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管理者除了在客观上的条件支持外,还要通过一定的压力传递,激发员工精益求精的工作潜能。
每当华为公司经历重大事件需要对内对外沟通时,华为重大文献编译组就会默默地在幕后及时准确、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编译工作。在华为,几乎所有的官方声音都要经过编译组的整理与校对。这就意味着,如果小组的工作出现失误,那么华为对内部的宣导和在社会上的发声就会失真,很可能会导致不良影响。因此,编译小组在工作中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
比如在达沃斯论坛上,任正非接受媒体长达45分钟的采访,对话过程整理出的纪要多达六千余字。为了准确表达任正非的讲话精神,编译小组先要在内部组织学习原文重点,之后要拜访相关的专家和业务骨干,对专业性的内容进行解读,最后还要将整理的稿件提交给任正非,对原文进行答疑。
高压力的工作不断鞭策着团队成员保持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多年来,编译小组创造了零失误的奇迹,成为公司运营的幕后支柱。
压力也是动力,企业管理者要合理传递压力,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任正非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面对公司内部个别干部、员工沉迷于安逸的状态,华为发起了竞聘上岗的“运动”。(www.daowen.com)
1995年,华为在C&C08交换机的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于是产品向市场大面积渗透。华为的年度销售额也达到了15亿元,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创业期涌现的一批个人英雄的职位越升越高,他们发现自己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于是,一部分高层管理者开始丧失了创业时的激情,松懈下来,这极大地影响了下属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华为的继续发展遇到了瓶颈。此时,任正非做出决定:让大家全部“归零”,并通过竞聘上岗,有能力的继续上,没能力的、跟不上形势需要的,转换岗位或下岗。
华为不论资排辈,只重实际能力,这让所有员工都看到了希望,激发了员工的事业心,也让那些居功自傲的人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形成内部竞争与选择机制,这更加大了员工的压力感,加强了员工的自我竞争意识。
在合理的压力状态下,员工会激发出巨大的动力。在华为,许多刚参加完培训的新人就要走向一线,没有任何缓冲时间。而且工作结果直接与自己的绩效挂钩,这对华为的新人来说压力极大,但这并不会让他们屈服。
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在工作中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引导员工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