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而教育竞争归根到底又是取决于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学生是主体,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没有了学生,教育也就不存在了。教育的真谛是要把学生塑造成未来社会的顶梁柱。那么,未来社会的顶梁柱应具备什么样的优秀素质呢?
一、理想的学生,应该是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
成人和成才是同一道理,不成人也就不能成才。优秀的学生应该把道德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力争做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其中,爱和同情心是品行端正的两个最重要表现。
可以说,一个没有爱和同情心的人是“不健康”的人。爱应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爱一草一木、一树一花、小动物、父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到爱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爱岗和敬业),最后到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学校大门上写“爱你的妈妈”来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固有的爱心。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苏霍姆林斯基驳斥道,一个人如果连他的母亲都不爱,他还能爱什么呢?
爱心无价!培养一颗爱心很重要,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颗爱心,其他的品质都是爱心的延伸。只有爱,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只有爱,才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爱,才能享受到人生的真谛;只有爱,才能感受到人类的伟大。天底下最辽阔的是天空和大海,而比天空和大海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一个满怀爱心的人,是永远不会感到寂寞的。只有爱才能赢得爱。愿天底下的每一个学生都从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开始,去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同情心也是品行端正的重要体现。一个没有同情心的学生在“冷酷”对待他人的同时,也会被社会所“孤立”。只有具备同情心,才能帮助弱者,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只有具备同情心,才能使社会涌起爱的浪潮;只有具备同情心,才能使社会真正具有平等意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优秀的学生应学会乐于帮助身边学习上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帮助他们共同成长。这是培养学生同情心的重要方式。
品行端正的另外一种表现是要有公正性。对于公正,通常有四种境界: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先私后公、公私兼顾。要求一个人完全没有私心,完全做到大公无私,的确有点儿苛刻,但公正地处理各种问题是每个人都能够并且应该做到的。社会公正是社会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一个社会如果连最起码的公正都没有了,社会的良性发展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前提。优秀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培养一种公正的品质。学生是否具有公正性品质,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学校中发生的考试作弊就是不公正的表现形式之一。作弊者试图用最少的投入,甚至谈不上是投入,即纯粹凭投机取巧来达到一己之私的目的。他的作弊成功对于其他辛辛苦苦,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得成绩的同学来说,就是一种不公正。如果学生把从学生时代就形成的这种不公正的品质带到社会中,就会形成自私自利、徇私舞弊等许多对社会发展十分不利的不良道德品行。
此外,学生是否具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也是学生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我国古代将树立远大的理想称做“立志”。自孔子以来的历代学者都把“立志”作为学习的必要条件。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明代学者王守仁说:“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不以立志为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向所底乎?”而王明阳甚至认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作为学生来说,从学生时代就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意义更是重大。
理想是学生腾飞的翅膀。一名满怀理想的学生,他的生活一定是很充实的。有了理想,才会有前进的方向;有了理想,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一个学生如果没有明确而远大的理想,没有美好的希望和追求,他的行动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在学习和生活中稍遇挫折就会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反之,如果一个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就会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意义,就会按照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革命导师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我的目标始终如一。”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在颠沛流离、家贫如洗、妻病子亡的艰难条件下,矢志不移、奋勇搏击的原因所在。
学生理想的树立不能好高骛远,脱离现实基础与条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起于垒土。任何理想的实现,都应该脚踏实地,从眼前工作做起。但学生理想的树立,也不能只看眼前,缺乏挑战性,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理想也就失去了激励的意义。
和孩子们在一起,你会永远感受年轻,体验快乐!
理想是学生对未来美好前景的一种憧憬,它是美丽而神奇的。为了理想而奋斗,再苦、再累也是乐在其中。反之,没有了理想,也就意味着前进道路的停止;没有了理想,也就意味着人生意义的终结。学生是富有理想的,这是他们成功的希望所在。让每个学生都满怀激情的拥抱理想,走向明天吧!
