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21中国人身保险产品研究报告:短期健康险新规对销量影响大

2021中国人身保险产品研究报告:短期健康险新规对销量影响大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21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短期健康险续保时需重新申请投保并签发保单等要求,受承保便捷度等影响,将对该类产品销量有一定负面影响。对此,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应尽量做到保险责任与保费二者的平衡。2020年4月2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费率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中首次准许险企开发设计自然费率定价下费率可调的长期医疗险产品。

2021中国人身保险产品研究报告:短期健康险新规对销量影响大

1.重疾险渗透率较高,新规引发重疾险费率调整

重大疾病保险健康领域非常重要的保险产品形态,也是健康险保费收入的大头,对公司价值贡献也相对较高,无论从监管导向、保费贡献、价值增长还是匹配客户需求角度来说,其都将是未来保险公司重点发展的保障型业务之一。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统计,目前持有有效重疾险保单的消费者已超过1亿人次,我国重疾险渗透率已达到较高水平。

另外,2020年11月重疾新定义及发生率表[6]的落地也给重疾险产品开发带来了新契机。在新表下,受发生率变化、再保定价支持等影响,重疾险责任设置与保费之间的权衡可能成为产品开发时的关键。经研究分析,市场上新重疾险费率并没有预期的大幅下降,反而呈略微上升趋势。

2.重疾病种设置仍存问题,有效创新相对缺乏

根据爱选重疾险病种研究报告[7],目前市场上的很多重疾险产品都存在病种设置的问题。首先,保障疾病数量居高不下,这也是行业的常态。“病种多即保障全”的错误信息仍然在市场上盛行。仅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病种数量并不能代表产品的优劣,却可能一定程度上增加产品的复杂性与理解难度。其次,条款中不少病种的定义逻辑存在问题,如定义尺度不统一、标准不够精准和客观、忽视了疾病部分方面的保障、未充分考虑理赔可操作性与临床实际、侵害消费者利益等。再次,目前虽然保障的病种数量高达百种,但是真正有“定价依据”的病种并不多,个别产品责任开发的定价基础合理性有待商榷。在健康保险领域,保险与医学两个学科深度融合尤为重要,重疾险的创新和发展历程正是保险与医学两个学科齐头并进、互相融合的一大见证。最后,重疾险的产品创新大多仍为责任的叠加或病种数量的增加,整体产品效率上和逻辑上的创新相对缺乏。

3.短期医疗险成为健康险市场主力,监管环境趋严

短期医疗险由于杠杆率高、易销售、客户接受度高等特点,受疫情的影响成为健康险市场的主力产品之一。在现行医疗保障体系下,我国居民个人就医支出占居民收入比重较高,2019年约28.4%,高于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15%—20%标准,这说明医疗保障需求潜力巨大,医疗险产品杠杆率高、保费低等特点刚好可满足广大民众对于医疗保障的需求。从政策层面,医疗产品属保障类产品,符合监管导向,《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等制度的出台也为该类产品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另外,从近几年医疗险尤其是百万医疗险产品发展来看,其保费规模正在且预计将持续迅速增长,未来发展前景广阔。2021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短期健康险续保时需重新申请投保并签发保单等要求,受承保便捷度等影响,将对该类产品销量有一定负面影响。在监管趋严、竞争不断激烈的环境下,未来该类业务发展将更加需要关注产品差异化、规范性。

4.城市普惠险短期对医疗险造成冲击,但发展面临挑战

截至2021年5月,我国已有135款城市普惠险落地。政府政策的支持,互联网平台的崛起,以及需求的涌现,共同造就了城市普惠险的井喷。受益于保费低、核保宽松、保额与百万医疗险平齐等优势,城市普惠险迅速在全国蔓延推广,在短期内对医疗险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但长期来看,城市普惠险发展面临较大挑战。首先是定价充足性问题,城市普惠险的年保费大多处于百元以下的费率水平,且多为统一费率,产品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对此,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应尽量做到保险责任与保费二者的平衡。其次,城市普惠险同时存在规范化不足的问题,市场乱象频发,涉及产品设计、产品宣导、市场竞争等多方面。总体上,城市普惠险最终是否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还需要继续观望。

5.长期医疗险仍处探索发展阶段,未来有望成为发展新趋势(www.daowen.com)

当前,长期医疗险的风险仍然难以合理量化,仍处于边探索边发展的阶段。2020年4月2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费率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中首次准许险企开发设计自然费率定价下费率可调的长期医疗险产品。新政出台后,百万医疗险的长期化成为市场讨论热点,但因长期医疗险的风险特性相比短期百万医疗险有本质区别,通胀、费率调整标准及幅度等定价因素仍存在难以合理量化的问题,虽然会成为未来发展新趋势,但预计短期内仍是探索发展阶段。首先,医疗通胀对医疗成本的影响显著且具有长期持续性。国内目前的数据参考口径还无法对医疗通胀率做出长期可靠的预估。其次,医保和医疗体系的变革及医药水平发展所带来的极端风险难以预测。最后,续保率恶化和脱落率增加造成的死亡螺旋是产品研发需要克服的一大难题。新规一方面刺激着产品的创新,但同时也考验着险企如何利用可调费率解决风控难题,需要保险公司在不断探索及实践中寻找期限和风险之间的平衡。

【注释】

[1]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于2021年1月28日发布的《2020年12月保险业经营情况表》。

[2]根据爱选人身险产品库数据统计,98%以上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的身故责任设置均为“18周岁后且在交费期外身故,给付已交保费*给付比例、现金价值与有效保额三金取大”,其中不同产品对给付比例的规定略有不同,有效保额即增额后的保额水平。

[3]注:国际劳工组织(ILO)建议养老金替代率最低标准为55%。

[4]资料来源: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在2020年全球财富管理首季峰会上的发言。

[5]数据来源:爱选科技人身险产品库。

[6]注:指2020年11月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和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的《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20)》。

[7]注:电子版报告全文可通过“爱选科技”公众号后台回复“病种报告2021”获取下载链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