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李纲抗金名相,青年必知历史人物

李纲抗金名相,青年必知历史人物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纲竭力反对南逃主张坚决抵抗。宋钦宗叫李纲视察城池。由于投降派李邦彦的怂恿,宋钦宗借宋将姚仲领兵夜袭金营失利之故,罢了李纲及种师道的职务,向金人表示谢罪求和。钦宗被迫恢复了李纲、种师道的官职。汴京保卫在李纲的组织下获得胜利。李纲以保卫汴京有功,授知枢密院事,封开国伯。慑于爱国军民的抗金的义愤,赵构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

李纲(1083-1140年),字伯纪,谥定公,别号梁溪先生、梁溪居士、梁溪病叟,邵武庆亲里(今李家坊上寺)人。他一生历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身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先后六次被朝廷贬斥,从京城被贬到湖南、湖北、江西、福建、云南,最后到当时的荒凉之地海南。他为官体恤百姓疾苦,敢于为民请愿。李纲一生爱国,即使遭多次贬谪,也未曾动摇过他那颗赤诚的爱国心。

李纲之父李夔,以进士出身,官至集贤殿修撰,知邓州兼西南路安抚使。李纲幼有大志,随父过军戎生活。14岁,父从吕惠卿守延安,西夏兵数万围城,李纲骑马佩刀驰奔城头守御,“示无所畏”。

《宋史》载:“纲虽屡斥,忠诚不少贬,不以用舍为语默,若赤子之慕其母,怒呵犹嗷嗷焉挽其裳被裾而从之。”这充分说明了李纲赤热、坦荡的爱国情怀。他虽遭排斥但他爱国之心不变,他不以朝廷用还不用为取舍,不为遭贬排斥而生怒。对国家始终像赤子对母亲一样,受了斥骂、受了委屈仍无怨无悔。

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中进士,以承务郎授镇江教授,政和五年(1115年),调任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李纲秉性刚正,直言敢谏,宣和元年(1119年),因上疏陈政要求改革政治,停止暴敛,预防外族入侵而触忤当权,被谪南剑州沙县管理税务。直到宣和七年(1125年)七月,才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

宣和七年(1125年)秋,宋朝与金国联合破辽。当年冬,金国毁盟大举南下,进逼汴京。在此之前李纲曾上书《制虏策》指出:辽国与大宋盟约在前,辽国的存亡直接关系到大宋的存亡,联金伐辽之举,无异与虎狼结盟,后患无穷。宋徽宗听奸佞之臣的谗言,不但同意了与金联合攻辽,还将李纲贬为国史编修。李纲不计个人得失,又上书《再论制虏策》,强烈反对联金攻辽。宋徽宗愈为恼火,干脆把李纲贬到沙县当监税官。而面对金兵南下,宋朝廷一片慌乱。在国家民族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李纲向宋徽宗献上《御戎五策》,主张收拾人心、施惠于民、蓄积财力、以强国势。但是,宋徽宗没有采纳,反想弃汴京南逃,让太子留守汴京,李纲于是横下决心,冒死“刺臂血书之”,请宋徽宗禅位太子,以号召天下,抗击金兵。昏聩无能的宋徽宗只好仓促让位宋钦宗,慌忙出逃镇江。李纲竭力反对南逃主张坚决抵抗。李纲奏言宋钦宗:“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钦宗嘉纳其言,升李纲为兵部侍郎。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宋钦宗迫于形势,下诏亲征。其实,宋钦宗并不比他父亲强多少,他做了一番表面文章,心里却七上八下没主意。宋军在前线接连打败仗,东京吃紧起来,宰相白时中、李邦彦两人劝宋钦宗逃跑,宋钦宗也动摇了。李纲得知这个消息,立刻求见宋钦宗,说:“太上皇(指宋徽宗)传位给皇上,正是希望陛下能留守京城,陛下怎么能走呢?”宋钦宗还没开口,宰相白时中先搭了腔,说:“敌军声势浩大,哪能守得住?”李纲驳斥说:“天下的城池,没有比京城更坚固的。再说,京城是国家的中心,文武百官集中在这里,只要皇上督率抗战,哪有守不住的道理?”旁边有个宦官也嘟嘟囔囔说东京的城池不牢固,抵挡不住金兵进攻。宋钦宗叫李纲视察城池。李纲去了一会,回来说:“我视察过了,城楼又高又坚固,护城河虽然浅狭一些,只要安下精兵强弩,不愁守不住。”接着,他还提出许多防守措施,要宋钦宗团结军民,共同坚守,等各地援军到来,就组织反攻。宋钦宗还有点犹豫,说:“那么,谁能担当守城的重任呢?”李纲把目光向大臣们扫视了一下,说:“国家平时用高官厚禄供养官员,就是为了危急的时候要大家出力。白时中、李邦彦身为宰相,应当担当起守城的责任。”白时中、李邦彦在旁边听了,急得直翻白眼。白时中气急败坏地嚷道:“李纲你说得好听!你能打仗吗?”李纲神色从容地说:“如果陛下不嫌我没有能耐,派臣带兵守城,臣甘愿用生命报答国家!”宋钦宗看李纲态度坚决,就任他为尚书右丞兼汴京留守,负责全线防御。白时中和一批宦官并不死心,等李纲一走,又偷偷劝钦宗逃跑。第二天一早,李纲上朝的时候,只见禁军列队在皇宫两边,车马仪仗都已经准备停当,只等宋钦宗上车出发。李纲大为恼火,厉声对禁军将士说:“你们到底愿意守卫京城,还是想逃跑?”将士们齐声回答说:“愿意保卫京城!”李纲和禁军将领一起进宫,对宋钦宗说:“禁军将士的家属都在东京,不愿离开。如果强迫他们走,万一半路上逃散,敌人追来,谁来保护皇上?”宋钦宗一听逃跑也有风险,才不得不留下来,并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李纲立刻出宫向大家宣布:“皇上已经决定留守京城,以后谁再提逃跑,一律处斩。”兵士们听了,激动地欢呼起来。宋军士气旺盛,屡次痛歼金兵。金帅完颜宗望觉得用兵难以取胜,决定诱降。朝廷弥漫着屈辱投降的气氛,愿意向金割地求和。由于投降派李邦彦的怂恿,宋钦宗借宋将姚仲领兵夜袭金营失利之故,罢了李纲及种师道的职务,向金人表示谢罪求和。太学生陈东为首,与军民数十万人伏阙上书,要求罢李邦彦等奸臣的官,复用李纲、种师道。钦宗被迫恢复了李纲、种师道的官职。金兵在宋朝朝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于二月撤兵。汴京保卫在李纲的组织下获得胜利。