二、理想的学生,应该是积极进取、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富有个性、富有自己独特见解和思想的学生。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正成为教育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伴随人类迈进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新世纪需要的人才不是“读书机器”,而是富有个性的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已被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日益受到重视。虽然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曾极力倡导创造教育,他的老师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就传统教育中缺乏创造性的弊端提出过批评,提倡创造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但是,由于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创造教育并未真正被重视。即使在当代,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传统的学习只是一种继承性、维持性的学习,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原来已经确立起来的观念、方法和原则,以应付已知的、重复的情景,这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还可以解决问题。然而,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知识、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瞬息万变,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与以往大有不同。人们不仅要适应原有社会的生活规律,更需要改造和创造新的生活条件,不断完善自我,这就需要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和创新行为的形成。学生也只有接受创新的教育,进行创新的学习,才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敏捷地接受新知识,才能创造世界,创新生活。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讲坛上讲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可以说,卓越的创新能力充分地体现了一个人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基于创新教育对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曾把它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总之,不论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都显得十分急迫。
学生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教育,但学生自身有意识地使自己向这一目标努力也是创新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里,有一种“随大流”的思想,许多学生也形成一种人云亦云的习惯,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敢否定权威,这些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明显缺乏,没有一种创新的个性。而优秀的学生从学校里就自觉培养“敢为人先”的个性,对一些疑难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敢于“钻牛角尖”,不盲从所谓的权威,敢于跳出原有的圈子,为了真理,从实际出发,敢于向任何权威挑战,这种学生不仅在学校中,而且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不断产生创新的观点和思路,为社会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成为社会真正的栋梁。
创造性的个性特征并非是天生的,它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只要做个有心的人,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形成创造性的个性特征。
“期待”——这是与研究生讨论问题时,不经意间被“偷拍”的一个镜头。
三、理想的学生,应该是自信自强,永不放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低头,充满旺盛斗志和乐观精神的学生。
自信心是一个优秀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拿破仑·希尔也曾经说过,“信心是生命和力量,信心是创立事业之本,信心是奇迹。”这些学者的思想与观点都充分地表明了自信心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自信心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导。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需要、期望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但新的目标总是要以已有的目标为基础。一个人成功的经历越多,他的期望也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强。在学生的学习中,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日本教育家田畸仁经过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因为缺乏自信心才导致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有许多学生有畏惧学习的心理,越学越没有信心,越学越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笨。在这样一个由于缺乏信心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状态下,不仅正常的学习受影响,而且连个人的身心活动和交往活动都受到了影响,即使本来具有优越的天资,也可能难以得到正常的发挥。因此,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只有自信,才能敢于面对困难;只有自信,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只有自信,才能永远保持乐观的心态;只有自信,才能善于处理各种关系。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对坎坷不平的崎岖人生,一时的迷茫、失落、不知所措是难免的。但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一个人如果不相信自己,还能指望谁相信他呢?学生要达到自信自强的境界,除了老师、家长注意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外,更主要的是,学生要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准确的定位,要善于从身边寻找人生榜样和奋斗目标,让自己追随着榜样不断进步,时时感受到激励作用。
