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

皮亚杰认为,年幼的幼儿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幼儿与他人相处的过程就是学习克服自我中心,学会考虑别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过程。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让幼儿逐渐理解他人的愿望和情况,学会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对同伴的同情、鼓励之情,并学会安慰同伴,对他人的情绪情感能做到和谐适度的反应等。

(2)发展亲社会行为

研究表明,当幼儿的需要基本上得到满足以后,他们就会自愿地让其他幼儿与其共同分享。即成人首先要满足幼儿的基本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分享。幼儿的合作行为会有助于幼儿与同伴亲密关系的形成。家长和教师要引导幼儿与他人一起活动或合作,并为幼儿提供一起工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机会,让幼儿感受通过合作而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还应教给幼儿一定的交往策略。

(3)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

学前期正是幼儿自我意识萌芽并初步得到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其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www.daowen.com)

(4)初步掌握人际交往的礼节

人际交往的礼节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要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礼貌用语,并能在人际交往中正确使用这些礼貌用语。如见面、道别时用到的礼貌用语“你好”“再见”,知道礼貌地称呼、问候他人,学会尊重他人、看望病人、恭贺喜事、拜访与答谢亲友等基本礼节。

3.养成良好的习惯

(1)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培养幼儿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按时睡眠、按时进食、按时活动和按时排便等,能使他们机体的活动按照一定的生物节律进行,可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2)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幼儿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身体具有积极的作用。家长和教师应让幼儿懂得,个人的清洁卫生不只是自己的事,还关系到是否尊重别人,是否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同,教育幼儿自觉形成良好卫生习惯。

(3)品德行为习惯

这是高一层次的习惯,包括讲礼貌、热爱集体、与同伴友好相处、爱护公共卫生和设施、爱护花草树木和小动物等习惯。这一习惯的养成需要幼儿的道德意识跟道德行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有可能。

4.性教育

研究表明,3~6 岁的幼儿是性别意识发生、发展的关键期。而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忽视对幼儿的性教育。性教育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人格教育。

(1)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

孩子出生后,其生物性别已经确定,社会性别的认同却还要在环境影响下逐渐形成。

性别认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性别上的认同。所谓性别角色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性别不同而造成的角色差异。应让幼儿懂得,人类社会是由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构成的。从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就决定了一个人的性别。3 岁以前的幼儿已经开始对自我性别实现认同了,5 岁的幼儿则能以自己的性别角色适应社会生活,以后幼儿的自我性别意识逐渐强烈。弗洛伊德强调:“一切倒错的倾向都起源于儿童期。”家长和教师应该认识到在幼儿时代,家长给孩子起名字、买玩具、衣服、教养方式,对幼儿的期望等都具有性别教育的意义。

(2)科学简洁的性知识的传播

幼儿对性的问题表现为纯粹的求知的兴趣,所关心的只是自然界和人的因果关系。幼儿提出问题,听取回答,仅仅是为了想知道某种事实。例如,几乎所有的孩子到了3~4 岁这个年龄都会问自己的爸爸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幼儿园中,幼儿常问老师:“为什么男孩可以站着小便,而女孩非蹲着不可?”面对幼儿的提问和疑惑,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简洁地回答孩子。如,家长和教师可以平静地告诉他:“你是妈妈生的”“站着小便是男孩,蹲着小便是女孩。”不要神秘地压制或哄骗孩子。

(3)正确处理与性有关的游戏活动

幼儿通常是以模仿和游戏的方式来体验性别角色。如男女幼儿互相拥抱、亲吻、玩结婚等游戏,都是对电影电视,甚至现实成人行为的模仿,这些都是游戏行为,所以教育者和家长要正确对待幼儿的这些性游戏活动,不能粗暴制止,更不能羞辱幼儿。

案例

大班自由活动时间,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抱在一起亲吻,旁边几个小朋友边看边嘻嘻笑着。

你如何看待幼儿的性游戏?教师应如何应对此情景?

5.幼儿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预防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或者行为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面向全体幼儿,提高所有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也要关注某些幼儿的问题行为,并进行预防和矫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