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21中国人身保险产品研究报告:健康管理服务供给侧分析

2021中国人身保险产品研究报告:健康管理服务供给侧分析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看出,目前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仍然集中在疾病发生后的就医服务,对于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等前端服务仍投入不足。此外,大部分“保险+健康管理”都集中在病后诊疗、用药的服务,并未触及病前客户的健康状况,无法起到较好的“防未病”作用。简言之,目前“保险+健康管理”市场仍缺乏能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健康管理服务。可以说,在公司运营层面,健康管理服务尚未真正形成多平台共赢、互惠互利的局面。

2021中国人身保险产品研究报告:健康管理服务供给侧分析

1.各公司所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

据爱选科技不完全统计,2020年共有79家保险公司在官网上明确提到了健康管理服务,具体见图2。

图2 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统计[9]

其中,提供最多的健康管理服务是“就医服务”,占比超过80%;超过一半的保险公司会提供“健康咨询”;而“疾病预防”和“康复护理”则相对较少,分别只占到17.72%和16.46%。可以看出,目前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仍然集中在疾病发生后的就医服务,对于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等前端服务仍投入不足。

2.我国健康管理发展中的问题

(1)结合度较低,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保险参与健康管理的最常见形式仍然是在健康险中提供一些基础的健康增值服务,保险和健康管理的结合度不高,真正的“互动式保单”并不多见,由此导致了健康管理在用户中的参与度较低,健康管理的作用并未体现,对用户健康效用的提升更是微乎其微。以多家保险公司在产品端附加的“重疾绿通”服务为例,受制于只能在患病后才能使用该服务,其使用率往往很低且使用时间也十分滞后。此外,大部分“保险+健康管理”都集中在病后诊疗、用药的服务,并未触及病前客户的健康状况,无法起到较好的“防未病”作用。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如今,一些保险公司尝试与国外健康险公司合作,共同推出健康服务计划。但如何将这样的形式加以推广便成为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简言之,目前“保险+健康管理”市场仍缺乏能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健康管理服务。所谓的增值服务却并未让消费者看到其价值所在。久之,如果不能提升服务的实用性,健康服务只会成为包装产品的空壳,并直接影响保险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满意度。(www.daowen.com)

(2)交互性较差,缺乏长期健康互动

由前文述,除病后的就医服务外,多数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为健康咨询、健康体检等,对于客户的实时健康状况缺乏清晰认知,也无法培养客户的健康管理意识。而“无交流、零互动”的健康服务保质期很短,客户难以从中获得优质体验并提升健康水平,亦无法为保险公司带来额外效益。

这样的困境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多数公司对健康险仍是传统营销思维,并未真正认同健康管理可以达到的服务效果,只是跟随政策和行业的趋势,而非触及本质;二是,长期的健康管理需要多方合作、协调发展,并非仅靠保险公司即能完成,但这样的模式又存在诸多挑战,对于最终的效果更难以把握;三是,当前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虽然有了显著提升,但个人健康意识仍有待提高,这也为保险公司的互动式服务提出了难题。

(3)未能形成保险行业的健康生态圈

尽管我国各家保险公司在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时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经验,但当前其与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科技公司等平台间难以形成持续的健康生态圈。各保险公司间、保险公司与医疗卫生机构间均存在信息壁垒。目前,保险公司推出的“产品+服务”模式大多仍停留在主打“产品”层面,并未将健康管理作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可以说,在公司运营层面,健康管理服务尚未真正形成多平台共赢、互惠互利的局面。

然而,若想形成持续、高效的生态圈则必须实现多平台共同协作。所以,打破传统的保险运营模式是未来健康险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健康生态圈的建立也有赖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时代科技发展的助力。因此,保险行业在健康管理领域的进一步拓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