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精神也是当代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古人云:“志也,气之帅也。”意志是精神之统帅,性格之中枢。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学习和工作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基础。《尚书·旅獒》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建筑很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半途而废了。这则成语既表达了对一件事只差一点儿未能完成的惋惜,也深含了对一件事非得持之以恒、一干到底方能取胜的哲理。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荀子在《劝学篇》里也讲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深深地揭示了凡事贵在持之以恒。如果学生具备了这样的品质,那么他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都不会沉沦和泄气。如果学生具备这样一种品质,那么在其毕业工作后,无论把他放在什么地方,他都会生根开花,茁壮成长。学生也只有具备这样的品质,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充满竞争力。当然,坚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养成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来自于平时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的锻炼培养。每一次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意志不断强化的过程。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生活也是如此,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只有具备坚强意志的人,才能活出多彩的人生。学生解出一道难题,努力学会做一件小事,都是培养意志的过程。古人云:“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体现的就是这个道理。(www.daowen.com)
用座右铭激励自己是培养意志力的有效方法。革命前辈徐特立四十多岁学法文时,曾以“日学一字,五年为成”作为座右铭。在这种动力的支持下,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力和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三年就掌握了法文。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为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技能,在客厅墙上挂了手书的三个大字“天天练”,古稀之年,仍然坚持奉行。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有一句座右铭:“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具备坚强的意志是名人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为自己树立起适合自己的座右铭,以激励自己不断努力。
在孙中山故居,我特地选了别人很少选的场景留影。“后来居上”这既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我对所有学生的希望。
拥有坚强意志的学生通常是一个乐观的人。生活中乐观的人视困难为常情。“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而悲观的人往往人为地夸大困难,被困难所吓倒。只有乐观的人才能正视外部的阻力和内心的障碍,勇敢地面对困难,经受逆境的考验。英国作家萨克雷在《名利场》中写到:“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一名优秀的学生应永远微笑着面对生活。正如普希金所说的一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不要哭泣,相信吧!美好的一天一定在等着你。”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就宛如大海里的朵朵浪花,只有以正常的心态看待学习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才会使我们年轻的学生培养起坚韧的意志,创造出未来美好的生活。
四、理想的学生,应该是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特长的学生。
现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为我们精神生活的充实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与条件。我们应该尽情地享受和利用,尤其是青年学生。因此,我们常把一个身处现代社会却不懂得欣赏音乐,没有文学修养,对球类运动一窍不通,对博物学没有了解,不能熟练操作电脑的学生比喻为“读书机器”。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广泛的兴趣爱好及一定的特长技能,已成为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和一个精神平乏的人来说,他们在世界上生活的意义、人生满意度、心理发展健康程度都是大不一样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以及《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书中,十分强调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他认为,一个孩子如果有了非常健康的生活情趣和一技之长,那么这样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担心。因为他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不健康的活动,他的活动都已被健康的情趣所充实和包围了。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做坏事,其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孩子没有培养起健康的兴趣和爱好,很可能在外界不良环境的诱惑下,而把精力和时间放到不健康的事情上。因为人的需求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当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他就会迫切追求精神世界的富有。学生正处于剩余精力非常旺盛的时期,常常有莫名的难受(青春的躁动),这时提供给他们丰富的健康的精神生活,就会转化他们的注意力。俗话说“无事生非”,很多学生学坏都是因为精神空虚、无事可做而被引入歧途的。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兴趣显得十分重要。
学生要善于从有趣的事情中,积极寻找有意义的内容,从而逐步培养良好的志趣。培养良好的兴趣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及时克服困难。当我们开始接触某个事物时,往往因好奇而怀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这时兴趣就会大减。战胜了困难,兴趣又会大增。二是要选择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当外界刺激与已有认知结构有矛盾但可以解决时,人们的兴趣最浓。三是要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并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胜不骄,败不馁,以满腔的热情对待活动。
专长是个人印记最强的东西。现在很多学校打着全面发展的旗号来掩盖教育全面不发展的弊端。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完全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很难达到的,是一个“纯理想的境界”。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全面不发展(即平庸)。素质不可能是各素质门类的平均组合,也不可能要求一个人既有华罗庚的数学素质,又有钱钟书的文学修养。一个人良好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应该是在具备了现代人应有的那些基本素质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服从社会的需求,努力发展个人的特长。教育上真正切实可行、能做到的就是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基本素质+特长”的培养模式应是学生素质发展的方向。学生应明确对自己提出挑战和要求。我的特长是什么?我长大以后凭什么在社会上立足与生存?凭什么给社会增添个人色彩?怎样让社会听到我的声音?我怎样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脚印?这些都取决于特色。一个没有特色的人,可能很快就会被历史所遗忘。特长对于个人的发展、社会和时代的进步都很重要,特别是在进入终身学习的社会、闲暇生活增加的社会。只有特色、有个性的人才能为历史作出更大的贡献。
每年的岁末年初,我都要和学生们开一个“忘年会”。已毕业的师兄师姐和正在读书的师弟师妹聚集一堂,欢歌笑语,是大家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候。2002年1月12日,“师爷”燕国材教授(前排左二)和“师伯”钟启泉教授(前排左四)以及“师叔”许庆豫博士、吴荣先副教授应邀参加年会。难得的一张“全家福”!