李纲以保卫汴京有功,授知枢密院事,封开国伯。但是不久李纲被加上“专注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一贬再贬,谪往宁江(在今云南)。靖康元年(1126年)秋,金兵再度南侵,陷太原,进逼汴京。钦宗才速诏李纲入京。可惜未待李纲和各路勤王之师到汴京,徽、钦二帝已被金人俘获,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今河北省商丘)即位。慑于爱国军民的抗金的义愤,赵构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李纲出任宰相后,即上十疏,提出抗金的十大策略,并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开放言路,严明军纪,并提出依靠百姓抗金等主张。可是遭到黄潜善、汪伯彦及高宗的反对,对他处处刁难,多方掣肘。投降派张浚伪造了李纲的十大“罪状”,高宗更以李纲“狂诞刚愎,计谋无效”之罪,罢了他的相位。不久李纲被驱逐出朝,贬至鄂州(今武昌),继又移万安军(今海南岛)安置。(www.daowen.com)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兵袭击扬州,高宗南逃。同年冬赦免李纲,任便居住。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纲返邵武,后至福州。

绍兴元年(1131年),高宗复李纲资政殿大学士。绍兴二年(1132年),他劝韩世忠,收回全诛建州民的命令。二月高宗任李纲观文殿大学士,荆湖、广南路宣使兼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后又任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今江西南昌)。不到一年,湖南“流离归业,境内遂安”。他虽然被排斥在朝廷外,但一直关心国事,一再上疏陈述政见,反对议和,支持岳飞的抗金斗争。绍兴六年(1136年)十月,金兵、伪齐入寇,李纲有《论击贼及奏陈防秋利害札子》上奏,高宗很满意,特降诏奖谕。绍兴七年(1137年)二月,主战派大举北伐,宋师屡捷,大破伪齐兵。而主和派恐李纲再被重用,纷纷奏劾李纲。于是高宗又将李纲撤职,提举临安洞霄宫。绍兴八年(1138年)正月,李纲从洪州回到福州居住。三月,秦桧为相,专主议和。李纲虽不在朝中,仍念念不忘国事,密切注视着主和派向金人求和的勾当。他上书高宗,详陈利害,认为宋土宇尚广,民心物力还可有为,坚决反对与金议和。高宗虽赞扬说:“大臣当如此也!”却于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与金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向金称臣纳贡。二月,宋高宗又任李纲为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李纲对与金议和极为气愤,便称疾力辞,坚决不受命。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日,李纲抱恨逝世于福州椤严精舍。后葬于闽候县荆溪大嘉山,终年58岁。死后,诏赠少师。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再赠太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封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

李纲一生爱国。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称赞他是孤忠伟节的一世伟人。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撰写了《忠定公赞》:“其道则隆,其运则剥。噫,胡出处之不常,为苍天频卜。”意思是用李纲的治国之道,则国运昌盛,否则就国运颓废。清代名臣林则徐,在福州李公祠题联,称赞其为:“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海南岛人民为纪念李纲这位民族英雄,在五公祠内祀奉着李忠定公神位。1962年秋,周恩来总理瞻仰五公祠时,也对李纲作了高度的评价:“李纲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宋朝一位有魄力有才干的宰相。”

李纲塑像

李纲不仅是政治家,还是文学家。他平生著作甚丰,有《易传》、《内外篇》、《诗文奏议》、《进退志》、《论语详说》、《靖康传言录》、《建炎时政记》等,后人总辑为《梁溪集》180卷。他的表章奏札和政治军事论著《中兴至言》、《遇论》等,议论剀切,朱熹称为“正大明白,而纤微曲折,究极事情,绝去雕饰,而变化开阖、卓荦奇伟”。他喜欢作诗,多记述行踪游迹,其中《五哀诗》缅怀屈原贾谊杜甫的“忠义”风烈,寄寓了爱国情怀;《建炎行》追叙为相期间“出处去就大概”;《病牛》中“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等句,表达了宏大的抱负。他也能作词,词风豪放,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代表作为《六幺令》、《水调歌头》([一]、[三]、[六])、《水龙吟》(三)、《永遇乐》、《江城子》([二]、[七])、《念奴娇》([一]、[三])、《雨霖铃》、《喜迁莺》(三)、《望江南》([一]、[五]、[十])等。其 中《水 龙吟·光武战昆阳》、《喜迁莺·晋师胜淝上》等,有讽喻意义,而且他的诗文题材广阔,文采飞扬。他一生恤民爱国,写了许多抒发爱国情感的感时、怀古、咏史诗,格调慷慨激昂,正气凛然。

福建福州鼓山石门李纲题刻

李纲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不仅奋不顾身地致力于保卫家国,也用文学作品来表现他们的斗争精神,为抗金救国而呼号,代表着时代的最强音。他的作品从多方面反映出那一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载入了文坛的史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