五、理想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善于和人合作、善于和人相处、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受人欢迎的“人缘儿”。
我们处在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能源的竞争、产品的竞争等无处不在。然而我们又处在一个要求广泛合作的时代,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绝大部分的工作必须通过许多人的合作才能完成,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时代已基本过去了。合作和竞争并存,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的时代特征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我们应树立竞争意识,并将竞争纳入有序的状态和友好合作的氛围中。从宏观角度讲,未来社会更需要大兵团作战、多学科合作、善于凝聚人力和人心、团结众人的力量去努力和奋斗。从微观角度讲,善于合作也是心理健康和个人人格发展的基础。因为人生活在世界上,自身的感受常常取决于别人对他的感受,自身的快乐常常取决于周围的人是否快乐。善于合作,不仅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而且也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生活处处有快乐,生活时时有快乐。别人在困难、烦恼时,你帮助了他,关键时刻伸出友谊之手,那么当你遇到困难时,别人也来帮助你,从而大家都感受到人世间做人的无穷乐趣。以一颗快乐的心对待别人的人通常也会得到同样的快乐。那种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不与人交往的人是享受不到与人相处的快乐的。因此,学生从小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学会如何与人合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袁振国教授是我多年的挚友。在上海求学时我们几乎形影相随,先后合作撰写了数十篇论文及多部著作。这是我们在黄浦江畔的一张“老照片”。
学生生活的小天地实际上就是大社会的一个缩影。在那里,他们学会与人相处,和别人打交道,感受生活,形成初步的人际关系的准则。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怎么与人相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学生时期所获得的与人相处的经验。通常在学校里有很多朋友,受老师、同学欢迎的学生,在毕业工作后一定也是个善于处理社会各种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得心应手的人。反之,那些在学校中孤僻、自我封闭、不爱和人打交道的学生,在毕业工作后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必然会四处碰壁,成为人见人畏的“怪人”。
那么,怎样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呢?①学会理解别人、谅解别人。古人讲“士为知己者死”,我们今天讲“理解万岁”,强调的都是理解的重要性。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分歧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就比较容易理解他人的所作所为了。②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矣。”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我们要学会赏识其他同学。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合作的目的是扬长避短,学习别人的长处,在人际关系的相处中,同学之间才会相互接纳。③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中,应保持适当的距离。人和人之间是有无形的距离的,达不到或超过这个距离,都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现实生活中,很多朋友关系闹僵就是走得太近的缘故。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可以为学习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同学之间互帮互学能促进大家共同进步。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的性格固有先天自然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后天的培养。每个优秀的学生都应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努力扩大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和人交往接触,形成活泼开朗、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
六、理想的学生,应该是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有丰富的想象力,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用最少的时间赢得最高学习效率的学生。
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不同能力的提高,但不论什么能力的提高,其关键在于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否则,能力的提高只是空中楼阁,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决不能本末倒置。
想象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维度,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英国物理学家廷得尔也认为:“有了精确的实验和观察作为研究的依据,想象力便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学生,在学习中一定会苦干、实干。16岁时的爱因斯坦就曾经有过这样“怪诞的想象”:假如我骑在一条光束上,去追赶另一条光,将会产生什么现象呢?这是他后来发明相对论的初因。想象力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它是发明、创造的源泉。一个没有想象力的人,是不可能具有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的。想象力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意想不到的灵感和捷径。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要注重培养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最少的时间赢得最高的学习效率,这是众多“聪明”的学生成功的诀窍之一。一名优秀的学生总是以课堂为中心,努力做好预习和复习。这是科学学习方法的核心。课堂听课是最重要的。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总是非常集中,他们的思绪总是围绕在老师活动的周围。通常他们在课上就把问题解决了,从而课后他们也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理解了。为了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必须做好上课的各种准备,如知识准备、身体准备、心理准备、物质准备等。上课应积极主动,大胆发言,积极思考,认真做笔记。“磨刀不误砍柴工。”预习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听课水平和学习效率,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复习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温故而知新,可以查漏补缺,使掌握的知识完整化、条理化。当然,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不是固定的,每个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基础和个性特征而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只有最合适的学习方法,没有最好的学习方法。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必然会使自己的学习事半功倍。
学习离不开记忆,有效的记忆能力是学习成功的基础之一。目前,科学家已经对人类大脑的记忆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揭示了很多极具价值的记忆规律,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等。这些科学发现对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是十分有益的。每个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特点,总结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如尝试背诵、图表记忆等。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学生的发展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毛泽东曾对下一代提出殷切的希望:“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衷心希望每个学生不辜负时代的重托,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为实现中华腾飞而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